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露 李曼
【摘要】新時期,人們都在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實和對精神生活的美好追求,馬克思把人的精神生產看作是以“美的規律”為基礎的。物質生產是發展精神生產的根本,而精神生產則是發展物質生產的必要條件。精神生產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一種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精神生產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要素和先決條件。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而精神的生產正是以人類更加全面的需要為目的的。精神生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體現更高層次的精神生產。在新時代,必須重視精神生產活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精神層面更多的需要,以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馬克思精神生產;人的全面發展;辯證關系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2-007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23
精神生產是一個哲學概念。精神生產是相對于物質生產概念而言的,精神生產過程也就是人與世界關系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精神生產主體——人,首先從自己的意識領域中解脫出來,把自己解放出來,成為精神生產的主體。同時又不能脫離人與世界關系的現實存在,把自己束縛于人與世界的關系之中,因為只有在現實存在中人類才能實現人與世界關系的發展。伴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在物質需求已經基本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人民對精神的需求將會占據主導位置,人民對物質的有限性需求和對精神的無限性需求,決定了對精神的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精神生產在社會整體生產中的地位和功能,也將會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逐漸增強。精神生產的產生與發展并非自發的、盲目的,而是一種自覺的、有一定方向性的、有目的的過程。對精神生產的形成和發展,我們不應該聽之任之,而應該自覺主動地加以引導和發展,精神生產的形成和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我們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并要自覺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對其進行發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的情況來看,人民以美好生活為追求和向往,追求雙富裕的生活,以“美”的涵養精神生產的發展,促進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
一、精神生產的內涵
(一)人類的發展過程中,精神生產是人類最主要的生產方式,也是最根本的社會實踐形式
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貫穿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馬克思在對人類社會進行分析與研究時,認為社會生產是其存在和發展的根本。馬克思把社會生產看作是整個人類活動的整個范疇,把人的精神生產視為“美的規律”,我們所進行的生產活動,從廣義上講,除了人的生產之外,還包含了物質的生產和精神的生產。精神生產是人類社會生產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首次提出了關于精神生產的含義,馬克思認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 ①馬克思的這句話表明,精神生產最初表現為人們的物質活動,精神生產與人們的現實的生活、語言交織在一起。總之,精神生產是指人類為了滿足人類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而進行的一種生產實踐。在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物質消費品較少、精神生產發展較緩慢的條件下,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而不是精神生產。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以物質生產取代了傳統的父權制、親屬關系,從而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此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被事物所取代。“于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 ②因此,只有將精神視為“真正生產”,才能促進社會和人類的發展。從此,“人類可以完全自主地創造自己的歷史”,真正自覺地掌握了“自然界”和“社會”。馬克思還認為,人類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個人生產將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再次融合。
(二)精神生產是人類特色的認識活動,是認識的直接來源
從認識論的發展過程來說,精神生產是一種“意識的生產”,是一種獨特的人類認知活動,馬克思將其劃分為“思想、意識、觀念、形而上學”和“政治、法律、道德、教育、形而上學”,兩個方面的意識形態生產,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哲學家將“腦力生產”“科學實驗”和“科學藝術的生產”等也分為精神生產范疇。精神生產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活動,人的精神實踐來源于意識的認識,其內容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精神生產是人的認知活動,但并非所有的認知活動都是精神生產。造成這個認識的第一個依據是認知活動屬于歷史范疇,是人的一種內在行為,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是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從認識的觀點看,這種生產可以分為社會性的、模糊的、不確定的,不屬于精神生產的范疇。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將精神生產稱作“特殊生產”,其內容涉及宗教、家族、種族、法、道德、科學、藝術。二是與物質生產相比較,精神生產在認識上有著明顯的區別。第一是活動的性質不同。從人的生理機能的自然分工來看,物質的生產是以體力為主導的,而精神的生產則是以腦力為主導的。一般說來,無論做什么工作,都要用手和腳,都要用到一定的身體和腦力,沒有智力的參與,就沒有精神上的生產。但是,這并不能阻止我們說,物質生產的主體是體力勞動,而智力勞動則是精神勞動。第二是產品的形式,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并非完全分離,雖然科學實驗已經成為人類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但精神生產中也存在著物質生產。但是,物質生產仍然具有認知作用。在物質生產中可以產生思想學說。第三是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是生產主體的差異,根據目前的社會發展形態,總體上講,勞動人民是物質生產的主體,而智力勞動則是以知識分子為主。
精神生產是人的一種獨特的認識活動,它對人類的認知產生和發展具有以下基本的作用:一是通過認知活動來確立自身的思維和精神世界的存在秩序,總結人類歷史和人的發展經驗,由個體的經驗升華為普遍的;二是對人類的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繼承和消費,以實現文明的延續和創造;三是對客觀世界的本質與規律的探求與總結,從而形成知識體系、理論觀點、意識形態等;四是依據對象的性質、作用和人的需求,構建不同的實踐理念、行為準則、價值取向、行動方案、方針政策等。在精神生產出現以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的精神生產因其有限的物質生產、有限的精神生產規模、有限的發展程度而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精神生產作為人類的一種更高層次的知識活動,它是一種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生產方法,它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一種現實的驅動力。從側面來看,精神生產的范圍在擴大,一切試驗和科學都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基本準則。從縱向上講,科學的規模、層次和聯系日益增多。一方面,精神生產及其產品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的轉化過程越來越短、越來越快;另一方面,精神生產及其發展趨勢日益擺脫“物質性”的制約,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生產空間。
(三)精神生產是人的活動的存在方式,是人區別于任何東西的根本存在方式
