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術語是學術語篇學術性的重要表征。翻譯學界大多關注如何忠實再現術語,并未探究譯者的術語轉移,即變通翻譯原文術語的現象。文章以三部譯著的過程文檔為基礎,描述了譯者的術語轉移實踐。研究發現,術語轉移包括術語弱化和術語強化。在研究案例中,術語弱化以釋義和普通化為手段,術語強化以濃縮、創造、借用為手段;術語強化數量明顯少于術語弱化,這證實了翻譯的明晰化假說。同時,對比譯者稿與編輯的校對稿發現,編輯對譯者的術語弱化和術語強化均未進行實質性干預,這顯示出譯者翻譯術語的自主性。
關鍵詞:術語翻譯;術語轉移;術語弱化;術語強化
中圖分類號:H083;H0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3.02.007
Terminological Shift in Academic Translation: Descriptive Study Based on Processing Manuscripts//ZHENG Jianwei
Abstract: Terminology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ism of academic discourses. The faithful rep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s terminology has remained focal in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studies, which seldom addressed the shift of terminology, flexible translation of the source texts terminologies. Based on the processing manuscripts of three books from Collected Translations of Belt and Road Studies,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translators terminological shift. Its found that terminological shifts includes terminological attenu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terminological attenuation is realized by paraphrasing and commonization, while terminological attenuation by condensing, creation, and borrowing; the formers larger number than the latter justifies the hypothesis of explication;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manuscript with the editors proofreading manuscript indicates that the editors didnt impose any substantive interference with the translators terminological attenuation or terminological intensification, which reveals the initiative of the translators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Keywords: terminological translation; termi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erminological attenuation; terminological intensification
收稿日期:2022-11-30? 修回日期:2023-03-15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翻譯出版生產的規范體系研究”(B2021087)
0 引言
學術性是學術著作區別于大眾讀物的典型特征。術語是學術性的重要表現和實現手段。《語言學百科詞典》將術語定義為“各門學科為確切表達本領域內的概念而創制和使用的專門詞語”[1]。劉青指出,術語是用在特定的學科領域,稱謂一個學科概念并代表外部客體的語詞單位,術語具有單義性、科學性、定義性和系統性等特征,主要為名詞(詞組),但也包括一些形容詞、動詞等實義詞(詞組)[2]26-33。作為學術性增量,術語是學術著作翻譯最應謹慎對待和最難處理的對象之一。
對于已流入目的語的術語,譯者可直接借用已有的翻譯。但是,對于原文術語的不同目的語版本,譯者需要根據具體的專業語境進行選擇。專業語境是“特定行業的術語、話語結構、表達習慣等一整套自然的、社會的和思維的網絡”[3]63。同一術語在不同學科中可能有不同的譯法。例如,“schema”在傳播學中譯為“基模”,而在語言學中譯為“圖式”。此外,專業語境不僅具有專業性,也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即任何專業語境都存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術語必然具有時間性,如“science”從譯為“格物”到“科學”,“metaphysics”從譯為“玄學”到“形而上學”,“sociology”從譯為“群學”到“社會學”。術語也必然具有空間性,如港臺地區將“adaptive conformity”譯為“適應性合模”,將“acculturation”譯為“濡化”,而大陸則分別譯為“適應性從眾”“文化適應”[4]。
