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艷
近期,權益類基金新發產品遇冷。
Wind 顯示,6 月( 截至6 月18日)首發并已成立的基金僅7 只,合計募資金額不足百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僅有2 只且均為指數型產品,共募資約3 億元。多只基金公告募集失敗或公告延長募集期。雖也有泉果、工銀瑞信、南方基金等旗下的熱門發行基金吸引了市場的高度關注,但這也抵不過投資者整體認購情緒的低落。與權益類基金發行遇冷不同,固定收益類基金成為近期發行的主力軍,市場頗為火熱。
新基金的遇冷未必是件壞事,權益類基金有種說法,“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即基金發行越火爆市場往往處于高點,未來贏率較小;而當新基金發行低迷時,市場往往處于底部區域,投資性價比更高。
當下的A 股,除了新基金發行遇冷,還存在估值中位數位于歷史低位、股票性價比超過債券、個股大規模破凈、投資者入場處于“冰點”等明顯的底部特征。
近期,海通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結合大類資產比價及交易指標看,當前A 股市場情緒已低至2018年12 月、2020 年3 月、2022 年4 月、2022 年10 月時市場底附近水平。而情緒底往往源于短期無法證偽的中長期敘事。
時至上半年接近收官,展望下半年,各大研究機構的共識是,我國經濟有望從局部改善轉向全面復蘇;政策不會缺席,但也難以符合市場的激進預期;存量市場特征難以改觀,市場分歧仍然較大,博弈依舊激烈。
隨著市場來到低位,悲觀情緒有所緩和,市場再一次進入到尋找主線、凝聚共識的過程。而堅守業績驅動、兼顧政策或是主線之一。那么,隨著市場的悲觀預期逐漸得到修正,A股有望重拾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