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6月20日,阿里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 張勇以全員信的方式宣布將卸任集團主席兼CEO職務,將專職擔任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張勇表示,阿里“1+6+N”分拆正在推進當中,多個業務的上市和融資計劃也已開展。
市場一直很關注阿里分拆的話題,這其實是阿里的戰略轉型,敏感而又重大,在此,筆者僅提綱挈領勾勒一下這個市場焦點問題。
首先,面對全球科技革命浪潮與市場格局變遷,尤其是國內科技監管創新大勢,阿里的轉型是必然的,但其具體的轉型方向則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縱觀全球近百年來各產業龍頭企業分分合合,其轉型尤為艱難,其過程往往復雜:其間包含著大量面對必然性的被動無奈,以及偶然性條件下的成功與失敗.阿里近期的轉型涉及面廣泛、影響深遠,不僅在全球科技企業圈少有能相提并論者,放在全球企業管理歷史中亦是獨特的存在.其中大約有三點是值得廣大投資者關注。
第一,在新時代阿里自身的定位與其轉型的目的。就公開市場信息和阿里官方文件分析,阿里依然將其自身定位于全球科技龍頭企業,只不過相比于過去在中國內地電子商務市場一家獨大并依托“阿里鏈”開枝散葉不同,目前的阿里整體戰略已經開始全面轉型。從前的廣擴張、高成長的激進戰略已經完全讓位于更加平衡、追求質效的均衡增長戰略。阿里對旗下廣袤無際的業務線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組建子板塊并追求分拆上市的目的,就是這個戰略轉型的最佳例證。當前很多市場分析只是流于表面、看阿里短期估值,卻往往忽視了阿里對未來長期估值增長可持續性的戰略抉擇,這很容易陷入頭痛醫頭、越看越不分明的狀態。
第二,阿里順應新時代監管,對阿里未來的成長不僅是必要的亦是有益的。一段時間以來,境內外不少分析師執著于阿里戰略轉型之前的業務模式和盈利創造模式,對阿里估值震蕩耿耿于懷,對必要的監管要求和民生訴求視而不見,利益驅動下對阿里轉型充滿了各種質疑、不屑和嘲諷,這種表現在筆者看來至少是不夠專業的。沒有哪家企業是完美的,但阿里的轉型之路站在國家、企業和民眾的角度都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尤其是在金融科技領域。阿里放棄過去粗放式發展路線,擔負起ESG等社會民生責任,推進科技向善與公平競爭。
尤其是對標阿里這類體量的全球性龍頭企業,無論是陷于當下的Meta還是百年歷程的AT&T,確實是應了那句“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Meta表面上是因轉型元宇宙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導致轉型陷入困境,但實質上是其放縱數據安全內部風控導致影響了美國大選,這個政治紅線才是Meta轉型失敗的根本原因。而AT&T則是現代美國乃至世界企業發展與監管反壟斷經典案例。這些世界性大企業面臨的監管要求、轉型壓力體現在企業發展上,充分證明了一個極為典型而深刻的規律——無論在哪個國家哪種制度哪種市場條件下,一旦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內部治理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突破紅線,企業生產與發展都將陷入困境,只有主動轉型才有望企業長青。
第三,阿里的業務線收縮與分拆是企業戰略的優化而非倒退。與很多媒體和外行理解的相反,長期以來阿里自研創新與市場營銷的具體策略都是隨機而變的。即使是在阿里取得全球優勢的部分領域,一旦發展前景或者要素稟賦不再契合,阿里都會毫不猶豫地做出戰略抉擇,這些年阿里始終通過反復試錯來不斷優化其微觀產品、服務和市場策略。其實橫向比較分析,務實而靈活的企業戰略不僅僅是阿里的特色,亦是當前主流市場龍頭企業的通行戰略。馬斯克籌建特斯拉和SpaceX 項目之前就曾經利用PayPal 項目融資并擇機全面出售,而PayPal技術理念上都是后來支付寶的導師。而今阿里將各大優勢業務線進行分拆整合并分別上市,本質上是一種企業內部并購重組。在當前金融科技企業業務模式和產品線日趨復雜的條件下,專注主業加大資源投入是取得成功的基石——阿里的轉型戰略大方向與小細節方面是契合的,與其整體優化戰略亦是合理的。
