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怡然 王麗 徐雨濛
摘 要:《易經》作為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易經》的翻譯研究符合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趨勢。文章結合《易經》多個英譯本,制作漢英雙語術語表,從中找出《易經》術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從認知術語學的角度出發,分析這些問題背后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英譯策略。
關鍵詞:認知術語學;《易經》;術語翻譯
中圖分類號:H083;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3.02.003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erms in I Ching from the Cognitive Terminology Perspective//ZHAN Yiran, WANG Li, XU Yumeng
Abstrac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 Ching contains rich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deas of ancient China, so th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I Ching accords with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Strateg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terminology and combining multiple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s, we make a bilingual glossary of the terms in I Ching, identify the problems in the term translation of I Ching,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m, and finally propose corresponding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cognitive terminology;I Ching; term translation
收稿日期:2023-01-17? 修回日期:2023-03-18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國特色話語中的術語譯介研究”(202210307030Z)
0 引言
當今時代,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的重要課題?!兑捉洝肥侵袊鴤鹘y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囊括天文、地理、軍事、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為易、詩、書、禮、樂、春秋群經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作為中華思想文化的寶貴財富和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易經》對外翻譯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效果。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內涵豐富,《易經》中的術語便是一個典型,《易經》術語外譯問題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庫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梳理反映中國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維方式、體現中國核心價值的思想文化術語,是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國情、歷史和文化的有力嘗試,也是術語翻譯研究的重要資源。其中,典籍譯本庫囊括不同的《易經》英譯本,如著名漢學家衛禮賢、理雅各,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主任傅惠生等資深譯者的版本,這些不同的英譯本對術語的翻譯處理各有特色。
本文聚焦這些《易經》英譯本,參考張岱年《中國哲學大辭典》(修訂本)中的陳列,提取《易經》中的漢語術語30條,制作漢英雙語術語表。從中發現術語的英譯問題,結合認知術語學理論進行深入解讀,并嘗試從認知術語學角度提出英譯策略,為相關實踐提供參考。
圖1 《易經》漢英術語表部分展示
1 理論依托:認知術語學
在認知科學范式的影響下,語言學研究范式逐漸轉向以人為本,在研究語言系統的形成和使用時,人的因素成為著重考慮的對象。認知科學把語言看作認知機制,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很多語言現象。20世紀90年代末,俄羅斯術語學家阿列克謝耶娃首次提出“認知術語學”這一術語[1]。同時期,歐洲術語學界也產生了認知方向的轉變,以戈丹[2]、卡布雷[3]、泰默爾曼[4]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了一系列認知理論。
