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曉怡

【摘要】“不懂就問”是一個緊縮結構,隨著網絡文化的影響,“不懂就問”的句法、語義和語用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本文基于三個平面理論,從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方面出發,分析“不懂就問”的特點。研究發現,因受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不懂就問”產生出新的意義,可以用以表達禮貌地請求對方回答自己的提問。在句法上,“不懂就問”還產生了充當獨立成分的功能。在語用上,“不懂就問”的主觀性增強,可以表達說話人的態度。
【關鍵詞】不懂就問;獨立成分;三個平面
【中圖分類號】H14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2-01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35
在現代漢語中,“不懂就問”是一個緊縮結構,意義是:不知道的東西就去問,形容要不恥下問。隨著網絡文化的影響,“不懂就問”的句法、語義和語用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本文基于三個平面理論對“不懂就問”的句法、語義和語用進行分析,總結出其特點。本文研究的語言材料主要出自BCC語料庫以及CCL語料庫。此外,由于“不懂就問”的新用法多出現在社交網絡平臺,我們根據網絡提供的資料,收集的與“不懂就問”新用法有關的語料主要來自微博和百度。
一、“不懂就問”的語義考察
(一)“不懂就問”的傳統義
1.不知道的東西就去問。如:
(1)2005年春,楊善壁開始了在木薯園里套種西瓜的嘗試。不懂就問,問了就做,楊善壁的勤學好問打動了劉其森,劉主動請纓做了木薯園的“顧問”。(《福建日報》2008-07-10)
(2)緊張的施工開始了,沈文榮帶領職工日夜奮戰,他們從外地請來專家,邊干邊學,不懂就問,不會就學。(《人民日報》1995-08)
(3)舒放手托下巴笑了:“年輕人沒點自信心還行?不會可以學嘛。什么事不是一回生二回熟?跟著我,不懂就問,不會為難的。”(張聶耳《葉氏父女》)
例(1)的背景是楊善壁在木薯園套種西瓜,他業務上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因此,他遇到問題時采取的辦法就是不知道的東西就去問。例(2)是說沈文榮在施工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去問。例(3)中“舒放”對“我”說,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去問。從以上三個例句可以看出“不懂就問”的最初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也就是不知道的東西就去問。
(二)“不懂就問”的新義
“不懂就問”的流行語用法出自貼吧,當有人想要問一個問題時,為免被罵,就會在帖子前加一句“不懂就問”,這相當于虛心求教的禮貌用語,表示問問題的人的確不知道這個問題。在不斷地被習用的過程中,“不懂就問”的意義發生了變化,并衍生出了新的用法:
1.用于禮貌地請求對方解答自己的問題。
當某人想要提問時,為顯真誠禮貌,會在說問題前先說“不懂就問”,以表示虛心求教。這時的“不懂就問”用于禮貌地請求對方解答自己的問題。如:
(4)不懂就問,都說IT行業飽和了,程序員的薪資真的很高嗎?(百度2022-04-20)
(5)不懂就問,為啥現在的城市都長一個樣?(微博2021-12-05)
(6)不懂就問,同樣是冰雪賽道,為什么汽車可以拋起雪花還不打滑?(微博2022-01-17)
(7)不懂就問,巧克力放久了長出的白霜是啥?還能吃嗎?(《湃客》2021-04-22)
(8)不懂就問,木質沉船的保存條件,是咸水好還是淡水好還是咸淡水好?(微博2022-0302)
上述例子中的“不懂就問”都是放于句首,用以禮貌地請求對方回答自己的提問。如例(7)巧克力放太久放出了白霜,在人們的印象中,這樣的巧克力是不宜食用了的,但是提問人想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不能吃,用“不懂就問”來禮貌地提問,避免了別人認為提問人沒有常識。
2.表達強調的語氣。
當提問人想要強調某事時,在無疑而問的句子前用“不懂就問”,此時的“不懂就問”表達強調的語氣。如:
(9)不懂就問,這就是美女嗎?(微博2020-07-14)
(10)不懂就問,人世間這個劇是得從頭哭到尾嗎?怎么第一集就有淚點。(微博2022-03-03)
