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破防”一詞近年在網絡上熱度高漲,其語義發生變化的背后體現了一定的語言學規律。從認知隱喻視角分析發現,“破防”詞義由突破有形的防線引申指抽象的防線被攻破,同時由于該詞在網絡上的頻繁使用,其語用功能也發生變化。
【關鍵詞】認知隱喻;“破防”;語義變化;語用功能
【中圖分類號】H109.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22-012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39
一、引言
在當今網絡高度發達的社會里,人際交往的變化不斷催生出新的概念和新的語言表達形式,以解釋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現象和意義。在網絡傳播技術的助推下,一些反映使用者強烈情感表達、折射社會文化生活的詞語在各社交媒體平臺高頻使用,迅速成為網絡熱詞。2021年以來,“破防”一詞頻現于國內網絡社交媒體,被選入《咬文嚼字》編輯部評選出的“2021年度十大流行語”,同時被選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等單位評選出的“2021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可見其使用頻率之高。縮略式復音詞“破防”結構簡練、表意豐富,是通過提煉“突破防線”類動賓短語的兩個代表性語素“破”和“防”形成的雙音節結構。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在游戲中突破了對方的防御,使對方失去防御能力” ①。百度百科在定義中并未明確該詞的感情色彩,沒有或褒或貶的感情傾向,卻引發人們的大量使用并成為熱詞。在流行過程中,“破防”一詞的語義及其語用功能發生了怎么樣的變化?
二、認知隱喻理論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標志著隱喻研究的認知轉向[1]。該書基于體驗哲學的觀點,提出了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A類事物的特征來理解、感知、體驗、投射B類事物,即用相對熟悉的A類事物來理解相對陌生或新出現的B類事物的語言心理行為。在“體驗認知”中觀察網絡詞匯,在人與外在環境的互動中解釋語言,則能更好地把握詞義演變的動態機制。
隱喻不僅影響了現實生活中的用語,也豐富了網絡語言系統。茍芳(2021)以網絡流行語“x剛”為案例,論證了“×剛”結構新語義的產生是人們運用隱喻機制認識世界的結果[2]。黃西西(2022)探討“內卷”語義泛化現象,發現該詞匯進行隱喻性表達后能在指稱主體、色彩義、義項、義素和詞性上均發生變化[3]。朱志勇(2022)以“躺平”為例,分析發現隱喻機制作用能夠深化詞匯的構詞形態及其語用功能[4]。此外,還有學者基于認知隱喻視角對“××君”“吃瓜群眾”“店小二”、網絡稱謂詞“懟”“奇葩”“萌”等網絡流行語進行分析,發現隱喻不僅能為網絡詞匯增添新的義項,還能增強網絡新詞的搭配能力和漢語表現力。“破防”一詞隱喻性表達的背后也存在著一定的語言學規律。目前,學界對網絡熱詞“破防”的研究有李鳳蘭(2022)從共時角度分析了復音節詞“破防”的來源及語義拓展[5]。本文試圖從認知隱喻視角分析和討論2021年網絡熱詞“破防”的影響機制及語用功能。
三、“破防”的隱喻性
2015年“破防”一詞出現于網絡游戲領域,是“破除防御”的簡稱,意思是游戲里的裝備、技能被打破,沒有了防御效果。隨著網游的興起,“破防”一詞在游戲競技方面的使用頻率急劇提高,例如:
例1:特殊技能,Z鍵盤+鼠標右鍵使用,用于閃避對方破防、摔投等技能,亦用于破綻滿時逃離對方。(《軟件》,2004年第5期)
例2:破防和投擲是一個動作,只不過阿育把它拆開了,就搞成現在這種怪怪的招式。
例1和例2中,“破防”都是均在相應的語境下表達出了裝備和技能被打破時戰斗者的防御失去效果,指攻破對方防御、取得勝利,鮮少指向抽象的防線。
在對“破防”進行隱喻映射的過程中,人們的這種防線被攻破失去防御效果的狀態就成了源域,目標域是在人們因悲傷、憤怒、挫敗等消極情緒導致心理防線被攻破的精神表征狀態,如:
例3:這樣的情況也導致不少玩家在抽卡時直接破防,心態爆炸。
例4:跟爺爺奶奶視頻聊天差點破防了,眼珠子在眼睛里打轉。(微博.Li嗯哈.2022-04-17)