認知研究給術語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認知術語學以認知視角重新解讀和詮釋傳統術語學的許多基本理論和概念,是術語學發展歷史的一個重要節點。認知術語學從認知的角度研究術語,把人的因素考慮在內,研究術語的稱名、交際、概念等,范疇化、概念化、世界圖景等問題是認知術語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人是分類的動物,范疇化是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概念形成的基礎。人們根據事物和現象的特性來認識它們,并且通過主客觀相互結合與作用,對世界進行認知加工,對事物進行分類,這樣的過程即范疇化過程,其結果是認知范疇[5]。范疇化是人從不同事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據此進行分類的認知策略,對眾多事物和現象進行分類和范疇化是人特有的能力。在范疇化過程中,事物的屬性經由認識、判斷等認知過程,成為范疇劃分的依據,其結果即是產生諸多認知范疇。
概念是術語工作的起始點,術語學的研究核心之一便是術語和概念的關系。概念是在認知過程中形成的,從對事物的表象認識,抽離出本質特征和邏輯屬性,上升到高度抽象的概念,由語言表達出來,即形成術語[6]。人思維中的世界與現實的客觀世界并不完全對等,因其是現實世界的知識與范疇網絡相結合的產物。以認知術語學的視角來看,術語不但是語言單元,更是思維和認知范疇,概念是知識單位,也是思維和認知單位[7]。
“世界圖景”最初源自19、20世紀之交的物理學研究,后逐漸應用于其他學科,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逐漸成為認知術語學的重要內容。在認知術語學視域下,世界圖景指通過術語這一外在語言表達形式反映出的認知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內容以及認知方式與特點。世界圖景重視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對事物概念的認識特點和體現方式,反映不同語言背后的深層文化邏輯,強調以人的因素為中心的現實、思維和語言之間的關系。
2 英譯問題
2.1 文化缺失
翻譯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途徑,在術語翻譯的過程中讓譯文準確傳遞中華思想文化便成為重中之重。然而,文化缺失的問題卻在帶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文本以及術語翻譯中頻頻出現,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準確翻譯出其中的文化意義,選用的詞句甚至可能造成讀者對中華文化的誤解。
例1.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易經·革卦第四十九》)
King Tang of the Shang dynasty and King Wu of the Zhou dynasty changed the destinies of King Jie of the Xia dynasty and King Zhou of the Shang dynasty respectively. These changes not only followed the way of heaven, but also fulfilled the wishes of common people then. (傅惠生譯)
例2. 終則有始,天行也。(《易經·蠱卦第十八》)
It means that things must have a new beginning after the old comes to the end, for it is the way of heaven. (傅惠生譯)
“天”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術語,言簡義豐,是典型的范疇性概念。“天”的范疇性特征體現在“原型”含義發展形成動態語義場。學界對“天”多元意義的爭論依然存在,“天”具有主宰之天、自然之天和義理之天這三個核心含義是目前較多被認同的一種說法[8]。 “heaven”一詞極具西方宗教色彩,將“天”譯為“heaven”,是對“天”諸多意義的遮蔽,并且實際上已經扭曲“天”的意義,中華文化的“宇宙論”錯位成西方的“創世說”,甚至是對儒家思想的一種同化[9]。
概念的啟發資源,常常表現為術語與術語間搭配的結果,或者通過術語派生形成的新術語[10]。術語“天”具有能產性,這是范疇擴充的基礎。“天”的范疇通過與其他概念交融、組合,派生出“天行”等新術語。因此,“天行”以“天”概念的核心含義為生長點派生而來。將“天行”譯為“the way of heaven”,同樣存在文化缺失的問題。
2.2 漏譯
漏譯指在上下文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丟失,如果出現對關鍵術語的漏譯,那么就很難保證譯文對于原文的忠實性。
例3.隨風,巽。(《易經·巽卦第五十七》)
Wind following wind. (托馬斯·克利里譯)
“巽”為《周易》八卦之一。又為六十四卦之一,巽下巽上,象征風。引申為順服、懦弱,如巽懦。又象征多種事物和屬性,如木、高、長女等[11]。而“隨風,巽”意為風與風相隨,就象征著順從而入[12]。這句話中,“巽”作為卦名,是一個關鍵術語,其漏譯造成了信息的缺失,傳達的信息并不完整。
2.3 冗余
冗余指譯文出現冗長且多余的內容,一些不必要的語言可縮減,以避免累贅。
例4.水在火上,既濟。(《易經·既濟卦第六十三》)
Water over fire: the image of the condition in After Completion. (衛禮賢譯)
