王翠英



摘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要讓“立德”在“雙減”的育人土壤里落地生根,大單元作業設計就要與時俱進:以單元活動任務為軸主題組元,整合構建;融入主流媒體時評資源,巧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建構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學習任務群;通過巧搭學習支架、多元評價等方式進行任務驅動。
關鍵詞:立德樹人 大單元 作業設計 媒體時評 活動探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入,“游離于課程改革的‘射程之外”[1]的傳統語文作業正嘗試著尋求突圍。新課標背景下,一線教師想要突破“重課堂教學,輕作業設計”的現狀,擺脫語文作業封閉、僵化的困局,該如何創新、優化作業設計,建構立德樹人視域下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體系呢?本文以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新聞活動探究”為例,試著探尋大單元作業設計與立德樹人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
一、整合構建,以任務為軸主題組元
大單元作業設計應以人文主題為導向,以語文素養提升為目標,尋求核心素養與立德樹人的深度融合。以活動或情境任務為軸,有利于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大單元作業整合構建。“活動·探究”單元以任務為軸心,以閱讀為抓手,整合活動項目,為大單元作業設計提供了更大的自主選擇與自主活動的空間。
1.主題組元,統整立德樹人視域下大單元整體化作業單
八(上)新聞活動探究單元圍繞“變化著的社會”這一人文主題整合構建,把“任務一:新聞閱讀”——“任務二:新聞采訪”——“任務三:新聞寫作”——“口語交際:講述”四個活動任務,勾連成一個讀寫互動與聽說融合的綜合實踐系統。單看“任務一:新聞閱讀”,該活動板塊選擇了六則具有雙重價值的新聞作品,從體裁上看,涵蓋了消息、新聞特寫、通訊、新聞評論等多種新聞文體。從寫作時間及內容涉及領域來看,既有歷史陳跡(《消息二則》寫于1949年,《首屆諾貝爾獎頒發》寫于1901年),也有近些年發生的鮮活事實(《一著驚海天》發表于2012年,《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發表于2017年),涵蓋了軍事、文化、體育等多個領域,是廣闊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從語言風格上來看,《消息二則》辭約義豐、傾向鮮明,《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準確精煉、客觀平實,《“飛天”凌空》語言生動、筆觸細膩,《一著驚海天》善用修辭、富有感染力,《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氣勢充沛,極富說服力。
由上,如果按照傳統作業設計思路,以“語文要素”為中心進行單篇作業設計,勢必會把學生再次引入傳統作業的牢籠,把新聞探究活動囿于枯燥的海量習題中,造成新聞采訪無真人可訪,新聞寫作無處著手。無真實活動體驗的應付之作,怎會有真趣、真情可言?
2.提煉主題,盤活語文要素與社會生活素材
主題明確,有利于大單元作業設計內容整合。單元作業設計如何整合課文學習、實踐活動、寫作表達、口語交際等活動板塊,并讓其因融合而產生意義呢?該單元六篇不同時代的新聞作品以時間為緯,以空間為經,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發展變化著的社會,單元作業設計能不能按照“觸摸變化著的社會”進行主題組元呢?基于此思考,筆者試著從“活動·探究”教學理念出發,以“觸摸變化著的社會”為大單元作業設計主題,在國家主流媒體資源平臺上綜合統籌“新聞閱讀——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口語交際”活動板塊,盤活語文要素與社會生活素材,選取國家及社會上新近發生的,貼合學生生活的主流媒體時評資源,整合構建 “主題組元”下的大單元作業設計(見表1)。
3.明晰目標,創建深度融合的交互學習系統
