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字語言是人類從蒙昧進入文明的主要階梯和驅動力,文字的力量就是通過一系列“術語”既可表征外部事物,也可以表征人內在的主觀意向,還可以表達事物之間以及人與事物之間的關系。術語可以表達事物,可以讓人通過運思反映事物的規律,表達人的意向性,讓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梢哉f,語言邏輯構建的術語,反映的是客觀世界以及人類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另外,文字書寫讓人獲得了一種超越時空的中介力量,使人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獲得了繼承的歷史性和不斷豐富發展的創造性。術語內涵的變遷和創制就是人類文明變化的反映,我們傳承發展思想文化術語的過程也是人類文明傳承發展的過程。
關鍵詞:文字;思想文化術語;語言;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H083;G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3.02.001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ey Terms in Thought and Culture//HAN Zhen
Abstract: Written language is the main carrier and driving force for human beings to progress from ignorance to enlightenment. Its power lies in representing both external things and internal subjective intentions, as well a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ings and between people and things, through a series of “key terms” or concepts. Such terms can express things, allow people to reflect the law of things through thinking, express their intentions and so they ca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Written language has enabled people to acquire an intermediary capability beyond time and space, resulting in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ir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transition and creation of the connotations of key terms reflect the changes in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our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key terms in thought and culture is also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human civilization.
Keywords: written language;key terms in thought and culture;language;inheritance;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22-11-04? 修回日期:2022-12-0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專項“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18VXK001)階段性成果
1 文字語言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基礎
在漫長的進化史中,是什么讓人類逐漸遠離了一般動物的層次,實現了作為人之為人意義上的超越?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基于人類運用符號語言的緣故,這就是文字語言的力量。文字形態的語言比聲音形態的語言更加具有屬人的力量。正是文字語言,讓人大大地超越了一般動物的生存狀態。是文字語言構建了一個完全屬人的世界。
正因如此,人們才認為,有了文字,人類就逐漸擺脫了蒙昧狀態,進入了文明史。當然,在文字出現之前,人類就在漫長的歷史探索中,朝著文字的方向不斷努力,譬如,結繩記事,世界各地出現的巖畫,陶器上刻畫的符號,都是人類文明史之前的“類文字”符號,它們都以某種方式為文字的出現做了預演。
人類的語言能力讓人的意識可以借助符號——即由詞語構成的術語——作為中介來運思,人的意識逐步變成某種符號化操作的過程,從而使人的欲望、情感、沖動、想象都在意識中獲得了符號化的標識。正如《周易》所說的,“辭也者,各指其所之。”“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保?]312,354這就是說,有了文字表達之后,各種術語就成為人與客觀世界之間的中介。如果動物是直面自然物,如具體的花花草草,各種飛禽走獸,那么人往往在意識中先用語言對這些事物進行了分類,甚至進一步抽象出“植物”“動物”這樣的“辭”或術語。德國歷史學家德羅伊森指出,“人類的文字是一個強有力的杠桿,它能處理極其廣泛的事,它能將無以量計的個別事物結合為不同的概念”[2]105,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術語”。實際上,正是作為概念的術語,才能讓人“把紛雜的世界簡化、分類、結合、組織,使它變成一個觀念系統;也正如此,人的精神才借語言、思考從他自己所屬的一切變化紛雜的萬物中脫穎而出,成為萬物的主宰”[2]121-122。由此,人的實踐活動越來越不同于一般動物的本能反應,人類借助文字的力量而運思,成就了“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1]318?!稗o”或術語能夠指稱某種存在或存在的狀態,這是其第一個功能。
“辭”或術語還能夠表達事物的秩序或變化規律,這是其第二個功能??陀^世界紛紜復雜,但是經過人們按照文字整理,就必定有一個秩序的構建。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1]308-309,文字的排列,就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各種現象的理解,這種理解來自對客觀存在的認識并形成某種主觀的邏輯結構,反過來人們又將這種結構賦予客觀世界。
“辭”或術語的第三個功能是表達人們的意愿或意向。自然世界是按照客觀規律運行的,沒有主觀的目的,一般生物是按照本能生存的,不分善惡、無論好壞。但是,在人們的文字語言中,就自然而然地區分了善惡、美丑、高下、正邪,在古代尤其區分安全與危險。如《周易》所言,“辭有險易”,“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經過人們的文字敘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1]308,312,311。可見,有了文字,人們就越來越有了明確的是非判斷或道德意識,就有了好惡的情感和立場,就有了價值觀。
