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華君
【中圖分類號】G6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6-0196-03
對于初中生而言,科學作業就是大量習題的代名詞,而有效作業才是最易被接受、最快被掌握、學生最向往的學習反饋手段。玩是學生的天性,每個學生都具有無限潛能和創造力。基于當前課程改革和“雙減”大背景,筆者積極研究并在教學中運用五種作業范式,旨在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和狀態下高質量地完成作業。在具體實踐中,筆者將“玩”作為科學作業的設計紐帶,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樂于完成作業,從根本上提高科學學習效果。實踐證明,“雙減”背景下“玩轉作業”的實踐探索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研究和實踐背景
在學校團委組織學生以“初中生活”為主題的作圖大賽上,一幅以作業為主題、反映初中生活的繪畫(如圖1),在經過學生的投票后最終獲得一等獎。由此可見,作業給學生帶來的負擔和壓力已不言而喻。升入初中后,作業量日益增加,部分學生漸感壓力倍增,最終導致作業完成的興趣和效率大大降低。
為了有效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深入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精神,基于科學學科的特質,遵循教學的一般原理和規律,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逐漸提煉出了五種范式“玩”轉作業的研究模式思路(如圖2),借助五種范式實現多樣化地“玩”作業。五種范式作業設計旨在根據不同課型、模塊,總結、歸納有效作業的設計理念與案例,通過有效評價促進有效作業的運用,從而提高作業質量和效率;借助優良資源提高各組組員的作業通過率,有效評價學生設計的優秀作業,組間的學習競爭也將隨著每位小組成員的學習動力的增加不斷提升。
結合現狀,挖掘潛能,建構“玩轉”作業的設計理念
根據科學學科的“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學科特質,以及初中學生不愿做冗長、枯燥、重復題目的心理,積極建構“玩”作業的設計理念。
一是巧用前概念,設計應用習題。學生在接受一個新概念前就已對相關知識略有了解,這就是“前概念”,但通常會被教師所忽略。因此,教師應在作業設計中充分借助前概念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并引導其用課堂知識解答作業。同時,在作業中貫穿學生會遇到的需要理解型、實際應用型的題目,以帶領學生不斷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學生問題”與“作業問題”一體化的研究原則。
二是重科學特質,解決身邊現象。科學相對其他學科而言,最大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強,其中涉及的很多知識點都可以用來解釋或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因此,科學學科的作業設計可以充分結合生活場景,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和探索欲望,并能夠學以致用。
因人而異,因時而需,形成“玩轉”作業的五種范式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科學課程理念之一為面向全體學生,立足素養發展。學生之間普遍存在著個別差異,為此,筆者在初中科學作業設計中探究“層次性”作業、“實踐型”作業、“探究型”作業、“趣味型”作業及“開放型”作業五種作業范式,旨在體現和證明作業也可以是“玩”成的,從而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一)形成“層次型”作業范式,讓學生“玩”起來有成就感 。設計具有層次性的科學作業,讓每個學生都產生作業是量身定制的感覺,感受到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如同在玩不同難度的游戲,從而在不斷獲得成就感的過程中產生挑戰新難度的意愿。
案例:1.某一溶液的pH=2,該溶液呈_____性,它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_____色,無色酚酞試液_____,? ?使藍色石蕊試紙變_____色,紅色石蕊試紙_____。
2.下表列出了家庭中某些物質的pH:
上述物質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的是_____。
3.請用簡單的方法區別水和鹽酸,寫出具體步驟。(明天上臺演示并講解)
挑戰題:為什么只要是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這是酸的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是由什么微粒決定的?設計實驗驗證。(實驗試劑可向實驗室取)