對于目的語語境中未被認可或不存在的原文術語,不同的學者提出不同的翻譯原則和策略,原則如準確性、可讀性、透明性[5],系統-可辨性[6],內容、形式和風格的極似性[7],準確(理解與表達精準)、循規(遵循行業規范)、入行(符合行業說法)[3]278;策略如異化、異化加注、歸化、歸化加注以及異化歸化并用[8],音譯、形譯、音意兼譯、形意兼譯、音形意兼譯[2]205,“格義”“別賦新義”“轉外音為熟語”[9]。
這些研究文獻從規定性角度設定術語的翻譯原則、策略和方法,絕大多數以對等為標準,原文作為術語的屬性在譯文中得到保留,即以術語翻譯術語。這種術語再現的思維在術語翻譯實踐和研究中廣泛存在,是譯者忠實于原文的體現。然而,在實際的翻譯案例中譯者不一定完全遵循這種術語對等再現的標準。譯者可能將術語譯為普通表述,或將普通表述譯為術語,這可稱為“術語轉移”。本文以“國外‘一帶一路研究譯叢”三部譯著的過程文檔為基礎,系統考察譯者變通翻譯術語的現象,發掘譯者進行術語轉移的形態和自主性。
1 研究案例與方法
本文的分析案例選用“國外‘一帶一路研究譯叢”(2019年出版)的三部學術譯著:社會學著作《尼泊爾沖突后的社會轉型:性別視角》(簡稱《社會轉型》),譯自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Post-conflict Nepal: A Gender Perspective,由國際著名出版社勞特利奇出版;政治學著作《歐盟—俄羅斯關系1999—2015:從親密到對抗》(簡稱《歐俄關系》),譯自EU-Russia Relations, 1999—2015: From Courtship to Confrontation,同樣由勞特利奇出版;歷史學著作《長期視角下的東南亞環境、貿易與社會》(簡稱《長期視角》),譯自Environment, Trade and Society in Southeast Asia: A Longue Durée Perspective,由國際著名出版社博睿出版。
由于譯著由譯者和編輯合作完成,僅觀察最終出版的譯著無法回溯譯者的作用,包括術語翻譯是否完全由譯者生成以及編輯對譯者進行術語翻譯的干預程度。因此,本文獲取了這三部譯著的原文、譯者稿(譯者提交出版社以備首次正式編輯校對的電子稿)、校對稿(標有編輯校對符號的紙質稿)和出版稿。通過比對原文,采用NVivo軟件在譯者稿上標注譯者的術語轉移現象,同時比對校對稿和出版稿以檢查譯者的術語轉移受編輯干預的情況,揭示譯者進行術語轉移的自主性。
2 術語轉移統計與描述
在學術翻譯實踐中,術語轉移現象大量存在,譯者能動性得到極大體現。一方面,譯者有時將術語譯為非術語的普通表述,原文術語經過翻譯后學術色彩變淡,可稱為“術語弱化”;另一方面,譯者可能將普通表述轉化為術語,以增強譯文的學術性,可稱為“術語強化”。術語轉移是譯者對術語翻譯進行調控的表現,揭示了譯者擁有豐富的學術文化資本。文化資本指涉知識、能力和秉性,是一種知識形態或內化的代碼或認知習得[10],而學術文化資本是特定學科或專業的文化資本。田海龍認為,譯者相對于編輯的優勢體現在譯者對特定術語更深刻的理解上,這種理解構成譯者在翻譯出版過程中的權威[11]。本研究案例存在大量術語弱化和術語強化現象,各自翻譯方法呈現差異化特征,但編輯干預所反映的譯者自主性趨同。
2.1 術語弱化
術語弱化指原文術語經過翻譯后學術色彩變淡。根據標注統計,《社會轉型》《歐俄關系》《長期視角》存在不少術語弱化現象。譯者大多將術語翻譯為普通詞語,可稱為“普通化”;有時也采用釋義法,用短語對術語進行解釋(見表1)。
通過標注發現,三部譯著的術語弱化現象分別有9、12和22項(含重復數)。譯者進行術語弱化的主要方法是普通化,占67%;另一種方法是釋義,共15項。被弱化的術語包括動詞、形容詞(詞組)、名詞(詞組),這些術語在句中充當謂語動詞、修飾語、賓語或主語等。在《社會轉型》中,被弱化的術語主要為社會學術語,特別是“embody”(embodied或embodiment),共出現14次。譯者5次將其譯為“具身”,即術語被譯為術語,如將“embodied conditions”譯為“具身化條件”;9次譯為具體(embodied)或體現(embodiment),如將“Habitus is the? embodiment of those rules”中的下畫線術語譯為“體現”。可見,術語弱化是譯者翻譯術語“embody”的主要方法,原因在于譯為“具身”(特別是作為名詞)晦澀難懂。例如,若“embodiment”直譯為“具身”,“慣習是這些規則的具身”語義模糊。《歐俄關系》中弱化的術語多為政治學術語,例如名詞短語“normative gap”被譯為“在確立何種規范問題上……差距”而非“規范性差異”,同樣是由于該表述晦澀難懂。《長期視角》的術語弱化現象較少但也很有代表性,“moisture-retentive”是原作者將普通詞語進行術語化的合成詞,譯者將其普通化為動賓短語“能有效保持水分”,“female celibacy”的術語化色彩濃厚,譯者也沒有譯為術語“女性獨身率”,而是譯為更具可讀性的短語“獨身女性的存在”。術語弱化是在術語無法直譯為術語或直譯后的術語難以被接受的前提下進行的,術語弱化雖然銷蝕了詞語的學術性,但基本實現了語義對等。
編輯對譯者的上述術語弱化沒有任何實質性修改,僅對《社會轉型》第5項、《歐俄關系》第3項和《長期視角》第3項的措辭進行了細微修改,這反映出譯者的術語轉移是一種相對自主的調控行為,即譯者對術語的翻譯能夠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編輯的干預較少。雖然學術色彩被淡化,但原術語的目的語表述通順自然,不違和上下文語境,也比較忠實地傳達了原術語的內涵。《社會轉型》和《長期視角》的譯者在訪談中表示,將這些術語進行弱化處理,很大程度上源于譯者沒有找到能夠兼顧忠實原文與迎合讀者的翻譯方法。
