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士冬


親愛的小朋友,如果你看到一位仙風道骨的老人家,他正手捧著一本《易經》,一會兒看看《易經》,一會兒抬頭看看天,那他呀,可能是在觀測天象喲!
《易經》是闡述天地萬物萬象變化的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哲學書籍。原本有《易經》《連山》《歸藏》,后來只有《易經》留存于世。
《易經》常被用來卜卦,對未來的事態發展進行預測,但《易經》可不是簡簡單單只能用來卜卦。《易經》蘊藏著非常深邃的自然法則以及樸素的辯證法,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的結晶。
《易經》更是被譽為著經之首,被認為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易經》包羅萬象,涉及面非常廣,包含哲學、政治、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
據考證,在遠古時期,《易經》就已經問世了,它是遠古文明的產物。如果你看過《易經》,那你肯定對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八卦等這些名詞較為熟悉,因為這些名詞便是從《易經》中衍生而來。
相傳,《易經》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姬昌是周朝的奠基人,是周武王的父親,又名姬伯、西伯。姬昌勤于政事,愛惜人才,并以善德治理天下。姬昌在生活中極為儉樸,雖然是帝王,卻穿普通人的衣物,還會到田間勞動。
姬昌推演出八卦為六十四卦,從而寫成《易經》。《易經》分為兩部分,即《經》和《傳》。《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
關于《易經》,在唐朝有這樣一個故事。
袁天罡、李淳風是當時著名的易經大師,二人是師兄弟,都是唐太宗的國師。一天,二人跟隨唐太宗出游,在河邊看見一紅一黑兩匹馬下水。唐太宗就問:“你們說說看,應該是哪匹馬先從水中起來?”袁天罡起了一卦,是離卦,離為火,火是紅色,所以他斷定紅馬先起來。李淳風卻說:“不對,應該是黑馬先起來。”結果是黑馬先起來。唐太宗很疑惑,李淳風解釋說:“火未起,煙先發,起火之前要先冒煙,煙是黑色的,所以是黑馬先起來。”
其實,易經的道理就是自然事物的道理,一點兒不神秘,所謂的“易經大師”,無非就是通達了人情,熟悉了物理。
小朋友,我們也可以買來一本《易經》,送給自己的長輩讀一讀,看看他們是不是能根據《易經》預測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