目標明確,有助于單元活動任務板塊之間的深度融合。九課時作業任務目標的設定是單元活動板塊(見表1)目標的再分解與細化。任務一“求同存異,新聞閱讀面面觀”目標設置為:通過梳理比較課內外優秀新聞作品,歸納不同新聞體裁的特點。落實該任務目標作業用時5課時,其間融入了新鮮的主流媒體新聞資源,旨在以讀促讀、以讀促思,為新聞采寫奠定基礎。任務二“新聞采訪”是發現和全面了解事實的過程,也是活動性最強的任務,活動任務目標設置為關注身邊生活及社會發展,“捕捉周遭新變化”。目標細化為:結合活動任務“捕捉周遭新變化,描繪時代新風貌”這一主題,確定采訪對象,設計采訪記錄表;結合好新聞的要求,小組合議擬定采訪大綱;自信大方得體地進行現場采訪,結合主題分類整合素材。任務三“新聞寫作:描繪時代新風貌”是采訪成果的匯報與交流展示。活動任務目標設置為結合采訪素材,選擇恰當的新聞體裁,尋找獨特的切入角度,緊扣新聞各部分寫作要求,撰寫有特色、有價值的獨家新聞稿。任務四“口語交際”,通過讓學生在掌握新聞“用事實說話”原則的基礎上,能夠“聲情并茂來講述”。具體目標細化為:選好角度,能條理清晰地講述事件的來龍去脈;言必有據,能準確簡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場、態度;聲情并茂,能利用體態語言,具體生動地再現故事、情景。
以任務為軸主題組元,讓“活動·探究”各活動板塊因相互聯系而產生獨特意義,形成一個教與學緊密相連、讀與寫雙向互動、聽與說深度融合、由課內到課外、由個體向社會多維融合的學習交互系統,讓整合構建下的單元作業任務,變成了一次探索社會發展變化的研學之旅。在學習之旅中窺探社會變化,親歷時代發展,與時代同頻共振,此舉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提升人生格局,使立德樹人任務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真正落地。
二、創設情境,以時評為媒聚焦素養
新課標聚焦核心素養,著力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如何創設任務情境幫助學生積累言語經驗、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如何溝通教學情境與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言語實踐中提升核心素養與文化品位,這是大單元作業設計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新近發生的鮮活的新聞比較令學生感興趣,尤其是社會發展中有紀念意義的主題事件頗受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歡迎。因此,筆者圍繞單元人文主題廣泛引入主流媒體時評資源,積極創設“觸摸”情境,以讓學生更好地把脈時代,觸摸社會。
1.立足主題,萃取主流媒體時評資源之精華
主流媒體資源特別是優秀時評與微視頻可謂文質兼美,其語言或典雅,或詼諧,或針砭時弊,是語文教學與作業設計必須汲取的甘洌泉水。立足主題,創設任務情境,把相同主題下的主流媒體資源或時評融入作業內容,以點帶面,或讓學生捕捉新聞事實,或提取整合信息,或比較分析不同媒體基于同一事實的各自立場,既能夠讓學生感悟新聞語言文字之美,又能夠讓學生真切體會到新聞語言文字之力,更能讓學生窺探到主題事件所彰顯出的新聞價值及時代精神。筆者在大單元作業設計時,為建構“主題組元”學生所需的活動任務情境,廣泛融入了人民網、新華網、《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資源(見表2)。
萃取時代精華的語文作業或能滋養學生的生命,引領學生的精神成長。立足主題,融主流媒體時評資源之精華于大單元作業設計對中學生來說意義重大:能夠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及時代發展,跳脫狹窄的學習思維模式;能夠引導學生更加理性地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優化思想認知,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能夠豐盈學生的內心,讓學生的腳步從容而堅定,讓學生的生命變得明晰與厚重;能夠讓學生參與當代文化,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賡續民族精神,厚植家國情懷。
2.立足主體,巧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
“學生是主體性與客體性的統一,又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一,同時還是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統一。”[2]在作業設計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的主體性、能動性與自主性,重塑學生的主體地位。立足主體的作業設計,既要注重分層設計,創新作業內容及形式,又要巧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啟發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讓學生在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中產生美妙的生命體驗,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下面以第二、第三課時作業內容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作業內容:仰視中國屠呦呦