2.2 術語強化
術語強化指原文的非術語表達被翻譯為術語。譯者為增強表達的學術性,要么將普通表達進行文字濃縮(濃縮法),要么創造新的學術詞語(創造法),要么借用其他學科的術語(借用法)來傳達原文的非術語表述(見表2)。
表2顯示,《社會轉型》的術語強化現象有2處,《歐俄關系》2處,《長期視角》5處。術語強化現象的存在表明,三部譯著的譯者都具有學術化譯寫的內在動力,這是學者在長期的學術論文寫作中形成的慣習。《長期視角》第4項的濃縮法和《社會轉型》第2項的創造法是典型的術語強化現象。《長期視角》第4項的原文“to calm the liver and clear the vision”為援引Bernard E. Read所著《中藥》(Chinese Materia Medica)的內容,從中文翻譯而來,譯者將其翻譯為漢語已有的四字格術語“平肝明目”,增加了學術色彩。《社會轉型》第2項原文“we feeling”為非術語表達,具有口語化特征,譯者將其譯為“同群感”而非“自我感覺”,極具術語色彩。比較而言,濃縮法實現的術語強化數量最多,所得術語的學術色彩和陌生性低于創造法。不過,創造法所譯術語也可能因陌生引起編輯的疑問求證,從而促成譯者與編輯的協作,而非譯者的調控。術語強化的第三種方法是借用法,即《長期視角》第5項借用繪畫學的術語“畫意”來翻譯“painted opinion”,借用法所體現的能動性介于濃縮法與創造法之間。
對比譯者稿、校對稿與出版稿發現,譯者的術語強化行為均未受到編輯的干預,包括學術色彩最為濃厚的創造法。這表明編輯比較認可譯者的學術能力,這種能力建立在譯者擁有更多學術文化資本的基礎上。三部譯著的譯者均為外國語言與文化領域的博士和學者,職稱為副教授及以上,長期從事相關學科研究,積累了大量學術文化資本。三部譯著的編輯均為學士,很少從事科研,學術素養低于譯者,習得的相關學術知識少,相關學術文化資本較少,編輯對術語翻譯的話語權自然低于譯者。
3 結語
學術翻譯中的術語轉移現象并不鮮見。術語轉移是譯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原文進行自主性變通翻譯的體現。譯者進行術語轉移是否具有自主性可以通過追蹤編輯的校對稿和出版稿得以確認。在本研究案例中,編輯僅對譯者的少數術語弱化進行了措辭修改,表明譯者進行術語轉移具有較高的自主性。
研究發現,譯者通過普通化和釋義方法實現術語弱化,通過濃縮、創造、借用方法實現術語強化。從無論總體譯著統計還是單個譯著統計來看,術語強化明顯少于術語弱化,這證實了Blum-Kulka的明晰化假說,即譯文以更為清晰和明確的方式再現原文信息,譯者對原文信息的闡釋導致譯文冗余程度提高[12]。這也可能與譯者背景有關,即外語專業出身的譯者和其他學科出身的譯者所體現的術語轉移特征可能存在差異,這有待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戚雨村. 語言學百科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26.
[2] 劉青. 中國術語學概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 方夢之. 應用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
[4] 張慧宇. 翻譯對比及跨文化啟示[M]. 北京:中譯出版社,2016:56.
[5] 姜望琪. 論術語翻譯的標準[J]. 上海翻譯,2005(S1):80-84.
[6] 侯國金. 語言學術語翻譯的系統-可辨性原則:兼評姜望琪(2005)[J]. 上海翻譯,2009(2):69-73.
[7] 信娜. 術語翻譯標準體系芻議[J]. 中國科技翻譯,2011(2):24-27.
[8] 譚衛國. 論中醫術語的翻譯策略[J]. 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13(1):123-128.
[9] 徐廣東. 跨文化傳播中術語翻譯策略解析:以“公義”釋義為例[J]. 外語學刊,2019(3):123-126.
[10] BOURDIEU P.The Form of Capital[C]//RICHARDSON J G,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Greenwood,1986:243.
[11] 田海龍. 從語境模型到譯者模型:一個探究譯者如何決定譯文的質的研究案例[J].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5):14-24.
[12] BLUM-KULKA S.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C]// VENUTI L,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0:298-313.
作者簡介:鄭劍委(1988—),翻譯學博士,福州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翻譯出版、翻譯傳播。在The Translator、Pragmatics and Society、Communications、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等SSCI期刊發表研究論文4篇、書評3篇,在《外語學刊》《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湖南師范大學學報》《語言戰略研究》《華文文學》《山東外語教學》《中國科技翻譯》等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0余篇。通信方式:zjw@f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