精神生產的范圍幾乎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如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這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有目的的,有思想的,這與動物的本能地生存有本質的區別。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人和動物差別的根本問題是人的類本質問題。中國的先賢們曾說過:“人不如牛,行不如馬,而牛與馬,又有何用?”西方哲學家提出“你是誰”“認識你自己”等問題。在馬克思哲學出現之前,它的最高成就是從理性的角度來理解人類,將理性、智慧或人類的心靈活動視為類本質,而人類的類本質則是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根本差別。亞里士多德明確提出了“人是理性動物”“政治動物”“知識是人的天性”等。笛卡爾把“理智”看作是人的本質,是懷疑,理解,肯定,否定和想象的“自我”。因此,他就有了這樣的斷言:“我思故我在。”康德把人性的本質發展到了極致,并提出了“人為自然立法”的概念。黑格爾認為,勞動是人的必然的精神發展的產物,是人的知識走向客觀真理的一個步驟。事實上,精神生產就是一種心理活動。黑格爾認為勞動尤其是精神勞動是人類的類本性,把人視為自己勞動的結果,這是他對人類本性問題的獨特貢獻。柏拉圖認為,物質的體驗是一種低級的行為,而對完美、永恒的思考則是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盧梭認為,通過勞動、技術、藝術和政治來改造自然和人的現實,只能造成一個消極的后果,那就是在歷史上,它所扮演的角色無非是腐化和墮落的。人與動物之間最基本的差別,就是精神生產,也就是意識,人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可以細心地觀察、分析、制作各種工具。人是會思考的,但是動物不會。人類還有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社交活動。馬克思哲學誕生之前,哲學家們對人的類本質進行了研究,但其最大的局限性并不是將人的類本質歸入到人的精神活動中。而是忽視了物質的生產,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精神上。
二、精神生產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
(一)精神生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包括多方面的內涵,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必不可少。精神生產是人類本質發展的證明,人類和動物的本質差別在于精神的生產,區分人與動物的根本方式就是精神生產,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于人是有意識的個體,具有自覺能動性。精神生產是與物質生產相對立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類的精神世界、關注人的內在精神和社會的精神生活,它的基本目標是滿足人們的求知、審美、娛樂、情感等精神需要,而其生產的過程又表現出抽象性、創新性和傳承性。它的外部表現就是它的文化生產。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精神生產是人類最主要的生產方式,也是最根本的社會實踐形式。人類的需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通過物質生產來實現的人類的生存需要,包含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在滿足了前者的條件下,人的需要由基本的生存需要向較高的心理需要轉變,比如享受、發展的更高層次的需要,而這些需要是人的發展所必需的,是精神生產的必由之路。精神生產是依靠人類創造性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以人的創造性為基礎的物質活動。人的心理需要是通過精神生產來實現的,而且精神生產涵蓋了人類的全部生活。因此,人的內心世界得到豐富、創造性得以提升、進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由此,可以看到,從動物區域中分離出的人的精神生產,是人的自我發展的本質,是人的全面發展所必需的。
(二)精神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需要多種多樣,它與人的生活狀況密切相關,具有從“低級需要”發展到“高級需要”的內在邏輯。人類社會發展始終表明,人們一直都在追求美好生活,不斷對未來生活構建美好生活的理想藍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滿足需要”的五個需要,這是一種從低到高的有機系統。馬克思將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層次:“人的自然需要、社會需要、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的需要。”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 ③。目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的生命中,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需要,這些需要會促使人們的發展動機,促使他們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然后又去創造新的需要。因此,必須促使人們不斷認識新事物、創造新的愿望、追求新的目標,從而使人類在追求自己的需要中不斷地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人的精神生產是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人類和動物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人類不依靠直覺,而是依靠自己的智力,以自覺地、有目的地行動來改造大自然,獲得最優的生存條件。因為任何發明和創造的最初形態,都是存在人們腦海中的一種精神觀念。精神生產一般不是被強迫的,而是一種自覺的、自由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人可以真正地感覺到自己是精神活動的主人,能夠抵御外界條件的干擾和影響,具有強烈的活動熱情,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全身心、忘我的活動,這時人的能力和潛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激發和開發,人的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精神生產的合理性與現實性,是因為它能防止人的物質生產的片面發展,使人不會變成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如果說,物質生產的目標是通過滿足人類的身體需要來發展人類的勞動能力,那么,精神生產就是通過生產精神產品來發展智能和各種能力素質,從而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因此,精神生產是人類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人的全面發展體現更高層次的精神生產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需要結合具體的時代特點來認識。新時代,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發展“五育”教育,要求促進人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人類的全面發展不僅包括人類的智力、體力、身體素質,還包括思想、情感、道德、審美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發展。精神生產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對物質生產的追求,更要體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需要反映了人的物質和精神狀況。精神生產可以為人們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精神生產具有積極的作用,并與物質生產共同作用,共同推動社會發展。人的存在具有雙重性,從其生存方式來看,人的精神追求和發展的欲望是人自身解放的內在動力。精神生產是人在科學、藝術、文化、道德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各個歷史階段的人的精神生產都呈現出自己的特點,并為人類的全面發展做出了不同的貢獻。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標,而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障。精神生產的巨大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先決條件,因為只有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相互促進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④。人的全面發展實質上是指人的社會屬性、社會關系、社會需求、精神需求、社會素質和能力素質。人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富裕的發展。精神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是人們對美好生活質量的新要求,體現更高層次的發展需求。
