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批準號:16ZD06
課題負責人:李立新
結項報告(部分)
本項目圍繞“構建中國設計話語體系”“構建設計共同體”等命題,梳理“從傳統造物到現代設計”的歷史發展脈絡,通過對中國設計思想及中國物體系展開比較全面而完整的整理和分析,探索構建對中國當代設計的形態、綜合競爭力及社會價值具有啟發作用、驗證作用的創新實踐體系及其理論模型。
本項目立足“造物思想研究”,采取思想研究、技術研究、制度研究、生活研究和設計創新方法研究并行的方式,通過四個子課題—“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啟迪工業產品創新設計研究”“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啟迪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研究”“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啟迪現代手工藝創新設計研究”“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啟迪現代設計理論創新研究”,對本項目主題即“中國設計思想及其當代實踐研究”展開研討。課題深入探討了“傳統造物思想啟迪現代設計研究體系”,包括歷史研究、風格研究、類型研究、價值研究和創新機制研究等;同時,通過探討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本體與實際表現,完整描述了中國設計已產生的實際效用,并對其將產生的社會價值及經濟價值做出了預測。提出應充分理解和利用古代的設計資源,力求洞見中國設計與西方設計的多重互動,積極搭建承傳與交流的新平臺,鉤沉、拓展西方設計思想研究中的中國話題,從而為中國設計建立統一的研究語境。
子課題一“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啟迪工業產品創新設計研究”,提出“構建中國設計先進性姿態”“工業設計要詮釋‘產品內在意義”“基于‘互補認知模式的設計思維和方法”等學術主張與研究方法,主張將傳統思想與現代技術進行磨合,旨在激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形成當代中國設計創造的新方法,以靈活展現中國人的設計智慧、造物智慧和生活智慧。
子課題二“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啟迪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提出“風格的借鑒與演變”“符號的引用與變異”“主題資源的挖掘與應用”“傳統字體的滲透與重塑”以及“匠心巧思的模擬與再造”等創新設計方法,力求在中國傳統造物美學基礎上,提煉出適用于當代視覺環境的元素,并充分挖掘傳統文字、符號、圖形圖像、版式、材料、主題和故事的當代價值。
子課題三“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啟迪現代手工藝創新設計研究”,提出“中國設計思想根植于傳統造物智慧”“中國傳統造物智慧根植于生活方式及其形成的審美創新文化”“現代手工藝創新需要根植于現代生活方式”等重要理論觀點。同時進一步提出設計對策,即通過對傳統造物思想進行深入研究,形成完備的中國設計思想的現代傳承和轉換體系,為現代手工藝的實踐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撐;立足傳統文化基因,創造中國手工藝術特色,展現現代中國造物的新氣象;立足自身特質,結合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并根據生產生活實踐和理想,探索兩種研究發展路徑,展現務實不忘追求理想的“接地氣”的研究狀態。這一子課題是關于思想、工藝、材料、技術和市場的綜合研究,研究成果為各藝術設計專業方向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藝以及綜合材料使用方面的重要技術及設計經驗。
子課題四“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啟迪現代設計理論創新研究”,提出“造物思想本體研究”“陳之佛與中國設計學”“中國新造物體系研究”“中國設計話語體系研究”等重要研究命題,并積極探索中國設計史課程體系建設和新語境下中國設計理論承傳與交流的有效路徑。通過討論不同歷史條件、技術背景下中國造物思想的生成、傳承與變化,探討中國設計研究的方法、特征與價值,構建中國設計話語體系;同時,力圖與國際設計研究接軌,展開中國設計與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關系研究,建立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通道和多種轉化路徑,盡可能完整梳理“思想”所涉相關人、事,縷清中國設計研究的多條線索。
本項目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嘗試將縱向研究(歷史研究)與橫向研究(精細個案研究)相結合,通過較為完整、系統地整理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研究相關文獻、作品和事件,結合具體實踐、田野考察和創新設計,對中國新造物體系的發生、發展與價值進行探討;通過舉辦、參加國際會展,呈現相關設計成果、研究成果;進而通過課程體系創新與課題設計,在設計教育層面嵌入相關思考,孵化中國設計話語體系。在造物研究基礎上,課題組整體把握中國設計思想的內在精神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方式,研究了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啟迪、激活現代設計的多重路徑,從而嘗試構建中國新造物體系、中國設計話語體系。
鑒定意見(部分)
該項目成果梳理了從傳統造物到現代設計的歷史發展脈絡,對中國設計思想及中國造物體系進行了整理與分析,進而從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啟迪工業產品創新設計、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現代手工藝創新設計和現代設計理論創新四個方面,探索構建中國傳統思想與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對當代設計形態、綜合競爭力具有啟發作用、驗證作用的創新實踐體系及其理論模型。
成果深入分析了中國傳統造物思想對現代工業產品創新設計、視覺傳達方面的啟迪作用,進而構建出學術研究與實踐研究的體系與框架;該研究探討了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本體與實際表現,描述了中國設計已產生的實際效用,并對其將產生的社會價值及經濟價值做出了預測。在學術方面,為中國設計思想研究及其當代實踐貢獻了合理且符合國際設計研究趨勢的解讀模式;在應用方面,重點關注了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創新設計語言、路徑、類型,探索課程創新體系,為中國設計史、設計原理、設計創意與方法課程體系改革提供了素材、課題與方法。
該成果在系統化概括和凝練方面尚存在提升空間,對古代設計思想的研究尚待進一步深入和細化;對中國設計思想的論述視角偏重哲學思想層面,缺少中外設計思想的比較分析和對中國設計思想的凝練,需理清對當代實踐部分論述的邏輯思路;關于中國設計思想的當代實踐研究,尤其是如何將傳統設計思想轉化為具有東方精神的當代設計實踐,有待進一步描述與闡釋,所涉及的門類有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以建立一套更具指導性和前瞻性的中國傳統造物之當代學術研究和設計實踐體系。
供稿: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管理中心。
責任編輯:韓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