任務情境:2015年10月5日,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喜訊傳來,舉國歡騰。第二天,“新華時評”發表題為《屠呦呦的力量源泉》評論,請閱讀該評論,完成任務要求。
任務要求:屠呦呦為什么能夠成功?你認為科學家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科學獎項意義何在?科學家屠呦呦是如何看待自己獲諾獎一事的?請結合以上問題,談談自己的感悟,200字左右。時間要求:17分鐘。
作業內容:感悟“女排精神”
任務情境:2021年8月2日,由郎平帶領的中國女排小組賽失利無緣八強,首次以歷史最差戰績折戟東京奧運會。當日,新華網發表《奧運時評:女排精神永流傳》,請閱讀所給文字,完成任務要求。
任務要求:如果你是中國女排教練,面對比賽失利落淚難過的隊員,請你結合隊員取得的戰績,告訴她們“歲月曾著風雨,更待滿樹繁花”。你將會怎么勸說呢?時間要求:8分鐘。
不論是“仰視中國屠呦呦”,還是“感悟‘女排精神”,在作業設計時都給出了具體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學生要想完成此項言語活動,必須認真閱讀材料,審讀具有提示性質的情境任務及要求,調動已有的言語及生活經驗,才能進行具有創作性質的言語實踐。
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設計靈活開放的作業任務,有利于敦促學生變“他主學習”為“自主學習”,變以“接受、掌握、記憶”為主的“填鴨式”學習為以“發現、探究、生成”為特征的“建構式”學習。立足主體,結合學情,創建真實語言運用情境的作業設計,更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也更符合新課程標準及新時代育人的要求。
3.立足學科,聚焦思維品質與核心素養
科學而有效的大單元作業設計須依據課程標準,統籌兼顧,設置關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評價指標。基于這一思考,筆者在“仰視中國屠呦呦”課時作業設計時,評價指標擬定為:言之有據,能針對問題方向闡述自己的感想;言由心生,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表述具有真情實感;語言連貫,語句通順,能夠文從字順地表達。評價指標角度設置為“閱讀:依托材料,言之有物;寫作:抒真情,文從字順”。而在“感悟‘女排精神”這一課時作業設計時,評價指標與評價角度均有所改變。擬定的評價指標為: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能夠快速提取所需信息;能夠捕捉作者通過新聞事實傳達出的觀點;言之有據,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評價指標角度擬定為:閱讀:默讀習慣及信息提取;口語交際:析之以理,述之以情。
在創設大單元作業任務情境時要力求做到“四統一”:作業任務情境與單元人文主題的統一,作業內容與任務要求的統一,任務要求與評價指標的統一,評價角度與學科核心素養的統一。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大單元作業設計,引入主流媒體優質時評資源這一源頭活水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搭建起“學習情境—生活情境—社會發展情境”互通互聯的橋梁,把“作業內容”“任務要求”“評價指標”綴連成一個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大單元學習任務群。
教師立足主體,巧創語言運用情境,根據國家社會新變化、新成就,“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話語體系”,不僅可以激蕩起學生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的熱情,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還可以激發學生與時代同頻共振、投身于時代洪流的強大內驅力。
三、任務驅動,借“支架”之力挖掘價值
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是培養‘談論語言的人,而是培養‘運用語言的人。”[3]而實際教學中,身處一線的教師深有體會,針對一些綜合性強的言語實踐活動,師生雖心向往之,但不知如何下手而選擇置之不理。不得不說,在新聞活動探究單元,師生對于新聞的采寫活動,是充滿期待而又心存敬畏的。如果僅僅是讓學生在“捕捉周遭新變化,展現時代新風貌”這一主題下自主完成新聞采寫任務,只怕會流于形式。大單元作業設計時,如何處理這類復雜的“運用語言”類作業呢?
