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康



踢毽子是學校體育的常見運動項目,其不受場地限制,便于學生課余練習。盤踢毽子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柔韌性和靈敏性以及學生的專注力有著較高的要求。筆者多年來負責學校的“繩毽社團”訓練工作,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將其總結為盤踢毽子訓練“四步曲”,包含運動員選材、入門練習、易錯動作糾正、進階訓練。
一、組隊選材,基于項目特點,兼顧學生興趣
盤踢又稱腳內側踢法,以左腳支撐右腳踢毽為例,其準備姿勢是雙腳自然站立,近似肩寬,然后雙膝微屈穩站,右手屈臂手掌托毽于腹前約一腳距離。動作要領為右前臂帶動手腕瞬間抖動向上拋毽,當毽子下落至腰時,左腳支撐、右腿屈膝抬起,大小腿自然彎曲,大腿外擺使膝關節向外頂出,同時小腿順勢抬起,踝關節發力帶動腳內側迎踢毽子底座,即完成1次踢毽動作(比賽時左右腳各完成1次計為1個,毽子飛行高度不做要求)。
基于以上技術動作,在運動員選材時從項目比賽特點出發,在考查學生的協調性、靈敏性的基礎上,主要考查學生抬腿起腳的動作速度,毽子起落的反應速度。在同等條件下,腳掌大的學生相對占優。
由于踢毽運動是一項個人運動項目,因此學生訓練的自覺性尤為重要。選材時盡量選擇對踢毽子有興趣的學生,這樣才會在日后訓練中積極自愿地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大量練習,快速提高成績。同時,家長的態度對學生的訓練效果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得到家長的鼓勵與支持,有利于學生運動成績的持續提高。
二、入門訓練,打好身體基礎,突破技術難點
(一)基礎訓練
1.身體素質練習
體育項目技術動作的學習都要建立在良好的身體基礎之上。從盤踢毽子的技術動作分析,需要有良好的關節柔韌性和控制身體平衡的能力。因此,在前期訓練階段,可以先進行身體柔韌性練習,如腳掌心相對盤坐,雙手握腳尖向內收,同時肘關節下壓大腿,以增加髖關節、踝關節柔韌性。針對身體的平衡性及下肢力量,可采用單雙腳跳、“金雞獨立”“斗雞”等游戲進行訓練(圖1)。
2.對墻練習
在訓練初期先進行徒手練習,有利于增強運動員對技術動作的肌肉記憶。可以在墻壁上貼一條標志線,標志線距離地面約50cm,學生離墻約兩腳距離進行練習徒手練習,要求運動員在標志線的高度限制下,連續抬腿起腳,不斷加深肌肉記憶,固定技術動作(圖2)。
3.踢輕物練習
毽子的飛行速度較快,訓練初期可以用廢棄的塑料袋滿空氣扎緊,代替毽子踐行踢輕物練習,以減緩上升和下落的速度,更易讓運動員體驗盤踢動作。練習中需強調抬腳踢的方法,動作不能變形(圖3)。
4.單腳踢練習
為培養學生的動作熟練度和平衡感,可嘗試1踢1接、2踢1接,逐漸減少接毽的次數。在訓練過程中,也可將毽子底部系上繩子進行練習,強調目視毽子及抬腿時機把握,直上直落力度均勻。這樣可以在訓練初期減少運動員撿毽的次數,保證訓練的連貫性(圖4)。
(二)難點突破
1.起拋方法
在準備時,手拋毽子的高度和方向是影響運動員快速進入狀態的關鍵。因此,在訓練時可進行有針對性的趣味性游戲,如,在毽子上拋后,雙手交叉圍成小圈,讓毽子落于圈中。隨著運動員能力的提升,可以逐步縮小圈的直徑,直至毽子拋出后可以落于掌心。
2.抬腿時機
運動員在連續盤踢毽子的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問題是抬腿起腳過慢。這種情況往往是運動員完成一次踢毽后,踢毽腳沒有積極落地造成的。因此,在訓練過程中要通過針對性訓練促使學生注重動作的連續性,完成一次踢毽后踢毽腳迅速落地,調整重心,留充分時間為下一次踢毽做準備。可以先進行無毽訓練,熟練后再進行有毽訓練。
3.踢毽力度
小學生在訓練時,往往會踢得毽子滿天飛,這是由踢毽的力度、方向、腳部落毽位置不佳造成的。可以將毽子放置在足部踢毽子的位置上,踝關節內屈端平狀態下抬腳進行原地不掉毽練習,一般10次/組,每次練習2~3組。
(三)進階提升
決定盤踢速度的關鍵是抬腿起腳的速度和動作的熟練度,因此,在進階訓練時應從兩個角度出發。
1.單腳踢
單腳踢練習可提高運動員的踢毽熟練度,運動員開始接受盤踢訓練后,往往在3min盤踢達到140~150次時會遇到一個瓶頸期。這往往是因為運動員弱勢腳踢毽不熟練造成的。因此,可采用左右腳單腳踢練習,一般每只腳進行1~2min單腳踢,優勢腳1組、弱勢腳2組,間隔進行3~4組。一般訓練2~3周,運動員的成績就會有明顯提高。
2.無毽空踢
在運動員3min踢毽成績達到180~190次之后,會再次進入瓶頸期。學生3min盤踢成績突破190次的關鍵在于身體素質提升,因此,可以采用30s計時速度訓練和 4min無毽空踢耐力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練習。無毽空踢可以要求學生采用跳踢的形式完成,更利于下肢力量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