“既濟”意為事已成。綜合《牛津高階英漢詞典》《柯林斯英語詞典》《韋氏詞典》等權威詞典的解釋來看,“completion”一詞包含“已經完成”這層意思。若再于此詞之前加上“after”,造成了語義的重復,從而構成措辭上的冗余,破壞了語言的簡潔性。
2.4 錯譯
錯譯指的是不正確地判斷或理解源語術語。適切的翻譯可產出與源語信息最貼近的目標語言且沒有任何增加或丟失的概念[13]?!兑捉洝纺壑袊h古先民的哲學智慧,言簡意賅,寓意深遠,常有意不在言中的現象?!兑捉洝返拿恳回远加衅浜诵乃枷耄⒁镭澄挥上碌缴系捻樞虺蔬f進關系。每一卦的思想都隱含在簡潔而古奧的卦爻辭中[14]。在翻譯《易經》術語時,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意思,而不去深究其隱含或引申的含義,就很可能會出現錯譯的情況。
例5.乾,元亨利貞。(《易經·乾卦第一》)
Khien (represents) what is great and originating, penetrating, advantageous, correct and firm. (理雅各譯)
理雅各譯本將“元亨利貞”譯為“great and originating, penetrating, advantageous, correct and firm”,“advantageous”在柯林斯詞典中的釋義為:“If something is advantageous to you, it is likely to benefit you”。而根據《中國哲學大辭典》的釋義來看,“元亨利貞”是指“君子之仁、禮、義、正四德”。將“利”譯為“advantageous”一詞,僅僅譯出了有利這一表層含義,而未對其引申出的深層含義——“義”加以闡明。
例6.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易經·同人卦第十三》)
That heaven and fire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symbolizes fellowship. Likewise, the superior man makes distinc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various things to seek similarities. (傅惠生譯)
再如“類族辨物”,在《中國哲學大辭典》中,該術語的含義為“用類的范疇察辨事物之同異”,即“不以個體差異為分辨,而只以不同類族為分辨,每個個體都是相同類族中平等的一員”。傅惠生譯本將其譯為“make distinc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various things to seek similarities”,其中“族”字被理解為“民族”,錯譯為“ethnic groups”。而實際上,“類族”二字表示的是同一個范疇,并無“民族”之意。
2.5 欠額翻譯
彼得·紐馬克在《翻譯問題探討》(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分析“意義走失”現象時,認為翻譯中的意義走失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超額翻譯”(“過于細化”)和“欠額翻譯”(“過于泛化”) [15]。 “欠額翻譯”也叫“過載翻譯”,它是譯者無視譯文的理解性與可讀性,或過高地估計了譯入語讀者的知識,以致譯文讀者在譯語中得不到理解原文意思所必需的信息,因為源語信息被譯者忽視或被打了不應有的折扣[16]。
例7.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易經·乾卦第一》)
Great is the virtue of origination of the Qian hexagram. All things of creation depend on it for their beginnings, thus it symbolizes heaven. (傅惠生譯)
例8.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易經·坤卦第二》)
Great is the Kun hexagram, which symbolizes earth with the best virtue and origination. All things of creation depend on it for their birth and growth and it follows the will of heaven obediently. (傅惠生譯)
傅惠生譯本中就存在將卦名直接音譯而不加注解的現象,如將“乾”譯為“the Qian hexagram”,“坤”譯為“the Kun hexagram”等。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雖然很好地保留了《易經》術語的民族文化特色,但是對于缺乏相關文化知識背景的讀者來說,該譯法可能不足以使他們從譯后的術語當中獲取與源語術語相對等的信息,從而對術語理解造成一定影響。美國著名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翻譯家尤金·奈達等認為,翻譯中追求信息等值具有相對性,“接近”不等于“對等”,從而說明了欠額翻譯是一種必然存在的客觀現象[17]。同樣地,在翻譯“乾”“坤”這樣的中華文化特色術語時,由于缺乏對應的英語術語,欠額翻譯是難以避免的,但要對其進行適當地文化補償。
2.6 系統性缺失
系統性是術語的固有屬性之一,也是術語存在最重要的屬性之一[18]。一個術語必須處于一個術語系統中,具有上位、下位或者同級概念,或是與系統中的其他概念有某種聯想關系[19]。
在術語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到術語在術語系統中與其他術語的邏輯關系,不能將其脫離術語系統再進行翻譯。
