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結合科學家西蒙的學習和成長經歷,拆分了西蒙學習法的實施步驟,借助各類案例介紹了西蒙學習法在日常學習、工作中的應用,從而幫助讀者應用西蒙學習法。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备軛U原理最早是從自然界的物理現象中總結出來的,后來被應用在不同領域。有效利用杠桿往往能讓效率倍增,而學習也可以給自己加杠桿,最常見的杠桿是實施自我獎勵,人們通常會因為超額獎勵做出額外的努力。
有個企業的職工食堂承包商發現,員工吃完飯后餐盤亂扔的現象嚴重,工作人員收拾起來十分麻煩,于是他們找到了辦公室主任。一開始,辦公室主任的做法是制定規章制度,規定如果在食堂吃完飯不把餐盤放到指定位置,罰款10元。此規定出臺后,情況并沒有好轉。辦公室主任認為是員工不知道該規定,還把規定打印出來貼在食堂的墻上,結果還是沒什么效果。辦公室主任覺得是因為沒有人監督該規定的執行,于是讓工作人員在食堂監督。如果員工素質夠高,不需要監督也會遵守該規定,很多人不遵守正是因為素質不高。工作人員餓著肚子在食堂監督,又沒有罰款權,很多員工根本不理會她。后來,辦公室主任改變了做法,如果員工就餐后能夠把餐盤放到指定位置,就可以領取一個水果作為獎勵。其實,這本來就是近期辦公室主任與食堂承包商協商好的提高員工用餐標準的項目,然而此舉一出,效果顯著,食堂從此再也沒有出現亂放餐盤的現象。
這個方法在自身的學習上同樣適用,多學一些,就給自己一些獎勵。
促進學習的獎勵可以包括什么呢?完成小的學習計劃,可以實施比較小的獎勵,如看一場電影、玩一會兒游戲、吃一頓好吃的等;完成大的學習計劃,可以實施比較大的獎勵,如獎勵自己一場旅行。需要注意的是,獎勵不能影響接下來的學習計劃。除了實施自我獎勵外,還可以通過杠桿來增強學習動力。當有一個目標想要達到時,一般人想的是我要如何通過自身努力、自我良好的控制來達到這個目標,這是典型的“向內求”思維。
還有一類人除了想怎么向內求之外,還會想能不能借助外力,能不能使用杠桿。這類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擁有“向外求”思維。內在的能量再強大,與整個外在世界的資源相比也是渺小的。要做成一件事,光靠自己的努力可能遠遠不夠。例如,某人發現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差,于是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年度目標:一年讀40本關于自我管理的書。這種思維本質上還是典型的“向內求”思維,其中暗含著一個邏輯漏洞:因為我的自我管理能力差,所以想通過一年讀40本書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墒?,讀書本身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一個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能管住自己讀40本書嗎?這個目標最終實現的可能性顯然很小,那么有沒有其他辦法呢?有!例如,可以把年度目標改為參加讀書沙龍會,并當眾承諾要在沙龍會上分享40本書的讀后感,這就開始把純粹的向內求轉成向外求。通過社群給自己壓力,讓社群里的人監督自己,分享的過程會產生溝通和交流,通過“輸出”來倒逼“輸入”。這樣做,目標不僅更容易實現,而且實現的效果會更好。
還有其他辦法嗎?有!例如,可以把年度目標改為找到自我管理方面的專家,拜他為師,向他學習。專家必定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很可能看過大量的資料,走過許多彎路,提煉過諸多核心觀點,幫助過許多有類似問題的人。總之,直接向專家取經,向他提出具體的問題,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展開探討,更有條理地進行分析,更加全面地解決問題,這是更進一步的借力。
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有!比如,可以把年度目標改為成為自我管理方面的專家,這個目標顯然更難一些,但達到后能使自己的價值倍增。要實現這個目標,可能需要“不斷地學習并通過沙龍會分享N本書”+“找到自我管理方面的專家并拜師學藝”+“加入各種圈子以尋找資源繼續學習”+“不斷地提煉總結核心知識”+“不斷地嘗試幫助自我管理有問題的人”等。因為自己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所以更容易搞清楚問題的根源和抓住痛點;因為有切身的嘗試和感受,所以更容易知道哪些理論是“真雞湯”,哪些是“假雞湯”,哪些是“解藥”,哪些是“毒藥”。這個層面是更有智慧的借力,是“借自己之力”+“借外界之力”。利用杠桿來增強學習動力,不僅效率倍增,知識“邊界”也會越來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