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鎮西

在許多家長看來,孩子的成長路線是讀名牌小學、上名牌中學、考名牌大學,而每一個門檻,都意味著比同齡人少休息多做題,少玩耍多參賽,不然將來怎么出人頭地成為“人上人”?家長還總是對孩子說:“現在吃點苦,長大了就幸福了!”殊不知,孩子沒有幸福的童年,就有可能影響他一生的身心健康。
無論作為教師還是家長,我們更應該也可以從自己做起,切切實實地為孩子“減負”,點點滴滴地改進我們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優秀的老師,時刻都不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
學校老師應該真正有一顆理解兒童的心,或者干脆說,應該擁有孩子一般的心靈。我認為教師的愛心和人道主義情懷就應該體現在這里。要多從兒童的角度打量一下我們的每堂課以及布置的每一道題。
我們能不能把更多的精力由研究教師“如何教”到琢磨學生“如何學”?能不能把“教”的過程真正變成“學”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充滿興趣地主動學習?學生有了興趣和主動性,就算有時候作業量稍多一些,孩子的效率提高了,負擔自然也就減輕了。
其實,負擔的輕與重也是因人而異的。同樣完成五道題,對一些孩子來說易如反掌,而對另一些孩子來說則意味著“又要熬夜了”。所以教師還要在作業布置上摒棄“一刀切”的做法,應該根據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布置難度和數量都有梯度的作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根據自己的情況有效地完成作業。對于個別有特殊情況的學生,甚至應該允許他完不成作業。教師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覺得太難了,實在不能完成,可以不做,第二天向老師說明一下。”這就是教師的良知,這就是教育的人性,這就是作業的溫度。
家長應該把一個問題想透: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當孩子剛剛出生,面對這個柔軟的新生命,年輕的爸爸媽媽默默許下心愿:孩子,你要永遠健康幸福注意,健康是排在幸福前面的,因為沒有健康就談不上幸福。
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孩子成績優秀、身體健康,當然最好不過,但有時候不可兼得,非要你二選一,你選什么?難道你放棄孩子的健康而選擇分數?
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想象成天才,要承認人與人之間是有差距的。承認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有什么不可以呢?也許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可在某些方面卻又遠遠超過了別人。
就以考大學而論,考高分上名校能跟成才畫等號嗎?所謂“起跑線”上的成績,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家長的心態從容一些,孩子的負擔就減輕一些。否則,孩子不顧一切考了高分,可心態崩了、精神垮了,這個“第一名”拿來又有何用?
健康比分數更可貴,幸福比優秀更重要。這應該成為教師和家長乃至學生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