設計意圖:第1題是基礎性的知識,第2題是對第1題的理解,第3題是能夠正確利用酸堿指示劑判斷物質的酸堿性,最后一題是本節的拓展。層層遞進,從易到難。
(二)形成“實踐型”作業范式,讓學生“玩”起來更真實。設計實踐型科學作業,引導學生結合課堂知識,利用身邊各種資源進行一系列簡單的實踐操作。例如,闡述實驗器材、實驗步驟,或進行實驗裝置連接等作業形式,從而大大減少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
案例: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根據課堂實驗,口頭回答氧氣的物理性質以及化學性質,描述出硫、碳、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邊回憶邊描述,脫離書本,這樣的記憶方式比書面習題效果要好。
設計意圖:科學中考中實驗部分基本以書本上的內容為原型或以書本實驗知識為基礎來設計實驗,所以,動手做書本實驗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這樣的操作更能加深學生對科學課堂的喜愛。
(三)形成“探究型”作業范式,讓學生“玩”起來有挑戰。根據當天的具體教學內容及學生已具備的科學活動經驗,設計以學生能夠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再以小課題的形式進行作業評比。
案例:在學習了“物質的結晶”一課后,筆者請學生任意選擇一種結晶方式(冷卻熱飽和溶液或蒸發結晶),回家自己制取食鹽或蔗糖晶體。
這一“探究型”作業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制作晶體,掌握結晶的兩種方法,真切看到晶體從溶液中析出的過程,從而真正體會和理解原理。
(四)形成“趣味型”作業范式,讓學生“玩”起來有樂趣。興趣作為科學學習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教師應從作業的趣味性入手,將以往機械重復的作業轉變為“玩”起來的有趣作業。
案例:漫長的暑假,面對厚厚的書面作業,筆者果斷放棄,設計了趣味型的假期作業,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出一個實驗器材或者模型。
該作業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各種儀器的功能、設計原理等。模型的設計需要學生運用力學、電學等知識,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原來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操作是那么有成就感,也讓“作業”有了生命。
(五)形成“開放型”作業范式,讓學生“玩”起來有空間。科學教師應將以往答案絕對的作業向開放型的作業轉變。針對學習能力較強,具有很強的開放型思維的學生,可以設計對原題進行改編、對實驗進行改進等作業。只有將作業變得更加靈活、開放,才能真正拓展他們思維的空間,有利于培養其應用意識和能力。此外,還可以設計研究性的小課題讓學生組隊研究。
案例:請學生開展關注水資源的調查,借助pH試紙探測水的酸堿度,并根據結果判斷水質。
最終,基于實驗結果,學生對家鄉的歷史與當前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最終寫成調查報告呼吁大家關愛水資源,將課本知識升華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層面。
因課而異,總結歸納,形成“玩”作業的課型模式
由于科學課程與物理、化學、生物科目的關聯性很強,平時的課堂教學就會分不同的課型和模塊進行,作業設計也需根據不同課型進行分類。因此筆者根據不同的課型特點設置了不一樣的作業模式,這些新型作業,讓學生減少了一定的書面作業量,將更多的時間用在實踐操作上,利于提高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和動手能力。現將模式歸納如下:
(一)物理課作業——分層鞏固顯實效。科學學科物理部分的相關教學非常注重物理概念的理解、現象原理的解釋、解決實際生活的現象、公式的正確使用等。那么,作業設計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課堂后的延伸與鞏固呢?基于對五種范式的作業研究,筆者認為,適合此課型的作業范式有:一是設計真正的分層作業并以小實驗的方式鞏固課堂內容。例如,設計《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一課的作業時,A層次作業:通過課堂實驗能夠說出電流與電壓、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實驗方法,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功能,描述歐姆定律與公式的得出,利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B層次作業:除包含A層要求以外,還要求能夠認識到電阻是導體的一種屬性,與通過導體的電流和加在它兩端的電壓無關,并能判斷有關這三者關系的語句正誤,能夠進行一些變形公式的計算。