“辭”或術語的第四個功能是讓人們能夠傳遞知識、思想或情感,進行人際溝通交往?!熬泳悠涫?,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這就是說,話說得對,文字表達的觀點正確,遠近的人都能夠理解擁護;而話說的不對,文字表達的觀點不正確,遠近的人都可能反對。由此,言語不是個人的私事,而是人們交往的事情?!把猿龊跎恚雍趺瘛?;“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1]319如果像馬克思所說的,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的社會關系往往是靠語言構建起來的。譬如,“在美國和英國,基于性別和種族的不平等是通過表達方式實施的。”[3]實際上,其他國家和社會體中,也存在如此這般大量的語言現象??梢?,言語是公眾的事情,一個人的言行會影響公眾的生活,而文字更是如此,因為文字讓人的言語行為獲得了超越時空的力量。通過文字閱讀,你不僅可以有機會理解萬里之外人們提供的訊息、知識、理論和觀點,而且可以嘗試理解幾千年之前許多前賢——老子、孔子、韓非子和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想法和情感。
顯然,有了文字語言之后,人類不僅可以通過公約化的術語形成共享各種觀念的社會共同體,而且還使這種共同體具有了文化傳統的歷史傳遞性。在時空的延續中,人們傳承著術語構成的語言體系,也通過這種傳承而傳承著文化傳統;人們創制著新的術語從而豐富語言,也通過這種創新而創新著文化。
2 文字的超越性力量與內在矛盾性
在語言中,作為表達具備指稱性的術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這些術語作為特定事物、屬性、思想、情感甚至價值觀的標識,人們的運思和認識都會大大提高效率。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把術語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加以梳理,以對應自身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把零碎的、分散的意識形成某種系統的、連貫的思想;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有了書寫的文字,人們獲得的知識才不隨著其自然生命體的死亡而消失,而是把獲得的有效知識通過文字記錄下來并且傳遞給后代,后代人就可以在前人認識的終點開啟新探索的起點,而不必每一代都從頭開始。正因為如此,有了文字之后,人類文明開始呈現加速度發展的態勢。人類歷史已經有了幾百萬年,但是令人目眩的發展變化卻是在有了文字之后出現的。實際上,哲學以及近代以來的科學,如果沒有文字作為中介工具,是不可能產生的。
正如德國歷史學家德羅伊森指出的,“所有思考行為都是語言行為,思想借著固有的語言展開(雖然思想也不斷地推動語言的變化)”[2]66。不過語言同任何事物一樣,都存在內在的矛盾。語言或術語對事物的記識應該是一致的,但現實語言運用中往往發生轉義,如“北京”是城市名,但因為它是中國的首都,而往往又標識為中國。當人們說“北京的觀點”時,就是說“中國的觀點”。語言或術語的內涵應該是具有連續性的,因為這種延續的一致性,才能保證理解的一致性,但是在實際運用中,術語的內涵則往往發生變化。這是因為語言本身和生活世界的互動都內在地存在著這樣的矛盾,在一定意義上說也需要這種矛盾性。
實際上,如果詞語機械性一致,那與人的詩意生存不符,也無法反映生活世界的豐富多彩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更不能反映變化多端的可變性、發展性。在客觀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矛盾恰恰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語言同其他現象一樣,也是在矛盾運動中豐富、發展的。語言的這種矛盾發展,不是反映在術語的內涵變化上,就是體現在新術語的產生中。
3 在傳承創新中推動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建設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由中華民族作為語言主體所創制或構建,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凝聚、濃縮了中華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詞或短語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詞。在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形成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術語,對于理解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知識體系和社會現實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從歷史與現實通過思想文化術語而貫通這個觀點看,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繼承發展呢?
首先,思想文化術語建設要堅持自主與開放的統一。一方面要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因為這是中華思想文化的基因,這個基因變了,中華思想文化也就失去了根基。另一方面我們的思想文化術語也應該在與域外文化或世界各文明之間的互動中不斷豐富發展。譬如,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許多詞語,包括“哲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系統”“傳播”等,都是在與西方或日本文化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另外,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大潮,在日常生活中,各國相互借鑒的詞語越來越多。譬如,“酷”就是英語“cool”的音譯,而“血拼”也與英語“shopping”的發音有關聯,有翻譯家認為,“這個創造性的譯文非常形象”[4]。不過,作為一個學者,我總覺得這種詞有些不倫不類,缺乏必要的典雅與莊重。當然,語言在實踐中是非?;钴S的,難免魚龍混雜。但是,我們必須謹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優長,善于汲取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民族才是有活力、有創造力的民族。