《易經》作為反映中國古代哲學觀的經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統一或者對立關系的術語,這些都體現著術語的系統性。因此,翻譯時需要照顧到術語的系統性。
例9.水在火上,既濟。(《易經·既濟卦第六十三》)
Water over fire: the image of the condition in After Completion. (衛禮賢譯)
例10.火在水上,未濟。(《易經·未濟第六十四》)
The image of the condition before transition. (衛禮賢譯)
“既濟”和“未濟”是一對反義術語,雖然衛禮賢的翻譯試圖體現出反義,但是“transition”和“completion”在英語中并不是意義相反的詞,因此這個翻譯未很好地體現術語的系統性。
例11.天地交,泰。(《易經·泰卦第十一》)
Heaven and earth in communion symbolize harmony. (傅惠生譯)
Heaven and earth unite: the image of Peace. (衛禮賢譯)
天地不交,否。(《易經·否卦第十二》)
No communion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symbolizes obstruction. (傅惠生譯)
Heaven and earth do not unite: The image of Standstill. (衛禮賢譯)
“泰”和“否”在中文中是一對反義詞,“泰”意味著天地交通,“否”意味著天地不交;而“obstruction”是“阻礙”的意思,“standstill”是“停滯”的意思,都沒有很好地與“harmony”和“peace”形成對應的關系,未能體現出術語的系統性。
2.7 模糊
翻譯模糊是指翻譯不準確,譯文不能正確表達出源語所包含的意思,易造成讀者理解上的偏差。
例12.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賁卦第二十二》)
Observation of the rich and bright colors of human beings can enlighten them and bring peace to the whole land. (傅惠生譯)
“人文”指的是人類的文化,是一個中性詞,人類的文化是多樣的,而不同的文化的共性在于它既有精華之處也有糟粕之處。而“bright”一詞否定了人類文化中存在的糟粕現象,易造成讀者對“人文”一詞的理解模糊,屬于翻譯模糊現象。
3 原因分析
3.1 文化背景的不同產生認知范疇的差別
社會文化因素對人的認知能力具有重要影響,如果人們處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那么他們也會從不同的角度認知客觀世界。即使對于同一事物,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會產生不同的認識,進而形成不同的認知范疇[20]。Faber認為人類語言和認知能力密不可分[21]。語言是認知思維的反映,這一認知范疇差別的現象自然而然地體現在語言上。在術語翻譯的過程中,這一差異尤為明顯。
如例1所示,范疇性概念“天”被譯為“heaven”,以主宰之天、自然之天和義理之天為核心的動態范疇,異化為西方宗教色彩濃厚的概念范疇,這一譯者認知范疇上的錯位造就了翻譯過程中的文化缺失。
3.2 概念混淆
在認知術語學中,術語常常被作為思維單元、知識單元和認知單元的概念來研究。概念是語篇的核心,是一套描述真實世界中物體相關特征的單位[3]。概念不僅包括內涵,還包括外延。在術語翻譯過程中,譯者至少應能通過內涵和外延,從一般到特殊描述整個概念,否則就容易因概念混淆而發生錯譯。如在理雅各譯本中,譯者將“元亨利貞”這一術語中的“利”字理解為“有利”之意,譯為“advantageous”,而未對其引申出的深層含義,也是該術語的實際意義——“義”加以闡明,導致出現了術語錯譯問題。
3.3 概念分析錯誤
概念作為知識的單位,是人對世界認知和概念化的結果。對術語進行概念分析是研究術語語義、揭示知識結構與其語言結構之間內在聯系的重要手段[22]。因此,進行術語翻譯需要譯者對術語的源語進行正確的概念分析,錯誤的概念分析會招致一系列的翻譯問題。
在認知術語學視角下,概念分析可分為對概念的語言表達形式進行語義分析和研究某一科學領域的概念形成、概念結構等問題。而語義分析又包括定義分析、上下文分析、詞源分析、同反義詞分析、意義演變以及組合能力分析等。下面主要從語義分析角度探究翻譯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定義分析錯誤
概念系統是一組概念,其結構反映出概念間的基本關系,并且闡明系統內每個概念的獨特地位。在進行定義分析時,不僅應當正確地描述概念,更要注重概念的內部關系,盡可能避免因此帶來的定義分析錯誤,從而消除后期可能出現的翻譯模糊問題。如在對“人文”這一術語進行翻譯時,譯者忽略了“人文”定義中人類文化的糟粕部分,將其譯成“the rich and bright colors of human beings”,不是十分妥當。
(2)反義詞分析錯誤
對術語進行概念分析時反義詞的分析錯誤導致了系統性缺失的問題。如在對“既濟”“未濟”這一組反義詞進行翻譯時,譯者忽略了二者在概念系統中完全對立的關系,將它們分別譯成“after completion”和“before transition”,使它們在被翻譯后失去了術語的系統性特征。對“泰”和“否”的翻譯也是同樣的道理。
4 英譯策略
4.1 譯者尋求恰當的認知范疇
雖然科學通常被定位為不具有民族文化差異的領域,但語言個性、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邏輯思維特征在術語語言世界圖景中都會有所反映。因此,“術語系統帶有民族語言文化的印記”[23]。在認知術語學視角下,術語結合客觀事物和現象的本質,是人對事物現象本質的長期認知過程的凝練,是人認知活動的言語化結果。術語形成的過程離不開認知主體、認知客體和語言,術語翻譯的過程本質上是人與客觀世界、觀念、語言相聯系的過程。
