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半月談》基層治理現代化欄目撰文指出,要警惕基層文山會海現象變異回潮,切實加強管理。文章指出的以會“套”會、湊人數“陪會”,以及隨意擴大會議范圍和規模的現象,在平常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不是在開會”“就是在來開會的路上”,這必然導致處理業務工作、面對服務群眾的時間被擠占,為百姓實實在在地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就會受影響、打折扣。
眾所周知,就改進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早就出臺了八項規定,其中切實改進文風、會風兩項就在內,可見中央對改進文風會風、整治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的決心和力度。近年來,中央在精文減會方面持續用力,出臺了一系列可操作、可量化的規定措施,頻繁開會發文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
“文山會海”說到底就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突出表現,之所以出現搞變通、打折扣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在于政績觀出現了錯位,思想認識發生了偏差。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貫徹會議的工作思維定式還有一定市場,只求會開了、文發了、精神傳達了,不注重跟蹤問效,在具體推進落實上下功夫、求實效還不夠。
跳出“文山會海”的怪圈,就要解決思想認識層面的問題。學會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將會議開到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把文章寫在廣闊大地上。多一些“圍爐夜話”“板凳會”,多一些現場辦公會,更要多一些調查研究。多一些重實績、輕痕跡。同時,注重文件質量,壓縮文件數量,完善規范會議管理制度,適時調整考評體系指標,實施源頭治理,努力提高工作效能。通過有效措施切實為基層減負,扎實解決具體問題,回應群眾關切和期待。
整治“文山會海”,要倡導文會新風,改進工作作風。堅持多措并舉搬掉“文山”、填平“會海”,真正為“文山會海”畫上休止符。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堅持實事求是,把精力放到服務群眾、推動發展、惠及民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