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從田間地頭走來的全國人大代表、浦錦街道蘆勝村黨總支書記張義民,懷著深厚的鄉土情結,為廣大村民群眾最期待解決、最盼望落地的“急難愁盼”發聲。他最大的愿望是:“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讓農村集體經濟富起來,讓農村生態環境美起來,持續當好新時代農村社區治理建設的排頭兵和實踐者。”
讓村民“源源不斷有水喝”
“張書記,我們還有什么辦法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嗎?現在我們的收入太單一了,光靠收租金和打零工,收入有限啊!”經常有村民,包括村里的合作社向張義民反映收益問題,可惜由于土地的性質,目前蘆勝村只能靠出租來獲取收益。假如能盤活農村集體用地資源,將零星土地整合起來,通過立法支持,讓村民們也能入股,享受企業分紅,那么,村民們的錢袋子就能鼓起來,這也是鄉村振興的意義所在。
為此,在今年全國人代會上,張義民提交了《關于總結全國農村改革試驗經驗進一步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立法建議》。“我提交這件建議,是要在村里挖一口井,讓村民們今后源源不斷有水喝,而不是今天村里來了一只雞,殺雞吃了后,就什么都沒有了。”張義民說。
上海農娛果蔬專業合作社落戶蘆勝村已經10個年頭了,頭兩年,合作社一門心思發展種植農業,使盈利幾乎翻了4番。“光靠純生產性農業不夠,要以第一產業為基礎,發展第二、第三產業。”上海農娛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葉建華說,近幾年合作社遇到了發展瓶頸,“張書記的這件建議十分及時,農村集體土地功能拓展了,可以有效解決合作社資源短缺的問題”。
后來,張義民的建議有了回應,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進行審議。
推動集體建設用地功能拓展
蘆勝村地處黃浦江畔,富有江南水鄉氣息的傳統村莊如今也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村內“種動員”等親子農場合作社應用現代灌溉、栽培和綠色防控技術,打造線上智慧農場產銷一體化平臺。在張義民看來,科技創新“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大有可為,“村里4家合作社常年熙來攘往,‘種動員每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
另外,蘆勝村距離人民廣場約15公里,距離前灘約5公里,張義民將蘆勝村定位為“前灘后花園”。蘆勝村還位于“三個出口”之間(銀都路越江隧道出口、浦業路BRT公交快速出口、南北高架蘆恒路出口)。“這樣的地理位置一定要利用好,鄉村振興一定要找準自身的產業特色。”今年全國人代會上,張義民還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政策的建議》,希望蘆勝村利用自身優勢,結合發展需求,引入更多優質的科創企業,打造特色產業。
巧的是,3月9日,國家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印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監管協議》示范文本(試點試行)的通知,其中提到:為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規范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管理,自然資源部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制定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監管協議》示范文本(試點試行)。當事人可參照合同示范文本訂立合同。
“有此參照,我們就可以通過使用權出讓,積極拓展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功能,真正將集體建設用地用好。”張義民興奮地說道,“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密不可分,農業農村要優先發展,要把飯碗牢牢地捧在村民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