翻譯的過程也是展現術語背后人的心智結構及其表層語言結構的過程。Faber認為譯者在源語和目標語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源語的接收者,也是目標語的發出者[24]。因此,譯者在術語的翻譯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語言不是現實的直接反映,語言的形成要經過認知的加工處理,人的認知是聯系語言和現實世界的中間過程[25]。人作為認知主體,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經過思維加工形成一定的觀念,經由語言表達而反映認知客體。譯者擁有正確的認知范疇,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術語的認知范疇差異,以期在源語向目標語轉換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貼合術語的核心含義以及概念范疇,避免翻譯中缺失術語文化內涵。
4.2 整理規范負導向術語
術語的導向功能在術語的規范化、標準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Е. И. Голованова認為,在術語眾多的認知功能當中,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術語導向功能。從術語導向功能的角度來看,呈現事物最本質特征的術語是正導向術語(правильно ориентирующие термины);而當術語的字面意義與術語的實際意義相矛盾,不能正確表達概念時,該術語為負導向術語(ложно ориентирующие термины);字面意義不可確定的術語為零導向術語(нейтральный термины),主要由外來詞組成[26]。其中,負導向術語是術語英譯過程中需要譯者進行整理、規范的對象。在規范修正過程中,應盡可能通過術語明確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明確術語所指稱概念在整個概念體系中的位置,保持源語和目標語在概念上的忠誠一致;保留有意誤譯,盡量避免無意誤譯;在目標文本中選擇最合適的術語,基于正確認知還原術語的原本意義[13]。
4.3 進行正確的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是尋找符號所表達的概念,即探究關于世界的知識。在這里,概念是認知的單位,是人關于世界總的概念模式的組成部分。Lakoff認為,概念體系核心直接植根于感知、身體運動和經驗[27]。因此,正確的概念分析不僅要結合自己的研究目的進行語義分析,還要結合大量相關的歷史和文化信息來進行。
以《易經》中“人文”一詞的概念分析為例。《辭?!穼Α叭宋摹钡慕忉尀椤叭祟惿鐣母鞣N文化現象”,《中國哲學大辭典》將其解釋為“社會制度、文化教育等社會現象”。因此,從語義角度分析來看,“人文”主要包含“人類文化”和“社會”這兩個意思;任何關于術語和翻譯的關系分析,都受上下文和文化因素的影響[28]。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的“文明以止,人文也?!P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有宋代的程顥在《伊川易傳》中解釋為“人理之倫序”,這里的“人文”,說的也都是“文治教化”之義;從文化角度來看,《易經》中的“人文”與歐洲文藝復興時被翻譯成“人文主義”的“Humanism”并不相同,“人文主義”強調的是以人為主體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質和利益。綜上所述,“人文”這個術語的概念應為“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只需翻譯成“culture”即可。
“術語工作以概念為基礎,概念的特征既有助于對概念進行分類,又可以建立概念系統??疾煨g語,需要探究概念間的關系和概念系統。”[29]建立對于術語概念系統的認知,理解系統之中術語概念內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為術語翻譯進行概念系統定位,有利于確保同一術語系統內部相關概念術語翻譯的系統性。在進行術語翻譯時,首先要進行正確的概念分析。只有將概念理解透徹,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翻譯。
5 結語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易經》中的許多術語被沿用至今。研究《易經》的術語翻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十分有益?!兑捉洝沸g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概念也具有復雜性,認知術語學關注術語認知研究,不失為研究《易經》術語的合適視角。通過對《易經》雙語術語表的整理和研究,筆者探究了《易經》術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從認知術語學角度出發,分析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英譯策略:譯者尋求恰當的認知范疇,整理規范負導向術語,以便進行正確的概念分析。
致謝:本文由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楊艷霞副教授指導。
參考文獻
[1] АЛЕКСЕЕВА Л М. Термин и метафора[M]. Пермь: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ерм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98.