例3中是指玩家在抽卡之后對所抽中卡牌的期望落空,高期望值瞬間跌至谷底的狀態。例4是指與爺爺奶奶視頻聊天時內心情感被觸動,心理防線被突破。
2021年以來,“破防”一詞語義上引申為強調情感的共鳴與感動,指向的是積極的語義價值,語義色彩鮮明,與愛國情懷、文化自信密切相關,體現了人們對主流價值的認同感。其語義強調雖可能有情緒失落,卻并非意志消沉;面對失敗,勇往直前。例如:
例5:一再破防反映民心所向。(《解放軍報》2021年7月14日)
例6:讀懂“破防了”背后的國家情懷。《安徽日報》2021年12月7日)
由此可知,心理感受和物理現實之間的相似喚起了人們頭腦中所呈現的“破防”場面,使得“破防”隱喻能夠被正確理解。
四、“破防”隱喻的認知機制
(一)“破防”隱喻的認知主體
認知語言學重視人的主體能動性,它以“體驗哲學”為哲學基礎,以“建構性的心智主義、互動論、連通論”為心理學基礎,其本質上遵循的是“人本主義”原則[5]。從這一角度而言,參與交際互動的任何一方均是認知的主體。熱詞“破防”認知主體主要為活躍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的當代青年群體。基于網絡空間可多元互動性,網絡主體的交際方式往往呈現出一對多的形態。在某種程度上,一條信息帖的受眾可能是任何存在于這個網絡空間的用戶。這樣的交際環境決定了他們能在互動中產生認知共識。王寅(2006:478)指出“隱喻的使用和理解自然會涉及雙方之間的互動關系,互動雙方達成對某隱喻說法的共識以求建立某種關系的可能,該隱喻說法從而成為雙方之間有效的交際工具,由此隱喻也才可能產生[6]。
(二)“破防”隱喻的跨域映射
隱喻實現的重要機制是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通常,始源域是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常見的,目標域是生疏的、無形的、抽象的、罕見的(王寅,2007:452)。正是由于隱喻機制的映射作用,進一步為“破防”的詞義發展和語用功能變化提供了重要基礎。認知主體將始源域的結構特征映射到目標域上,從而讓目標域的概念能夠被認識和理解,這一過程主要依靠隱喻思維來完成。通過對與“破防”相關的一些特征概念等的了解我們發現,隱喻性思維貫穿該詞表達的全過程。如:“感動”“震撼”“委屈”“崩潰”“無奈”等義。這些特征概念關乎認知主體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和所為,它們共同構成了“破防”隱喻的概念系統并且決定了“破防”的隱喻性。
當喻體和本體的某一方面滿足“同一性”(或稱“相似性”,即相同、相似、相應或相關),才會在源域與目標域間成功建立聯系,隱喻才可能實現。徐盛桓(2014)指出“同一性是主體對表象相異的兩(或更多)對象根據自己的認識所及對其某一方面的某種程度的共同點特征進行概括。”[7]同一性限制了始源域概念選擇的任意性,讓認知主體能夠在兩個概念域之間建立恰當的聯系,使得“破防”隱喻能夠被正確理解。“防”源域為“用于擋水的堤壩”,目標域為“防備、防御”,在隱喻過程中也受到了本體和喻體的同一性影響。“防”源域具備兩個特征,其一是“按一定關系組成的整體”,其次是“能起到抵御作用的”。在隱喻的過程中,源域的特征被投射到目標域中,“防”抽象為“心理防線”。鄧亮、姜燦中(2016)認為“破”的隱喻映射可能是具體概念或過程到抽象概念或過程的映射,當“破”出現在“擊、打”等少數動詞外,其[+破壞]的語義特征已經減弱[8]。由此可知,當“破”作為動詞語素出現在“破防”一詞中,其語義已經虛化。“破防”得以實現隱喻映射的原因就在于其源域與目標域的相似性。“破防”一詞隱喻映射過程中的源域與目標域如表1所示。
五、“破防”的語用功能分析
語用功能是指說話人在特定語境中運用適合交際環境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言語效果,在現實生活中能夠起實際作用。“破防”作為雙音節詞,在形成早期不附帶任何感情色彩,表示“打破防線”或“破除防御”之意。而在高頻率使用以及隱喻機制作用下,“破防”逐漸有了話題與焦點功能和情感表達功能。
(一)話題與焦點功能
1.引出話題功能
句子的話題是說話者選擇的傳遞信息的基點,圍繞句子的話題,說話者將展開一系列說明。在以下三個用例中,“破防”一詞均體現出引出話題的功能。“破防”引出話題功能的標記為“破防”一詞出現在句首。例如:
例7:好破防。愛磕什么磕什么唄,管別人干什么,難不成你覺得我磕CP是真的所以很嫉妒?(微博.Narnixx.