其次,思想文化術語建設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一方面要繼承,繼承才有經歷時間的歷史連續性;另一方面也必須在時代發展中不斷創新,創新才能適應社會的新發展。譬如,“網絡”一詞就是原有概念在萬維網時代的新運用,而“電腦”“自媒體”“融媒體”“元宇宙”“人工智能”等詞,都是在繼承基礎上的新發展。思想文化是不斷豐富發展的,表達思想文化的術語也必須不斷豐富發展。實際上,術語的創新反映著如下內容:(1)新事物的發現,如在雨林中發現某種新物種;(2)認識空間范圍的擴大,如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類的深空視野不斷擴展;(3)人類創造的某些新技術革命,如人工智能;(4)對已知事物認識的深化,如唯物史觀對人類歷史本質的把握。恩格斯1886年在《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評價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革命性意義時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5]如果按照維特根斯坦的說法,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那么,認識發展到什么程度,就應該有什么形態的術語。認識的邊界和語言文字的邊界是協調拓展的關系。
再次,思想文化術語建設要堅持規范性和靈活性的統一。一方面要強調規范性,另一方面也應該給自由使用留有一定空間。很多詞,即使原來的詞語能夠表達,但是新術語可能更加傳神。譬如,“認同”一詞的使用就是證明。“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價值認同”等術語要比“保持一致”“共同性”等更加傳神。另外,“治理”一詞的出現,就明顯地以網絡化互動式共治的內涵超越了原來“統治”或“管理”的界定,一個多元主體的秩序代替了單一主體主導的秩序。最近一個時期,不斷有新詞涌現,這是社會精神自由創造的語言征兆。
最后,思想文化術語建設要堅持準確性和簡潔性的統一。一方面要含義明確、準確,另一方面也要遵循“語言經濟”即簡潔的原則。思維是高度耗費能量的過程,大腦耗氧量占人體耗氧量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證明。而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暢通的思維需要好的思維工具。正如人們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梢哉f,語言經濟原則就是思維經濟原則的體現。簡潔準確的語言,有利于快捷正確地思維。在這個意義上,數學中的二進位和數字技術中的“0”與“1”符號,就符合思維便利的語言經濟原則;而科學中的公式,實際上也是思維經濟原則在科學語言中的體現。語言經濟原則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這尤其反映在術語的簡潔性上。譬如,在反腐敗的過程中,一段時間內“裸官”一詞成為流行詞,用來指配偶子女都已經移居國外甚至成為外國公民的官員。這個詞既簡潔,也非常生動地反映了這類官員的狀態,因而就能夠流行開來。與之相反,“國內生產總值”這個術語在使用中就不是太成功,而大家仍然更愿意說“GDP”,原因在于作為術語的“國內生產總值”不符合語言經濟原則。可見,語言簡潔明快,就容易傳播開,以濃縮的知識表達符合進行集約式語言話語的架構。
語言的變化首先體現在術語的變化上,不僅是術語內涵的嬗變,而且是新術語的不斷產生。術語變化所體現的語言變化就是人類文明變化的反映,我們傳承發展思想文化術語的過程也是人類文明傳承發展的過程。在語言的變化過程中,術語的變化發揮著重要作用。之所以要重視思想文化術語,是因為術語作為意識和思維活動的產物,不可能不帶有民族性和特殊的思維方式。如果語言帶有民族性,那么肯定也有歷史性,反映使用者那個時代的特征?,F在,英語是世界的通用語言,這是由英美兩國連續的霸權所塑造而成的。如果18世紀以來西方靠殖民掠奪構建了西方的支配地位,那么西方中心主義的思想已經在西方語言中變得根深蒂固;如果英語作為“語言帝國主義”的現實在國際交往中占主導地位,那么這種互動中必定反映盎格魯-撒克遜人許多褊狹的執念。語言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譬如,胡珀(Keith Hooper)和普拉特(Michael Pratt)通過分析發現,“會計學中的用語并不是中性語言,又或是沒有立場的”。而“假如會計學是一種可以被某些團體任意控制的工具,那么它就有能力使收入、財富和權力得以重新分配”[6]126。例如,在新西蘭“那普遍性的殖民主義論述,化身在各類文本、言辭和踐行之內,創造、生產和合理化特定的‘真理。不斷提到‘文明和‘土著,而不提及毛利族,是19世紀后期各類殖民主義文本和言辭的一種特色。這些術語為不同意識形態的殖民者隨意地使用”[6]88。他們還發現,在殖民者那里,“語言為各種政治利益服務”。利用不同的術語,本身往往就是一種立場的表達?!罢撌霾粌H是詮釋各類斗爭或統治制度,論述就是斗爭的目的,也是斗爭的工具……不同的個體挑戰和重寫在論述中的某些位置,就是扮演了斗爭過程中的一個角色?!薄罢撌霾⒉皇牵ê唵蔚兀⒃字品g為語言,論述本身便是一種被攫取的權力?!保?]83,85,87在有些學者如比歷克(Michael Billig)看來,別說是人文學科,即使自然科學也不能完全免除特定的文化印記?!翱茖W本身也被視為是一種內在地(具有)措辭性格和以說服人(為目的)的活動。”[6]38
4 結語
今天,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們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我們也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新形態的文明,不能跟著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體系言說,而只能創造這種文明的新的話語體系。如果說“以言者尚其辭”[1]327,那么講好中國新形態文明的故事,就需要不斷傳承創新中國的語言體系,而帶有中國特色的術語是構建這個體系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參考文獻
[1] 周易[M].楊天才,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2] 德羅伊森.歷史知識理論[M].胡昌智,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 麥金農.言詞而已[M].王笑紅,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
[4] 陳德彰.熱詞新語翻譯譚(三)[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4:ii.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6] 麥克洛斯基,等.社會科學的措辭[M].許寶強,等編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
作者簡介:韓震(1958—),男,哲學博士,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哲學思維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兼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整理與傳播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主要研究歷史哲學、價值哲學等問題。主持國家、教育部、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攻關項目和特別委托項目10余項,發表論文、譯文700余篇,出版著作《西方歷史哲學導論》《生成的存在》《重建理性主義信念》《全球化時代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論》《大國話語》《大國博弈與未來世界》等10余部。通信方式:hanzhen@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