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韻雯
摘 要:隨著新時代我國經濟的發展,旅游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產業,是五大“幸福產業”之首,發展高質量旅游業對于滿足人民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意義重大。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與多元的文化,傳統民俗文化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旅游業中扮演著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角色,為游客提供獨特的文化體驗與旅游感受。本文探討中國旅游與民俗文化的關系,分析民俗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基于目前我國民俗旅游存在的問題,從兩者的互動關系中尋求發展旅游業與民俗文化的途徑。
關鍵詞:民俗文化;民俗旅游;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民俗主要指的是民間的風俗習慣,民俗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旅游行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特點在于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體驗當地的民俗文化。消費者對民俗的持續體驗和自發傳播促使其成為一種獨特意蘊的旅游形式。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民俗旅游,然而,在現有的文獻研究中,對于民俗旅游的定義和內涵存在一些分歧,綜合來看,民俗旅游是一種“民俗+旅游”的文旅融合模式,旅游地將當地的民間文化、習俗以及活動作為旅游吸引物,為旅游者帶來一定的審美體驗與價值體驗。
隨著我國新時代發展,文旅產業縱深融合、旅游帶動鄉村振興以及全域旅游等戰略持續推進,人們對于精神生活需求更高,推動著地區旅游產業體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我國地域廣袤,不同地區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因此,進一步挖掘地區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設計民族文化項目,有助于促進旅游產業體系的差異化發展,提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1]。
(一)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在全國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地區旅游文化資源和民俗文化融合的程度越來越高。隨著旅游文化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們希望在旅行中獲得更多精神文化的滿足。因此,在當地民俗特色的基礎上構建獨特的文化旅游形式,不僅可以進一步發揮文旅融合優勢,而且有助于推出具有地區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打造中國特色形象,加深國內外旅游者對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體系的認知。
(二)增加經濟發展新動能
我國的民俗文化具有獨特性、地域性,如漢文化、元宵燈會、古運河、古黃河等傳統民俗文化對于旅游者吸引力極強。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隨著我國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不斷向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深挖地方特色民俗文化,開發旅游項目,有助于滿足旅游者對文化旅游的深層次需求,進一步豐富現代文旅產業的內涵,同時對于地方文旅產業的市場拓展有重大意義,以當地特色民俗為名片能夠更廣泛地宣傳旅游文化內涵,擴大文旅受眾范圍,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促進傳承保護民俗文化
旅游與民俗文化的協同發展極大程度地促進了各地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旅游業的發展為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更好的舞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到各地的傳統文化。在旅游活動中融入民俗文化,如舉辦傳統節日活動、開展民俗展覽、舉辦民俗體驗活動等,活化了傳統民俗文化,繼承了民俗基因[2]。
民俗旅游活動不僅可以增加民俗文化活動的舉辦頻率和規模,還可以擴大民俗文化的受眾范圍,推動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同時,民俗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與旅游業共生共榮,聯系緊密,為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
中國的民俗旅游作為一種特色旅游形式,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獨具意蘊的旅游資源,吸引著大量的旅游者。然而,在近幾年文旅融合的發展背景下,民俗旅游的發展存在著一些矛盾與問題,制約旅游高質量發展。本文將民俗與旅游融合發展道路上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一)經濟發展關聯度較低
目前,民俗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結構還不甚合理,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存在著“一邊倒”的傾向,不是偏重第一產業,就是過度依靠第三產業,限制了產業結構調整和深度融合。對于民俗文化與地區旅游的并重發展,目前部分地方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被短期利益驅動跟風發展,缺乏對本地資源的深入了解和科學規劃,只能將旅游強行植入地方民俗文化,缺乏具體的運營方案。這容易導致各個行業之間缺乏強有力的關聯和整合,使粗放式經營仍占主導地位。相對松散的運營體系也嚴重削弱了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競爭力,阻礙了深層次、全方位地開發與合作[3]。
(二)民俗旅游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
當前,我國民俗旅游產品單一化問題比較嚴重。一方面,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逐漸意識到民俗文化與旅游的聯動發展能夠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加快了相關項目的推動和資源整合配置的速度。然而,由于缺乏特色化運營的地方化運作,很多地方政府沒有因地制宜,而采用了直接、單一的移植模式,導致大量趨同、雷同的產品和服務出現。而且景區和旅游企業也缺乏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只能生產和銷售一些古老的、簡單的、重復的旅游產品。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過分注重“包裝”和營銷,把傳統節日、廟會等文化活動簡單地套上“民俗旅游”的標簽,形成一種虛假的“商業民俗”,缺乏文化內涵和真正的旅游體驗價值。這種缺乏創新性、差異性的運營模式無法提供新穎的感官體驗,難以釋放消費吸引力和驅動力,讓資源大量閑置,投資與發展環境進一步惡化。對此,要想引導和扶持具有文化內涵和真實體驗價值的民俗旅游產品,就要深入發掘民俗文化內涵,整頓“商業民俗”。
