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一次又一次地向焦慮、拖延和恐懼屈服,不知該如何擺脫現狀,做出改變?兩位作者在書中給出了解答和操作方案:首先學會“放棄”,然后化被動順從為主動適應,最后遇到新事物或新問題時,能夠自主判斷,這樣的你才有追求自由和夢想的機會。
和朋友保持一段長期友情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孩提時的朋友具有一種魔力,他們溫柔了歲月,豐富了我們的人生。但只有老朋友還不夠,你還需要多交往新朋友。我們的生命只有在加入了新鮮血液后才會不斷豐富,因此,新朋友也是我們個人成長過程中無比珍貴的一部分。
你參加過高中或大學的同學聚會嗎?這是友誼隨年月不斷變化的實例。這些朋友會讓你找回年輕的自己,那種感覺真的妙不可言,最美好的事情是從前的老朋友仍能理解現在的你。最堅固的友誼并不是凝固往事的琥珀,它不會冰封時間,而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更加厚重。
然而社會發展得太快,要維持一段友誼實屬不易。此時,社交媒體發揮了作用,它讓事情變得簡單。在社交平臺上,朋友和粉絲永遠不會與我們失聯,除非我們取消關注。
久而久之,我們會陷入一種假象,以為自己與朋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關系。事實上這與真實生活無異,我們在社交媒體上也可以自由交往或者回避他人。如果忘記了這點,這種所謂的友誼將會大打折扣。因為與不合適的舊朋友強行建立聯系往往不利于我們形成正確的自我認同感。
社交媒體帶來的主要問題還有我們越來越喜歡對他人的生活指手畫腳,比如網上很多“鍵盤俠”抨擊卡戴珊(Kardashian)家族的作風。卡戴珊家族的女士們都非常聰明,她們十分清楚大眾想要窺探明星隱私的心理,知道人們羨慕且愿意關注自己的生活,因此選擇拉近自己與觀眾的距離,同時蹭話題熱度。她們告訴觀眾:瞧!這是我們的私人王國。但在我看來,卡戴珊家族除了有錢以外并無過人之處。
如果你瀏覽一下社交軟件,便會發現很多“勵志的卡戴珊”,一群為了博取關注度或賺錢而不惜曝光自己隱私的網紅。他們將自己的隱私毫無保留地公之于眾。請注意!不要讓這種事占據你全部的生活。
其實只要行為足夠出格,吸引眼球甚至打入名人圈都不是難事。不過當你垂暮之年坐在搖椅上回首青春歲月時,還會帶著好奇心回想卡戴珊家族的生活嗎?
你不會。
到那時,真正刻入你腦海的是自己的真實生活,是那些你用心愛過的人和那些你曾攀登的“山峰”。即使曾經犯過錯誤,但只要它們曾助你成長,就值得紀念。這些才是生命的意義,而這與他人無關。
“防水門”模型:越往高處走越暴露你的行為問題
作為人生教練和企業顧問的我們常常與成功人士打交道。一般情況下,那些曾幫助成功人士邁向成功的行為及準則到了新階段后就不再有效。
馬歇爾在《習慣力》(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一書中就提到了這種現象,比如,盡管成功的領導者本身就足夠優秀,但隨著職位不斷晉升,他們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容易成功;而有時勝利對他們而言非常重要,有時卻無關緊要甚至完全沒必要。他們曾樂于鞏固自己的威信,如今卻發現威信已成為負擔。他們需要做許多無意義的事:任何討論都需要他們發表觀點;他們還要做決策、批評員工、隱瞞信息、宣傳自己的理念、虛構頭銜等。
當然,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隨著你一步步晉升,就會發現大多數人面臨的只是行為問題。畢竟頭腦越靈活,為人處世的方式越熟練,處理問題的能力越強的人,才更有可能往高處走。因此,人際交往能力往往決定著一個人事業的成敗。
我用防水門(watertight doors)來比喻這樣一種現象:你的行為與你從前以及現在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見圖一)。換言之,我們爬得越高,所肩負的幫助他人改善行為的責任就越大。如果別人不希望我們成功,那我們偏要提升自己的價值,變得更聰明、更有聲望;如果我們已是成功人士,就要幫助他人激發自身的潛力。
防水門模型的第一階段是生存。在這一階段,我們努力養活自己和家人,支付房貸或租金的同時還要存下積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精打細算,對業務來者不拒;我們更是很少請客吃飯,畢竟經濟能力有限。
等到生活逐步改善,我們會進入第二階段:生活。在這一階段,我們已經在公司扎穩腳跟或自主創業成功,并開始有少量存款。
第三階段就是事業成功。在這一階段,我們有了更成功的事業以及更高的社會地位。我們會開始投資、度假、送孩子上私立學校。除了房貸之外,我們只有小額負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愿意進行一些社交活動。處于這一階段的人一般是企業高管或成功企業家。
最后,我們會到達第四階段:事業頂峰。在這一階段,我們能隨意支配自己的時間和收入,能做公益,也能繼續從事本行業或開始新的追求。這時,我們的世界觀處于共同創造階段(見圖二)。
在現實中,大部分人都是拿著第三階段的資本做著第二階段(甚至第一階段)的事。那么如何才能封住防水門?如何使自己在向前游的過程中不讓前一階段的水涌入現階段的水域?也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信仰。即使我們已處于新階段,也仍將自己視為局外人。或許我們相信努力工作才能證明對工作的重視,但實際上,聰明地工作比勤奮地工作更重要。我們很少需要對一切深思熟慮,要知道,信仰決定態度,態度影響行為。
形象。美國歌星比利·喬爾(Billy Joel)在歌曲《保持信仰》(Keeping the Faith)中描述了人在成年后的形象改變:你身著襯衫,腳踏高跟鞋,開著老爸的雪佛蘭,不再是以前的傻大個了。可是很多人一生都不愿改變形象,于是在不得不改變時,他們選擇縮進自己的“龜殼”中。
期望。改變志向。假如把目標比作一個水桶,當桶已經滿了而你仍不滿足時,便是將要成功之際。若總是盯著已經裝滿水的水桶而不采取行動,就是在浪費時間,因此你必須換個更大的水桶。
很多時候,我們不應該只滿足于達到某個既定的高度,而應不斷前進。其實很多人在每天早上起床時都會想:就是這樣了,就好像生活只是一張定格的照片而已。其實生活是一場變化不斷的電影,我們每天都在創造專屬自己的生活奇跡。“當下”并不是人生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