從三大戰略層面分析結果可以看到阿里在面臨外部技術、市場和監管壓力條件下主動轉型是惟一可行之路。同時阿里轉型既考慮了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亦融合了當下技術經濟發展趨勢。
最后,短期內以上阿里這些戰略轉型工作的績效是體現不到短期市場估值中的,因為它不會直接產生業務績效、不直接創造利潤。但恰恰是這些不直接創造利潤的戰略舉措才是阿里轉型的根本,亦是微軟、谷歌之所以基業長青保持強勢的奧義所在。
在阿里集團分拆計劃中,阿里云智能集團預計在12個月內完成對外融資和上市。同時,阿里集團公告,后續可能不持有阿里云股份,會以派息的方式將阿里云股份發放給集團投資者。對此,筆者的分析如下:
首先,阿里云分拆后率先獨立上市,并從集團管理架構上進行深度配套支持,筆者認為有三大原因在發揮作用。
第一,當前全球科技革命倒逼。新一輪強人工智能AGI 厚積薄發取得突破,并通過新一代API開發工具大類的深度應用席卷龍頭科企商業布局,這是阿里云加速獨立上市的關鍵技術背景。實際上早在本輪AI革命浪潮噴薄之前,包括阿里在內的全球龍頭科技企業已把戰略自研創新的重點押寶到了云業務上;新科技革命浪涌則進一步加速了科企在云業務領域的科技軍備競賽和商業戰略布局——這是阿里近期提出更為具體的云業務分拆上市和集團公司治理架構的外部原因;
第二,順應近期國內技術和市場格局劇變。在國內云業務格局中華為、騰訊、阿里是曾經的三大巨頭,基本覆蓋了國內工業生產與消費生活各領域的云業務需求,并代表了中國在云業務領域產業鏈技術進步的真實水平。但是,到了2023 年,隨著電信廠商在云業務領域的狂飆突進,國內多年來相對穩定的云業務傳統格局被迅速打破。
更重要的是,伴隨全球科技產業鏈的AGI技術革命深度爆發,宏觀云業務所依賴的微觀科技創新革命亦全面開啟。軟件層面,依托厚積薄發的大模型MLLM而誕生的一大批新API大類開發工具極速滲透到全球頭部云業務企業的產品研發和服務策略中;硬件層面,以英偉達為代表的AI芯片在全新的人類數據工業與消費應用場景下的專業表現,甚至彎道超車了傳統的PC 桌面級芯片和ARM 的異動芯片組架構,在云業務底層架構中植入AI硬件基礎成了當前各大巨頭爭相實施軍備競賽的紅海市場——實際上,近期阿里云主動采取激進的價格戰恰恰就是這個紅海市場初見端倪的最佳例證。
第三,阿里云戰略業務模式優化重組的必然。從行業競爭格局變遷角度來說,在經歷了前期大量粗放式資源投入與圈地式市場策略博弈之后,尤其是經歷了過去三年疫情和經濟下行疊加沖擊之后,國內曾經三分天下的云業務市場格局已經滄海桑田,細分市場更為精細化,競爭策略更為精準,頭部位置劇烈運動,騰訊云被天翼云拉下了馬——這是阿里云要主動加速戰略轉型盡快實現獨立上市,并在集團地位與控股架構上進行深度改革的市場背景。
從阿里云的動作來看,阿里云近期將第一個市場大招放在了云業務價格戰上,其以先行者的姿態最大化攫取市場份額的戰略意圖是非常明顯的。一旦阿里云實現了市場分額的進一步鞏固,就能為未來獨立上市奠定大局。從集團公司整體戰略加速布局與其云業務作為先行破局者的需求來說,阿里云有比華為云、騰訊云更為強烈的市場變革意愿。
從國內云業務市場格局演變角度分析,阿里云加速戰略資源整合、加大引入戰投并盡快實現獨立上市,是技術與市場兩大力量合力推動的必然。
歸根究底,由于云業務發展對技術進步的高度敏感性,全球各大云廠商在技術研發和市場布局領域很難兼顧、齊頭并進。舉個例子,即使剝離新一代AGI對云業務的深遠影響,在傳統三大板塊核心業務laaS、PaaS、SaaS 領域,中國市場上沒有哪個廠商能夠一家獨大,市場上始終有足夠數量且足夠強勢的長期挑戰者形成鯰魚效應。
最后,本次阿里云分拆上市更新的信息與年初阿里集團整體戰略重構與各板塊分拆上市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只是在具體的分拆流程、上市進程與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做了進一步細化。整體來看,如果一切順利,未來阿里云的股權架構是很有可能參照螞蟻金服的,但不大可能完全一樣。這是因為盡管阿里是一家金融科技創新型企業,但旗下云業務的商業價值更在于科技,而螞蟻金服業務商業價值則更側重金融。
考慮到新技術革命條件下云業務與AGI高度整合,人工智能算力在供給側重分布和需求側重構兩方面的力量不斷發力,各國對API開發工具大類的監管要求日益強化且政策分化,阿里云要實現盡快上市就只能在股權架構上做到真正獨立,這樣才能在出海戰略上掃清海外市場本地化監管層面的阻礙——這一點顯然是參照了字節與抖音這種戰略股權架構在TikTok 美國業務模式受到干擾的案例。
(作者系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