[2] GAUDIN F. Socioterminologie: Du signe au sens, construction dun champ[J]. Meta, 1993: 38(2), 293-301.
[3] CABRé M. Terminology: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9.
[4] TEMMERMAN R. 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 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5] 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9:55.
[6] ЛЕЙЧИК В М.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 предмет, методы, структура[M].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КИ, 2007:99.
[7] ANTIA B. Terminology and Language Planning: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of Practice and Discourse[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107.
[8] 黃鑫宇, 魏向清. 認知術語學視角下中華思想文化核心術語翻譯的概念建構模型:以“天”相關術語為例[J]. 中國翻譯, 2020, 41(5): 88-97.
[9] 蔡新樂. 從“近取諸身”看英文之中的中華文化的“天”的翻譯處理[J]. 外語學刊,? 2017(4): 93-98.
[10] ГОЛОВАНОВА Е И. Базовые когнитивные понятия и развитие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я[J]. Вестник удмуртск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10(2): 85-91.
[11] 張岱年. 中國哲學大辭典[M]. 修訂本.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61.
[12] 周易[M].楊天才,譯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16:294-298.
[13] 孫毅, 孟林林. 認知術語學視角下的外交部網站新聞術語翻譯[J].上海翻譯, 2018(4): 30-38.
[14] 吳鈞. 論《易經》的英譯與世界傳播[J]. 周易研究, 2011(1): 89-95.
[15]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Ltd., 1981.
[16] 樂金聲. 欠額翻譯與文化補償[J]. 中國翻譯, 1999(2): 18-20.
[17] NIDA E A,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on: E. J. Brill, 1982:4-5.
[18] 孟令霞. 關于術語的系統性問題[J]. 國外理論動態, 2010(10): 82-85.
[19] 吳麗坤. 談術語及術語系統之系統性[J]. 科技術語研究, 2005(2): 44-48.
[20] 文旭, 余平, 司衛國. 翻譯的范疇轉換及其認知闡釋[J]. 中國翻譯, 2019, 40(3): 33-43,188.
[21] FABER P. A Cognitive Linguistics View of Terminology and Specialized Languag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2:227-228.
[22] 陳雪. 認知術語學概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7: 108-118.
[23]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М Н, ИГОРЕВНА Д А. Нефтег-азовая метафорическая терминология: асимметричн-ость и 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ь перевода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русского и английского языков) [J]. Вестник Том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Филология, 2013: 29-37.
[24] FABER P. The Cognitive Shift in Terminology and Specialized Translation[J]. MonTI, 2009(1): 107-134.
[25] 劉玉梅, 沈志和. 認知詞匯學[J]. 外語學刊, 2010(5): 31-35.
[26] 李海斌. 認知術語學:術語學研究的新方向[J]. 外語學刊, 2014(3): 149-154.
[27]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14-15.
[28] MARTINEZ S, BENITEZ P.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in Translation[J]. Terminology, 2009, 15(1): 88-104.
[29] FELBER H.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erminology Standards[C]// SCHROEDER J R, et al. Standardization of Technical Termin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Pennsylvania: ASTM International, 1983: 3-14.
作者簡介:詹怡然(2002—),女,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為術語學、術語翻譯。通信方式:21120226@stu.njau.edu.cn。
王麗(2001—),女,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為術語學、術語翻譯。通信方式:21120203@stu.njau.edu.cn。
徐雨濛(2002—),女,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為術語學、術語翻譯。通信方式:21120222@stu.nj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