三、精神生產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當代啟示
(一)必須重視精神生產活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最高追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理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精神生產在其中占據一個重要方面,人的全面發展與精神生產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在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之后,精神生產為人類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一種精神文化需要。隨著新時代社會矛盾的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內涵也日益豐富和衍生,其中就包括對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馬克思強調,人們的需要隨著人們生活的條件、社會關系、社會存在而不斷發展變化。新時代的精神生產既要滿足人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又要創造出更多的精神產品,還要充分地滿足人民的各種需要,包括民主、公平、正義等,同時還要滿足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價值觀、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和藝術審美等。只有不斷地滿足低級的精神需要,人類的精神需要才會持續地提升,而要不斷地滿足人民的多樣化、多層次、高標準的精神需要,就必須不斷地豐富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重視精神生產活動,從而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二)精神生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多地需要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人們對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人們不僅對物質生活有了更高的需要,對空氣、飲水、食物和環境的需要也在不斷提高。“安全感”與“幸福感”是一種另類的“精神財富”。在物質條件日益改善和豐富的今天,人們一定要避免陷入另一種物質生活的極端——精神貧困。一個民族要復興,不但要有物質上的富裕,還要有精神上的極大地滿足。持續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把人民的文化需要和精神力量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新時期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途徑。精神生產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服務,增強他們的精神家園,充實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相對于物質需求而言,精神需求是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完善的系統。
因此,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重視精神生產,就必須生產更多的物質條件和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要不斷地發展高品質的文化產業,不斷地滿足人民的物質需要,不斷改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完善現代文化工業,提升人民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養,不斷加強和培養人民的審美能力。發展文化產品、文化產業,要向市場、社會供給優質文化衍生品,使人民在深層次的精神文化消費與超越性體驗中得到持續的營養,使生活更加充實。強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既要把人民的精神需求與人民的精神力量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的思想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之中,成為人們的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為人民提供更加多姿多彩的精神服務、建設富有內涵的精神家園、促進人民的精神生活、實現新的幸福目標、創造新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要,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精神生產促進更多的精神生產,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
人類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物質上的強大之外,還有精神上的支撐。中國的精神生產不斷地給中國精神注入新的內容和形式,它是一種自覺的、自由的生產行為,它的主體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它所產生的各種思想、理想和價值觀念。馬克思主義在今天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時代號召力,就在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提出更多促進中華民族發展的理論,產生更多的思想理念。立足中國社會的發展實際,結合時代發展需求,給予精神生產新的時代內涵,充分發揮精神的育人作用。中國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感染力,它引導著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地努力。新時代不斷加強人民的精神生產活動,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為廣大民眾提供精神上的指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能使中華民族真正走向復興。通過精神生產活動,發展文化事業、教育事業、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新聞傳媒等文化事業,使中國文化的內涵不斷加深,使人民的心靈得到強化。要加強教育引導、培養實踐、加強制度建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和傳播中起到引導和促進作用,加強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中國精神是中國時代精神的凝結,是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中國精神的持續生產,使其具有更多的內涵。我們要把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發揚光大,促進更多的精神生產活動,把團結自強的精神聯系起來,使之始終充滿活力,用精神豐富人的涵養,以飽滿的中國精神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頁。
④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頁。
參考文獻:
[1]韓慶祥.論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內涵和實現路徑[J].特區實踐與理論,2022,(04):5-10.
[2]蘭明,趙冬會.美好生活視域下人的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意蘊[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5(04):27-33.
[3]吳朝邦,黃寧寧.馬克思精神生產的創新實質[J].觀察與思考,2022,(06):26-34.
[4]錢鑫.習近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重要論述研究[D].貴州財經大學,2022.
[5]朱文雪.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動力思想的中國化進程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21.
[6]周力輝,方世南.試論馬克思對精神生產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2,(04):101-103.
[7]安磊磊.精神生產與人的全面發展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2.
[8]羅姍.論精神生活與人的全面發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2,(03):29-32.
[9]鄭芳.精神生活與人的全面發展[D].北京交通大學,2011.
[10]蔣桂芳.精神生產與人的全面發展[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03):1-3.
作者簡介:
韋露,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李曼,女,漢族,廣西欽州人,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