C層次作業:除前兩者以外,能理解在同一實驗中為什么計算出的電壓與電流的比值(電阻)是不完全相等的,為什么要求平均值,根據實驗數據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二是探究式作業,提出簡單、直觀的“平民”實驗。例如,為了讓學生真實體驗電路出現短路情況的教學難點,在上完新課后,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設計如何直觀體驗短路。通過學生的作業反饋可以看到他們的“奇思妙想”:用一根銅絲直接接在電池兩端會感覺到電池發熱;在電池兩端用剪細的口香糖紙接在兩端,會發現紙被點燃了(因為口香糖紙是錫箔紙,內有金屬)……此類的創意非常好,讓學生有深刻的記憶。
(二)化學課作業——實踐操作記憶深。一是注重儀器連接、實驗現象分析。化學部分的教學側重于觀察現象、實驗儀器的正確使用、儀器的功能和正確連接及現象分析。基于這樣的課型,家庭作業的設計必然也少不了實際操作。以實際操作并作解釋來代替書面作業,可以大大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作業也從本子跳躍到手中,學生的完成興趣也會被充分激發。二是將疑問變成活的,展現在眼前。例如,在初三學習《如何防止金屬銹蝕》一課中“金屬在鹽水中比在水中更易銹蝕”的知識點時,因為沒有經歷實際操作,學生對這樣的結論難以信服和理解。為此,筆者設計了相關作業讓學生自己去做對照實驗來解惑。有學生這樣設計:將等量的水加到相同的金屬碗中,一碗中加入食鹽并充分溶解,另一碗什么都不加,放在相同的環境下,每天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后,盛水的碗并無多大變化,而盛鹽水的碗變成了如圖3所示:白色的為食鹽晶體,晶體有規則幾何形狀也一覽無余,中間黃色部分為銹蝕部分。基于實驗結果還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只有中間兩塊地方銹蝕了,從而開展進一步探究。
(三)生物課作業——趣味學習有熱情。例如,在教學《人體中各種營養素》一節內容時,可以在原本枯燥的書本內容中添加燃燒脂肪、蛋白質、糖類三種營養物質的實驗。通過觀察水溫的變化,確定哪種營養素所含能量高。但書本實驗誤差較大,于是筆者將這節內容的作業設計為“如何改進此實驗裝置”。在作業反饋中,學生提出直接用酒精燈燒,能量損失大,試管下方加一個易拉罐,燃燒匙在易拉罐內可以減少能量的散失。正因為減少了一定的書面書寫,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去思考和想象,不僅完全將裝置了然于心,還能改進裝置,這也是初中科學學科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體現。
有效評價,家校合力,促進“玩”作業的有效應用
針對學生完成的多樣化作業,教師進行有效、及時的評價,將作業進行每周一評、每月一評,評出最會“玩”作業的作業先鋒并進行交流推廣,在評價學生的作業時應多用“更適合””還可以”等易被接受的詞,如“認真作業代表”“進步作業代表”“最具創意作業代表”“最佳作業設計者”等。家長每周也要對孩子當天完成的科學作業進行反饋、調查,一來有助于家長深入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二來也有助于教師更加了解學生回家后完成作業的情況,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對不當之處進行及時調整,從而促進五種范式作業的有效運用。
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筆者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作業范式,也證明了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還促成了作業概念的有效詮釋。原來,作業不用僅僅停留于作業本、試卷,它可以是“活”的、可實際操作的,它可以是“玩”成的,是讓學生懷著愉悅的心情去操作又獲得知識的途徑。如今,科學作業成了學生每天最期待完成的任務,這樣的“玩”作業模式讓他們可以真實體會到原本只有“紙上談兵”的推斷題也可以活靈活現在眼前,自我知識的梳理變得簡單,而且原本缺少的復習時間又回來了,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參考文獻:
[1]劉石生.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作業的時效[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9):36
[2]鄭金洲.探究式學習18條原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3]劉曉倩.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性學習評價模式[J].科教文匯,2020(3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