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漫 田曉霞 尹妍
摘 要: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共有302家5A級景區,應用百度地圖地理坐標拾取器拾取地理坐標,并將所得數據導入ArcGIS軟件進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最鄰近指數、地理集中指數、核密度、洛倫茲曲線、緩沖區分析等方法,對所得地理數據和統計年鑒數據進行分析,探討中國5A級景區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發現:①全國5A級景區在空間分布上呈現不均衡狀態,屬于凝聚型分布類型;②全國5A級景區總體分布呈現出兩個高密度區和9個次級高密度區;③5A級景區在全國的分布總體上東部比西部多,南方多于北方,東南沿海地區明顯多于西北內陸地區;④5A級景區大都分布在經濟發達、人文和自然資源富集地區,且以省會城市為中心;⑤地貌地形、河流水系、交通區位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5A 級景區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5A級景區;空間分布特征;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TU984.18;F592.7 文獻標識碼:A
國外學界對旅游景區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國內研究相對較晚,吳必虎、唐子穎分析了首批國家4A級景區的空間特征及客源市場特征[1],后續關于國家A級景區空間分布特征[2-6]、時空動態演變特征[7-9]等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筆者發現,現有研究集中于小尺度區域,如滇中城市群[10]、西北地區[11]等;多數研究以A級景區為研究對象[2,6]。因此,本文選取全國范圍內大尺度區域,且只選取5A級景區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論更具代表性。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302家5A級景區地理坐標來自百度地圖坐標拾取,將所搜集到的坐標導入ArcGIS 10.2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各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口數量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20》。
(二)研究方法
1.最鄰近指數



(一)中國5A級景區空間分布類型
根據式(1)和式(2),并借助ArcGIS 10.2軟件中的空間統計工具——平均最近鄰,對全國302家5A級旅游景區進行計算得到全國302家5A級景區的實際最鄰近距離、理論最鄰近距離,最鄰近比率為0.60,Z得分為-13.35,P值為0.00,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全國302家5A級景區的最鄰近指數小于1,在空間分布上屬于凝聚型分布類型。
筆者利用自然間斷點法將31個省市自治區5A級景區分為5類,發現5A級景區集中分布在江蘇、浙江兩省,驗證了全國5A級景區在空間分布上呈凝聚型分布特征。
(二)中國5A級景區空間分布均衡性
采用地理集中指數測度5A級景區空間分布集中程度,由式(3)和式(4)得出,G=20.06,G—=5.74。由于G值遠大于G—值,所以全國5A級景區在各省市之間的分布呈現聚集性狀態。
由式(5)可以得出,不均衡指數為0.143。不均衡指數值較小,表明5A級景區在全國范圍內的發展態勢良好。5A級景區在各省市分布洛倫茲曲線,呈明顯的上凸態勢,進一步論證了5A級景區在全國各省市的分布呈現非均衡狀態(見圖1)。
(三)中國5A級景區空間分布密度
本文利用ArcGIS 10.2軟件進行核密度分析發現,我國5A級旅游景區的總體分布呈現出兩個高密度區和9個次級高密度區。一是空間分布狀態形成了以京津冀、環渤海高密度區,以南京、上海、杭州為核心的長三角高密度區;以西安為核心的次高密度區,以重慶、湖北、貴州為核心的次高密度區,以洛陽、安陽、鄭州為核心的次級高密度區,以桂林為核心的次級高密度區,以三亞為核心的次級高密度區,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次級高密度區,以長沙為核心的次級高密度區,以長春為核心的次級高密度區。二是5A級景區在全國的分布總體上東部地區明顯多于西部地區,南方高于北方,東南沿海地區高于西北內陸。三是我國5A級景區大都集中分布在經濟發達、人文和自然資源富集地區,且大都以省會城市為中心。
(一)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影響旅游景區分布和景區類型的一個重要因素。5A級景區以地形地貌為載體,因此地形地貌對于5A級景區的分布有較大影響。筆者將全國高程地圖與景區點要素數據疊加,得到我國5A級景區大都分布在第一、第二階梯;并且我國5A級景區超過一半分布在第一階梯,第三階梯的5A級景區呈零星分布,數量稀少。
(二)河流水系

我國水體資源相對豐富,一級河流貫穿全國。一方面,河流水系本身就是一種高質量的自然旅游資源,較多自然類的5A級景區依靠河流水系吸引廣大游客前來觀光游覽;另一方面,水是生命之源,我國古老的文化和人類活動都發生在主要河流水系,具有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的河流水系對旅游者有著強大吸引力。鑒于此,本文對全國一級河流做30 km的緩沖區,并與全國5A級景區點數據進行疊置,得到5A級旅游景區大都分布在水系發達地區,通過計數統計發現,全國5A級景區中大約有50%分布在一級河流30 km緩沖區范圍內。
(三)交通條件
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多游客選擇自駕出游。旅游景區可達性對于游客出游意向影響較大。為了檢驗交通區位條件對5A級景區分布的影響,本文對全國主要公路進行20 km、30 km緩沖區進行分析。筆者通過空間連接的方法得出:在20 km緩沖區范圍內有219家5A級景區,占景區總數量的72.5%;在30 km緩沖區范圍內有246家5A級景區,占景區總數量的81.5%。
(四)經濟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居民的消費和生活水平,也決定著當地政府對于旅游業的投資和扶持力度,因此本文以《中國統計年鑒2020》中2019年全國各地區生產總值數據和各地區5A級景區數量為變量,利用SPSS 25.0軟件對其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776,且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各地區5A級景區數量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聯系緊密。這也與前文得出的5A級景區聚集分布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分布特征相一致。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作為旅游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景區也不容忽視,其中5A級為我國旅游景區最高等級,是一種稀缺的產業資源,是一個地區旅游的“金字招牌”。本文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對全國5A級景區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研究,并且深入分析目前影響5A級景區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掌握我國5A級景區的整體情況,對未來旅游景區的發展具有指導實踐意義。相信未來我國景區分布會更加均衡且符合各地實際情況,形成各地各有特色的局面,進而促進旅游業蓬勃發展。
[1] 吳必虎,唐子穎.旅游吸引物空間結構分析:以中國首批國家4A級旅游區(點)為例[J].人文地理,2003(1):1-5.
[2] 朱竑,陳曉亮.中國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結構研究[J].地理科學,2008(5):607-615.
[3] 李青青,萬傲青.我國AAAAA級景區空間結構研究[J].城市地理,2017(22):124-125.
[4] 曹彥,紀志榮.中國5A級旅游景區景點系統空間分布特征與經濟效應分析[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2):38-46.
[5] 張振鵬.基于GIS的中國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特征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9:4-8.
[6] 張洪,石婷婷,鮑涵.中國5A級旅游景區空間結構特征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80-90.
[7] 朱文潔,董朝陽.中國5A級旅游景區時空演化及影響因素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6(5):1084-1090.
[8] 段七零,薛美云.我國5A級旅游景區的時空分布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8):122-127.
[9] 王公為.中國5A級旅游景區季節性時空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網絡關注度的數據[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9(5):73-79.
[10] 趙建平,趙正賢,明慶忠.滇中城市群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特征[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0(11):11-16.
[11] 梁改童,高敏華,白洋.西北地區A級景區與旅游收入空間錯位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2):270-278.
[12] 馬斌斌,陳興鵬,馬凱凱,等.中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空間分布、類型結構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0(7):19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