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著國家治理模式。以數字技術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更好地改善基層民生,已成為時代發展的新趨勢。
為基層治理增“數”增“智”,既是重要課題,也是巨大機遇。當前,面對基層治理中的諸多難題,各地探索了一些“智理”辦法。如借助大數據、自動化算法決策等數字科技,打造數字化管理服務平臺,推動黨建引領、社區自治、民生服務、政務熱線、基層綜治、城市管理等有機融合。
基層“智理”,節省了大量的信息采集、更新、上報精力,能實時接收群眾的訴求,提升響應效率,在“群眾找政府”的同時,也實現了“政府找群眾”。可以說,在緩解基層“人少事多”的治理困境、回應復雜的信息需求、提升治理精準度和前瞻性等方面,數字治理展現了獨特價值。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各類數字平臺存在著分散建設、重復建設現象,數字資源未能完全打通和共享。過度收集數據、數據泄露、數據濫用等情況時有發生,多元參與基層智慧治理的渠道不多。而數字化治理方式出現后,如何更新治理理念,與傳統治理方式更好地融合,亦給基層帶來了新考驗。
基層“智理”的關鍵,在于以平臺為基礎的組織重塑。在基層“智理”推進中,各級黨組織應發揮好主導作用,引領完善數字治理平臺建設,提升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治理水平,形成多元、開放的智慧治理網絡。既要注重全系統一體化,也要兼顧全業務協同化,真正實現數據“統采共用”、共享共用。
基層“智理”更需以人為本、彰顯溫度。平臺如果智慧有余、人性化不足,就很難推廣開。沒有用戶基礎,平臺就容易流于形式,成為空中樓閣。尤其對于老人孩子,數字治理平臺尚屬于新鮮事物,不一定能“玩得轉”。這容易導致一些最需要智慧服務的群體,反倒對其“敬而遠之”,最終陷入群眾仍然跑腿、數據原地打轉的局面。因此,在設計平臺交互邏輯時,應充分體現用戶思維,把尊重用戶體驗放在首位。保留大家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保障弱勢群體使用需求,真正讓智慧服務用得上、用得起、用得方便。
基層“智理”的推進,需要用好共同締造理念。“智理”的生機和活力,在于最大程度地對接群眾現實需求,最廣泛地拓展群眾參與渠道,最高效率地回應群眾期待,最高標準地維護信息安全。因此,做好“智理”這篇文章,僅靠黨組織、職能部門是不夠的,還需要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讓群眾既當用戶享受服務,又參與設計運維改進體驗。同時,還要升級考核理念,一方面加強對開展基層“智理”的激勵措施,用好考核指揮棒,引領黨員干部主動擁抱“數智時代”。另一方面,要謹防將“智理”概念泛化,防止用信息化手段完全代替必要的入戶走訪、調查研究、實地服務的苗頭。數字服務、基層“智理”,是更好的治理手段,真正提升群眾獲得感的,歸根結底,是以更高效的方式,帶來可觸可感可見的高質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