(11)不懂就問,這就是傳說中的美得格格不入嗎?(微博2022-05-31)
例(9)中的“不懂就問”用在問句“這就是美女嗎?”前,看似和前面說到的禮貌詢問并請求對方解答自己的問題的“不懂就問”的用法一樣,實際上這里的“不懂就問”后接的問句是無疑而問的問句。說話人意在表達,他要夸贊的人是美女。這里的“不懂就問”用在無疑而問的問句前,表達強調的語氣。說話人在這里用“不懂就問”是希望尋求別人的贊同。例(10)和例(11)與例(9)一樣,用無疑而問來旨在尋求說話人的認同。這時的“不懂就問”用在無疑而問的句子前,表達強調語氣。
(三)“不懂就問”的語義演化
“不懂就問”由最初的表示“不知道的東西就去問”變成表達“禮貌地請求對方回答自己的提問”及表“強調語氣”的獨立成分,這一變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我們試圖通過對BCC語料庫、CCL語料庫的語料和網絡語料的語言事實進行分析,探究“不懂就問”的語義演變。
在所收的131例語料中,其中BCC語料庫和CCL語料庫中的74條語料里的“不懂就問”均表示“不知道的東西就去問”,且語料均出自現代報刊和現代文學作品。而剩余的57條表示“禮貌地請求對方回答自己的提問”的意義的語料均為網絡語料。可見,“不懂就問”作為獨立成分表示“禮貌地請求對方回答自己的提問”及“強調語氣”的意義是其新產生的用法,受網絡文化的影響不斷地被人們所使用,形成了一種新的表達習慣。“不懂就問”的新義的形成既有內部因素影響,也有外部因素影響。
第一,語言本義的延伸。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作為獨立成分表“禮貌地請求對方回答自己的提問” 及“強調語氣”意義的“不懂就問”其最初作為獨立成分仍然是在其本義“不知道的東西就去問”這一意義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在語言交際中,“不懂就問”從其基礎的語義延伸至能表達說話人的主觀認知及態度的話語連接手段,這也符合語義演化由實到虛的機制。具體的語義延伸用圖示如下:
第二,網絡文化的影響。“不懂就問”作為獨立成分表“禮貌地請求對方回答自己的提問” 及“強調語氣”的意義,顯然是受網絡文化的影響。人們使用語言追求求新變異,一種新的表達式,符合人們的表達需求,往往會迅速地在年輕人中傳播開來。“不懂就問”表新義的用例均為網絡語料也可以佐證這一點,說明該用法是一種新的口語化的表達。
二、“不懂就問”的句法特征
(一)句法分布
“不懂就問”既可以出現在主語、謂語、賓語和定語的位置上,也可以出現在小句前,充當獨立成分用以提問。
1.充當謂語
通過對所收集的131例語料進行統計分析,出現在謂語位置上的“不懂就問”有68例。如:
(12)廣大工人積極為革命學技術。合成工段女工陳豈鏞,開始時對化肥生產一竅不通,但她為革命苦學技術,上班時勤操作、勤觀察、勤思考;下班后還閱讀有關技術資料,不懂就問,在質量短短時間內就掌握了小氣量生產、大氣量生產,以及在氣體成分波動情況下相應的操作方法。(《福建日報》1972-05-16)
(13)過去沒種過田,戴有定想不會就學習,不懂就問,學會就干。(《福建日報》1960-10-09)
(14)剛參加工作時,沒有指定師傅,我就把全公司的人都當成自己的老師,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努力把書本學來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很快就能單獨頂崗了。(《福建日報》2008-05-26)
作謂語時使用的“不懂就問”或單用,如例(12);或后接類似的結構,如“不會就學”“學會就做”等,如例(13)和(14)。這三例中的“不懂就問”都表示遇到問題,不會的就去問。“不懂就問充當謂語的頻次為51.9%,”可見,“不懂就問”作謂語是其基本用法,這也跟其緊縮結構本身的性質有關,緊縮結構經常充當謂語。
2.充當定語
“不懂就問”出現在定語位置上的語料有3例。如:
(15)馬民說:“小鄧是個不懂就問的人,這點我特別喜歡。”(何頓《荒原上的陽光》)
(16)學員反映說“這種聽課形式最合我們的胃口”。“辯”:為了充分發揮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采取了不懂就問、不通就辯的方法。(《福建日報》1960-06-11)
(17)俗話說:路在嘴上。我本著不懂就問的原則,每天總要揣幾個問題上班,一進辦公室就向同事請教,同事們面對我的淺顯問題全樂了,不過他們還是不厭其煩地回答我的提問。(《文匯報》2003-04-08)
這三例中的“不懂就問”都是作定語用,例(15)中的“不懂就問”修飾人,表示小鄧具有“不懂就問”的品質;例(16)和(17)中的“不懂就問”分別修飾方法和原則。
3.充當賓語
