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芳
最近,一種名為“賣崽青蛙”的新業態職業在各地鬧市區流行。然而有關在上海街頭的一只“蛙”被城管攔截,還被當場褪去了“蛙皮”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發大量討論。
為什么在其他地區被大家津津樂道的有趣現象到了上海卻好像變了味兒,引得網民紛紛議論?爭論的矛頭直指執法中的“人情味”。筆者認為,“賣崽青蛙”事件的背后,不僅僅暴露了在執法實踐中常見的問題,更值得人們思考的,是如何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態中,探求法律與人情之間的平衡。
上海一直致力于維護城市的形象和環境質量。在實施市容市貌管理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平衡各種因素。近年來,為了保持城市的整潔和美觀,上海采取了一系列嚴格的管理措施。尤其是在去年,市人大常委會對《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重新進行了修訂,于2022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據《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公共場所設攤經營、兜售物品,但是允許區政府、鄉鎮人民政府劃定公共區域,在這里規定業態、時段,從事一些設攤經營的活動。
從是否違規的角度來看,“賣崽青蛙”本質上屬于一種擅自兜售物品的行為,是違反條例規定的,對行人、對環境也是種干擾。法律法規的目標是實現對社會、國家的管理,以達到更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社會個體自然要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實際上一些極端的網民過度抨擊“賣崽青蛙”事件的執法人員,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們并不了解這一行為的違規性,忽略了這種行為對市容市貌管理的影響。
對于違反規定的行為,規范與整治是必要的。但具體如何進行整改,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則是執法人員需要慎重考慮的。盡管執法部門的行動符合法律規定,但從人情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卻存在一些復雜性。
從事“賣崽青蛙”的多是一些為生計奔波的底層商販,他們在炎熱的天氣下穿著厚重的玩偶服走街串巷,大多為的是一份微薄的收入。他們可能沒有其他的工作機會,而以此為生計,為生活所迫才選擇了這種行為。從這一角度而言,他們無疑是相對弱勢的群體。在面對這些群體時,執法人員決不能以一種高高在上且強硬的態度來解決問題,更要注重柔性執法的重要性。
在行政法領域,合理行政原則為六大基本原則之一,具體還可細分為行政目的的合理性與行政手段的合理性。所謂柔性執法,體現的就是執法范疇內的合理行政。具體而言,柔性執法是指在執法行為中注重靈活性、適度性和綜合性的一種執法方式。它強調在執行法律的同時,考慮社會和人情因素,以達到法律目標的最佳效果。柔性執法的另一核心是法治原則,即依法行政,依法進行執法活動,所有的執法行為必須要有法律和法理的支撐。
對于網上熱議的攔截“賣崽青蛙”、粗暴干涉,以及要進行行政處罰等方式,從柔性執法的角度而言都是不恰當的。行政執法本身提倡的便是多種手段方式結合,以對當事人造成最小損害為目標來進行管理。對于新生業態形成的這些對社會影響比較小的違法行為,進行現場教育、警告無疑是更好的方式。
要維護城市的秩序,嚴格的法律法規無疑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兼顧社會的多元化與人性化。“賣崽青蛙”所引起的爭議也體現出在城市治理方面還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政府部門應該在解決流動商販問題上作出更多努力,為流動商販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審慎包容、柔性執法。城市的秩序離不開規則,活力離不開包容。在規則中如何兼顧包容與溫度,讓市民生活更加安全、健康、舒適也是城市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的一種體現。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法律的意義既在于維護秩序,也在于維護秩序之下的自由;既在于展現整個社會的容貌,也在于著眼社會下的民生百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代表著公權力的執法部門,要考慮的不單單是如何高效、全面地落實法律法規,更要本著將百姓生活置于首位的態度,做到真正的公正執法、有效執法。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宇玨律師事務所主任,民革嘉定區委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