(三)民俗文化傳承與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我國擁有悠久的民俗文化和豐富的傳統民俗資源,但是隨著城市化的推動,鄉村“空心化”現象明顯,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缺乏傳承者,在城市旅游的市場化的影響下,民俗文化的商業化程度逐步提高。民俗旅游中建筑物和裝飾是重要的文化呈現載體,如果把握不好呈現方式容易對文化本身以及環境造成破壞。因此,民俗旅游需要在環境保護和民俗文化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對于地區歷史建筑和文化遺產要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
另外,民俗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目前來看創新程度也不夠,缺乏科學的發展目標和文化傳承、旅游改革發展規劃,對于市場定位、特色化產品和服務的綜合品質把握還不夠,無法制造充足的市場需求驅動消費,難以形成強有力的市場影響力[4]。
(四)產業融合中統籌規劃存在缺漏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的發展意識驅使下,民俗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還較為“稚嫩”,大家“各掃門前雪”,缺乏系統思維與統籌規劃,這種各自為政和惡性競爭的情況限制了二者共享互利發展。
此外,由于民俗旅游在發展中缺乏科學的統籌規劃,旅游容易對當地居民造成負面影響,這一問題也亟待解決,不合理、不恰當的民俗資源開發利用容易引起文化糾紛。一些逐利的商家將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進行流水線生產,惡化了傳統技藝發展環境,消弭了其中蘊含著的人文色彩,原本代表著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變成了商品化的產物。類似的問題還包括將傳統習俗演變成商業化的表演,導致文化失真,甚至引起了當地居民與文化歷史愛好者的不滿和抵制。
(五)民俗旅游管理體系亟待完善加強
一些地區的民俗旅游中,旅游從業者的素質良莠不齊,亂象叢生,部分旅游景區和旅游企業會通過收取一些附加費用,如停車費、導游小費、景區服務費,來提高營利。這些附加費用對消費者的旅游體驗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利于提升目的地的價值感知與認同,也不利于旅游者對于民俗文化實際價值的體驗感知。這反映出在此方面地方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還不到位,沒有及時處罰和整頓收取不合理附加費用的景區和旅游企業。
(一)民俗旅游品牌化
要打造具有中國情懷、區域特色的民俗旅游名片,加強民俗旅游品牌的建設和推廣。民俗旅游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形式,在我國廣袤的土地和悠久的歷史中具有極高的發展價值與發展潛力,應該加強對民俗旅游品牌的建設和推廣。第一,提高民俗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推動民俗旅游景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者游中體驗感以及游后的幸福感,積累良好口碑。第二,加強民俗品牌營銷,利用現代營銷“4P”“5E”理論,通過建立品牌形象、加強營銷宣傳等方式,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5]。
(二)民俗旅游數字化
隨著互聯網的迭代升級與縱深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一大趨勢,也給民俗旅游帶來了新的機遇。
要推動民俗旅游向數字化發展,對旅游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加強對數字化技術和平臺的應用,提高民俗旅游的效率和便利性。例如,景區可以建立民俗旅游的數字化展示平臺,推廣虛擬導覽服務以及在線購物服務等。
(三)民俗旅游規范化
民俗旅游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形式,在文旅發展背景下發展前景廣闊,需要通過規范化建設來保障行業的健康發展。首先,應該制定相關的民俗旅游行業標準和規范,包括景區管理標準、旅游服務質量標準、旅游從業人員行為規范等,加強對景區的監管和管理。其次,應該加強對民俗旅游企業的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旅游企業信用體系,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和評價,提高旅游企業的自律性。
(四)平衡產業協同發展
首先,民俗旅游的核心在于珍貴的歷史人文資源,故而做好民俗資源的保護工作意義重大。要做到各方主體協同發展,政府應聯系景區、企業以及居民加強對民俗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平衡好商業經濟與人文環境的關系,防止過度開發和破壞。同時也要做好對景區景點的游客管理工作,確保游覽者的自身安全和文明秩序。
其次,民俗旅游不是一種獨立的旅游形式,要充分協調相關產業。要做到各產業協同發展,民俗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要在利益平衡之間達到總體效益最大化;旅游業要與第一、第二產業結合發展,切實優化三產結構。針對此,政府部門以及旅游企業要培養長線思維、系統思維,打通合作鏈路,延長產業合作鏈條,從產品生產到營銷,通過資源整合加強與文化、藝術、農業等產業的協同發展,實現共贏和互補。
(五)加強民俗旅游人才培養
人才是推動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發展的第一資源,應該加強對民俗旅游從業人員和志愿者的培育。第一,以更高要求建設景區導覽服務體系,一方面加強對導游人員的職業素養和技能培訓,包括民俗文化知識、旅游服務技能、語言交流能力等方面,此外還應對其形象、態度、服務意識等方面進行培訓;另一方面要加強智慧景區建設,促進物化導游與人工導游相結合,打造“金牌導游”的導覽體系。第二,擴充民俗旅游文化志愿者隊伍,由于志愿者并非職業從業人員,應該對其加強民俗文化知識培訓和旅游服務技能培訓。第三,要注重旅游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設,聯合高校開展民俗旅游從業人員和志愿者的培養計劃,通過改進高校學生課程培養計劃、開設相關志愿實踐活動,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參與民俗旅游的機會,并培養其對民俗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為民俗旅游業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旅游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民俗旅游已經成為中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體現了文化與旅游之間密不可分的有機關系。
旅游業的“使命”之一就是要發掘文化、保護文化、盤活文化,切實推動文化的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然而,目前我國民俗旅游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要時刻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各地民俗文化資源為牽引,以產業融合發展為著眼點,切實發揮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為我國新時代旅游業注入文化新動能。
[1] 令昕隴.蘇北民俗文化與旅游結合的開發與設計[J].文化產業,2022(36):141-143.
[2] 狄東睿,HUANG G.基于多源數據多決策模型定量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發展影響因素及對策:以陜西省咸陽市袁家村為例[J].林業經濟,2021(12):77-92.
[3] 陳芳.桂林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長沙:中南林學院,2003:12.
[4] 都培田,李虔.鄉村民俗旅游的5E體驗營銷策略[J].中國商貿,2011(8):155-156.
[5] 楊蘭,楊麗紅,何燕妮.我國民俗旅游研究綜述[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2(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