“不懂就問”出現在賓語位置上的語料有2例。如:
(18)健康教育工作人員要加強自身建設,做到三勤,即嘴勤、手勤、腿勤。嘴勤,在業務學習中、工作中做到不懂就問,深入探討理論、方法,利用可以利用的場合向群眾多宣講防病知識;手勤,多收集整理適合健康教育方面的材料;腿勤,多深入基層了解情況,摸準動態,針對性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科技文獻)
(19)馬民守在一旁,充分做到了不懂就問,只有晚上才離開,次日一早又趕來看周小峰畫效果圖。(何頓《荒原上的陽光》)
這兩例中的“不懂就問”前接“做到”,表示在工作中或學習上,做到“不懂就問”這樣的行為。
4.充當主語
“不懂就問”出現在主語位置上的語料僅有1例。如:
(20)不懂就問是美德。(《福建日報》2008-09-17)
例(20)的“不懂就問”處于主語位置上,表達“不懂就問”這種行為是一種美德。
5.充當獨立成分
出現在小句前充當獨立成分的“不懂就問”有57例。
(21)不懂就問,我國空間站的軌道高度,為什么要定在400公里?(百度2021-06-30)
(22)不懂就問,內卷是什么?(微博2021-05-29)
(23)不懂就問,外賣小哥的勞動權益該如何保障?(微博2021-01-27)
這三例中的“不懂就問”出現在小句前,充當獨立成分用以提問,用以禮貌詢問并請求對方解答自己的問題。這三例中的“不懂就問”即使刪除,整個句子的句義沒有改變。
“不懂就問”的句法位置的不同,正顯示了其使用上變化。上述例(12)到例(20)中的“不懂就問”是其常規用法。也就是說,最初的“不懂就問”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謂語用,其次是充當定語、賓語和主語。而例(21)(22)和(23)中的“不懂就問”顯然已經和其最初的常規用法不同,變成了一個獨立成分,不跟句子中的其他成分發生關系,不充任句中成分,出現在小句前表禮貌詢問,即使刪去也不影響句義。
三、“不懂就問”的語用特征
在上面兩小節中,我們分析了“不懂就問”的句法特征并總結出“不懂就問”主要分為兩種情況:充當句中成分或用作獨立成分。要分析其語用特征,也應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能在句中充當成分的“不懂就問”是其最初也是最基本的用法,“不懂就問”是一個緊縮結構,意義上表達不知道的東西就去問,“不懂就問”實際上是用經濟的表達來傳遞話語信息。
第二,而作為獨立成分的“不懂就問”,用于問句前,處于句首位置,表示禮貌地請求對方解答自己的問題。甚至還可以用在無疑而問的問句前,起著加強語氣的作用。這種用法是受網絡文化的影響,被人們熟悉習用,逐漸地演變出來的。從語言交際的功能上來看,說話人在提問時使用“不懂就問”,表達了一種說話人希望提問能得到回答或認同的心理,同時體現了說話人真誠發問并不想被別人認為說話人沒常識而所采取的一種禮貌表達式。
四、結語
本文基于三個平面理論,分析了“不懂就問”的句法、語義和語用特征。我們發現因受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不懂就問”產生出新的意義,不僅可以表達不知道的東西就去問還可以表達禮貌地請求對方回答自己的提問。而在句法上,除了能充當句法成分外,“不懂就問”還產生了能充當獨立成分的功能。在語用上,除了信息傳遞的功能,“不懂就問”的主觀性增強,可以表達說話人的態度。“不懂就問”的新義及新用法是人們在使用語言時追求經濟與效果結合的產物,其新義及新用法能否固定下來成為其穩定的用法仍待時間檢驗。
參考文獻:
[1]胡裕樹.現代漢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盧月麗.話語標記“說真的”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8.
[3]王進.緊縮結構的三個平面考察[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4).
[4]吳為善,夏芳芳.“A不到哪里去”的構式解析、話語功能及其成因[J].中國語文,2011,(4).
[5]王寅.構式語法研究:理論思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6]趙方銘.漢語緊縮句句法、語義、語用統合分析:默認語義學視角[J].外語學刊,2021,(2).
[7]邵敬敏.關于語法研究中三個平面的理論思考——兼評有關的幾種理解模式[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4).
[8]張宏國.“X了”構式的三個平面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