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靜芳
數學生活化:是指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繼而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提供可以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探索欲望
在數學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造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數學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根據我們的調查,學生天天與數學打交道,卻對生活中的數學不夠重視,對數學缺乏興趣,缺乏良好的數感。大多數教師是知道一些生活化策略,在教學中也有所運用,但是到底怎樣運用,在什么時候運用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幫助最大還不得而知。如果我們能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經常收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再把這些問題移進課堂,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數學教學內容源于學生現實生活,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手段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學生學習活動應用,驗證于日常生活,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長此以往,不斷深化,就能逐步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得出的答案或結論,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最終達到提高和完善學生的數學素養的目的。
二、感受生活數學,讓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新教材更體現這一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而且有必要地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把書本上的知識放在生活中來學習,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我們從實際生活中引入生活原形,采用語言,直觀,實物演示,游戲,模擬活動,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創設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以更簡捷的方式溝通書本知識與生活現象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線段”時可設計這樣的一個問題:將彎曲的道路改道,怎樣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從而總結成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借助學生生活經驗,學會思考問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既體驗了數學的實踐性,又促進了數學能力的發展。
數學教學應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讓數學起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課題研究中,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培養學生從小用數學的方法去實踐生活,感受生活的數學和數學的生活,溝通數學解題方法與生活問題的解決策略之間的聯系。
三、讓數學親近學生,讓學生愛數學
通過教師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理解,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組織學習材料,使新知識呈現多種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即教學內容生活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直觀語言、實物演示、游戲活動、多媒體教學、實踐活動教學等方法和手段來模擬、再現和創設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于教學全過程,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建立一種開放的,與生活相結合的、生動的課堂教學方式,即教學過程生活化。通過設置開放性、實踐性等作業形式,使學生及時將數學知識應用、驗證于日常生活,并將此過程中再次積累的新經驗反復驗證于課堂與生活之間,即作業形式生活化。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實現生活化教學,通過生活化教學,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使學生能夠有效構建知識體系,有效提高數學素養。要努力實現生活化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重要性,不斷培養學生關注數學、關注生活的意識,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能在學習中得到發展,這樣,課堂教學效果才能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