1.巧搭“支架”,為學生任務的完成提供可能
基于“最近發展區”的“支架式教學”理論認為,對復雜的學習活動任務給予程序性或策略性的指導更有利于活動任務的解決。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如能針對學生真實的問題與困難,為學生搭建具有“提示、建議、觸發、指導”作用的學習支架,有助學生激活基于經驗的“最近發展區”,在深層次思考中完成任務、超越自我。如在“第五課時:《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作業設計時,為鼓勵學生關注并參與當代文化,更好地認識新聞評論,積極參與主題交流討論,在課時作業“觸摸新聞時評天花板”設計時先提供學習支架(表3),讓學生結合表格提示說說兩家主流媒體時評是如何體現新聞評論的特點的,然后再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兩則時評主要觀點的異同。
新聞寫作是一種“高級思維活動”。為調動學生已有的新聞閱讀與新聞采訪經驗,幫助學生完成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新聞寫作任務,有效落實大單元活動目標,教師要立足新聞閱讀與新聞采訪的學情,在題干中整合、融入寫作知識和技巧,巧搭“新聞寫作支架”,如讓學生把握好標準的范文支架,讓學生打開思路的思路支架,向學生演示新聞知識的例文支架,幫助學生挖掘新聞事件的內容支架,讓表達更為清晰準確的表達操作支架,將言語活動轉化為審美創造的語言表達支架,等等。
2.任務驅動,在活動實踐中互動生成
巧搭寫作支架,有助于學生調動真體驗,在真實的寫作中進行深寫作。但由于寫作本身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要求教師要強化支架意識,在稿件修改階段,根據支架設計的普遍性、針對性、可視化等原則,結合班級學生寫作現狀,設計有效的修改支架,引導學生在已有基礎上再度修改,呈現出深層次的作品。
如何進行有效的新聞寫作指導以再現新聞事件、展現人物精神、凸顯時代風貌呢?在寫新聞初稿時,筆者為學生提供了“新聞我來寫”寫作支架,要求各小組成員依據采訪所獲取的新聞素材,結合“新聞寫作支架”尋找獨特的切入角度,客觀敘述新聞事實,撰寫新聞初稿。第一次寫新聞稿件難免生澀,為提高學生新聞稿件的質量,引導學生發現新聞事件背后的價值,教師又設計了“一字不茍,描繪時代新風貌”的課時作業,作業內容為“誰能上頭條”,旨在引導學生對新聞初稿進行修改潤色,寫出有特色、有價值的獨家新聞稿。該作業主要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在課堂上的實施,要求學生先結合“新聞稿件自評、互評支架表”對新聞初稿進行點評,然后再結合老師給出的“新聞稿件‘上頭條修改小支架”進行修改,形成終稿后,再次參加小組評選,最后進入班級評選推優。
評價標準:1.契合主題——捕捉周遭新變化,描繪時代新風貌。2.標題準確概括主要內容,簡潔醒目,能吸引讀者。3.敘述事實具體,要素齊全,重點突出。4.選擇典型事件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
步驟和關注要素:
1.初讀,刪:①是否客觀真實再現新聞事件,如不能,應刪去。②所選新聞素材如不能突出主題,或不夠典型,或不能展現人物精神及時代風貌,應刪去。
2.再讀,添。①為契合主題,反映時代風貌,能否再增添別的細節描寫。如需要,應添加。②新聞要素是否齊全,如缺少,應添加。③撰寫的新聞稿件能否讓人關注,引發思考,是否要添加表明立場的語言文字,如需要,應添加。
3.品讀,改。①語言是否有畫面感,是否準確鮮明、凝練雅致。②語言是否味同嚼蠟無可讀性,如需潤色,應修改(除記敘、說明之外,新聞也可以運用描寫、議論、抒情)。
四、多元評價,以對話為翼引領成長
大單元作業設計離不開科學有效的作業評價。融入國家主流媒體優質資源的作業、評價過程是構建生命要義的向外尋取與向內建立的多維對話過程。這一過程決定了作業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具體表現在:
評價主體多元互動。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多維對話建立在多元主體的基礎之上。在設計及實施作業評價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評價的主導作用,鼓勵學生自評,引導學生互評,特邀家長或教育專家參評。以學生發展為本,評價主體多元互動,由單向評價走向多維對話,給學生一個自由靈動的多維對話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參與者,有助于學生在認定、判斷、討論、溝通中擁有“主動權”“話語權”,從而獲得更大的提升與發展。
評價內容多樣統一。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決定了作業評價不僅要著眼于知識目標的達成,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4]在進行作業評價時,既要立足評價內容的整體性,從知識、技能、方法、習慣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又要關注評價內容的多樣性,從語文知識素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及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獨特體驗等方面,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