2023-01-9)
例8:破防了!看到短片里過去一年每一個動人的時刻,不禁感慨中國人之間的溫暖。2023年帶著溫暖和感動出發吧!(微博.娛吱花.2023-01-15)
例9:破防了。這個春節注定一些人要經歷生離死別的煎熬。珍視身邊每一個親人吧。(微博.大風吹奏.2023-01-13)
例7中,說話人先給出自己情緒“破防了”,隨后說明“破防”的原因是別人管說話人磕CP。例8中,說話人也是事先引出話題“破防”,隨后說明短片里面記錄的動人時刻流露中國人的溫情,因此被溫暖以及感動到。例句9中,說話人通過“破防”引出后續內容,即破防的原因在于這個春節有人要經歷親人的生離死別,因而心里難受。
2.突出焦點功能
在以下三個用例中,“破防”一詞均體現出突出焦點的功能。句子中的焦點是說話人想傳達的新信息,即受話人事先未知的信息。“破防”突出焦點的功能一般出現在新聞標題等突出顯示的消息中。例如:
例10:劉亦菲閨蜜突然離世,遺言讓全網破防:別讓你的人生,一直惡性循環。(新浪網.2023-1-11)
例11:被遣返回國后,民警這個舉動讓她破防……(新華網.2023-01-06)
例12:萬科用一個AI工具,讓房地產企業“集體破防”(新浪.未來可棲.2023-01-06)
例句10中,在“破防”前出現“劉亦菲閨蜜離世”是本則消息中的預設部分,即受話人事先已了解到的信息,而“破防”作為焦點出現,為了突出傳達“別到死之前讓人生一直惡性循環”的新信息。例句11中,“被遣返回國后”是預設受話人已知的情況,而“破防”引出焦點,提供“民警了解當天為嫌疑人生日后,為其煮上一碗熱面條慶祝的這一溫暖舉動”的新信息。例句12中,前半句是提供預設信息,隨后“破防”提供本則消息的新信息,即“萬科通過AI顯著影響了房地產企業”。
(二)情感表達功能
1.表達積極情緒
“破防”成為網絡流行語后,最經常被用在表達說話人在經歷某些事件或接收到某些信息后,內心受到極大的感動,由此發出感喟。例如:
例13:感動!雙合核酸檢測現場這些瞬間太“破防”。(網易新聞.2022-05-09)
例14:50歲以上的出列讓武警戰士瞬間破防。(微博.央視軍事.2023-01-29)
例15:從大火中全身而退的消防員們,被4歲大的男孩“整破防”了。(新華報業網.2023-02-03)
例句13中,說話人在雙合核酸檢測現場看到眾人互相幫助、齊心協力進行核酸檢測,內心的敬意油然而生,深受感動而內心“破防”,發出感慨。例句14中,武警戰士在觀看五十歲以上的出列,被其老當益壯的精神而感動,內心受到觸動而“破防”。例句15中,消防員在成功滅火之后,被4歲男孩暖心的行為感動。
2.表達消極情緒
“破防”除了表達積極的情緒之外,也常常被用來表達說話人因生活中出現的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而心情失落、崩潰與頹喪。例如:
例16:20歲女子被一位50多歲的保安喊“大姐”,直接給整破防了。(鳳凰新聞.環球網.2021-10-18).
例17:我以為看了傷感文案或者視頻我會破防,我確實是想到某個人了,但是我沒難過。(微博.1217小星球.2021-08-31)
例18:算法考破防了,這都是什么呀,打字機才能寫完。(微博.青空之鳥.2022-06-03)
例16中,20多歲女子由于被比自己年齡大近兩倍的人喊大姐,內心不愉快。例17中,說話人看了一些傷感文案后,本以為自己的心情也會隨之而變得傷感,但最終釋然。例句18中,說話人因為考試的難度過大而心情失落。
六、結語
產生于特定的社會環境,網絡熱詞直觀反映了社會生活變化。“破防”折射著自其流行以來我們生活的酸甜苦辣,當然也更真實地記錄著人們認知事物角度的變化。從失去防御效果到情緒受到觸動,“破防”在源域與目標域的映射作用下完成了隱喻的全過程。隨著這一過程的實現,“破防”的語用功能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或引出話題,或突出焦點,或表達感動以及崩潰情緒。據此可知,從認知隱喻學角度挖掘網絡新詞背后的形成機制,可為探究其語義及其語用功能提供新的視角。
注釋:
①https://baike.so.com/doc/5793306-6006098.html.
參考文獻:
[1]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茍芳.網絡流行語認知語義建構與流行動因分析——基于“×剛”的個案分析[J].作家天地,2021,(27):21-22.
[3]黃西西.網絡流行語“內卷”的語義演變及流行成因[J].漢字文化,2022,(15):129-131.
[4]朱志勇,韓東時,李瑾皓.認知隱喻視角下網絡熱詞“躺平”的語義泛化分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2,42(5):74-78.
[5]李鳳蘭.淺析“破防”的形成及語義拓展[J].語文建設,2022,(1):71-74.
[6]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7]徐盛桓.隱喻的起因、發生和構建[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03):367.
[8]鄧亮,姜燦中.“V破”動結式的層級特征及構式屬性[J].外國語文,2016,32(5):71-76.
作者簡介:
劉雪梅,女,江西贛州人,南昌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