評價方式靈活運用。師生共評,讓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吸收內化;生生互評,讓學生在積極交流討論、互相指出優點或不足的過程中由被動變為主動。同時,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參照,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統一,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每個學生,讓作業評價更加客觀科學。以學生為主體,靈活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多元評價,立足主體,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多維對話,面向全體,更能激發學生長久的學習熱情。下面我們摘錄“第四課時:大國利器,揚我國之威武”,學生觀看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微視頻《創新中國一分鐘》后的佳作展示片段,來見證一下他們的心動瞬間:
一分鐘,閃耀著民族走向復興的理想;一分鐘,交織著為時代而歌的榮光。一分鐘,“復興號”前進5833米;一分鐘造林210畝……一分鐘,中國創造惠九州;一分鐘,中國智造利華夏。新時代,讓我們緊握手中的時間之沙,踔力奮發再出發;新征程,讓我們把小我融入大我,為我中華更加美好的未來添磚加瓦!(尹思媛)
一分鐘,在我們眼中如灰塵般微不足道,但“中國一分鐘”帶給我們的卻是浩瀚星辰般的絢爛。沖擊挑戰的一分鐘,實現突破的一分鐘,告慰一段歲月的一分鐘……一分鐘,“發展之花”遍地開,“創造之果”枝頭綻。生在種花家,你我都是耕耘者,新時代的我們該用怎樣的奮斗來回報偉大的“國”與“家”?(李碩)
立德樹人視域下,大單元作業設計實施多元評價,開展多維對話應關注什么呢?
1.多元評價應體現對個體生命的關注及對個體發展的關懷。新課程強調語文學習的個性化和創造性。這就要求評價要本著主體性、人性化、因材施教原則,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生命體驗,不能用僵硬的答案去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要,啟發并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同時應注重整體關懷,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的參與程度、努力情景、創新意識等。以評促學,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多維對話中獲得驚喜與成就感;以評促讀,讓學生在廣閱讀、深閱讀中提升閱讀能力、思維品質與核心素養。
2.搭建平臺,展示學生的創造性成果是最有效的評價。自媒體時代為作業高效便捷展示提供了可能,成果展示不再受限于時間與空間,不論是個人演示,還是組內交流匯報或探究成果,都可以借助視頻、文檔、圖片的形式制作專輯,在班級群、家長群或微信公眾號上進行推優展示。優秀作業展示是對學生付出努力的尊重,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創作的熱情,以展示促提升。
3.以對話為翼,作業評價一定要及時。及時的評價更能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與激勵功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學生獲得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及時而又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評價,或含蓄的批評,或循循善誘的啟發,讓學生能夠端正作業態度,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有利于營造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環境;及時而充滿人文關懷、為學生創造成功機會的動態評價,讓學生在修正或者重做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認識自我,重建自信,提升學習品質,獲得最大的學習成效。
在當前“雙減”背景下,立德樹人要落地生根,核心素養要落地開花。這就要求教師要從經驗教學走向實踐教學,對大單元作業內容進行優化整合,主動創建。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大單元作業設計猶如建構在文字、文學基礎上的文化盛宴,需立足學生主體,創設真實的語言活動情境;需萃取國家主流媒體資源之精華,建構起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語言學習任務群;需借“支架之刀”逐層切分學科及育人目標,再借“支架之力”為學生搭建超越自我的學習生活平臺;需讓學生在向外尋取與向內建立的多維對話中建構生命要義。如此,活動主體才能領略語言文字之魅力,欣然地享用基于時代發展的文化盛宴。
綜上,語文學科大單元作業設計唯有立足新時代育人的根本,以文字為基,凸顯文學特點,展現文化本色,德之花才能次第開放,一路芬芳。
參考文獻:
[1][2]于佳.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DOI:10.27064/d.cnki.ghasu.2020.000923.
[3]李海林.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6.
[4]趙靜.中學語文作業有效性分析問題與對策[D].陜西師范大學,2012.
[本文系安徽省教科院2021年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主流媒體時評引入中學語文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JK2102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