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 謝曉琳 黃喆
[摘 要]平臺課程“建筑設計1”主要是為建筑學專業、城鄉規劃專業和風景園林專業開設的課程,是教學初期學習專業知識過程中的主干課程。合理進行課程體系的建設,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認知,還能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建設的邏輯和意義,研究目前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旨在為增強整體課程建設的效果提供助力。
[關鍵詞]“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建設;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建設受到廣泛關注,傳統的課程機制和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對高素質和專業型人才的培養需求,不能確保人才培養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難以滿足當前的人才隊伍建設發展需求,因此建議教師根據“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的初衷和特點,合理進行平臺課程的建設和打造,有效解決目前平臺課程建設中的問題和不足,進一步提升課程建設的水平。
1 “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建設的意義和邏輯
1.1 意義分析
“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主要就是為建筑學、城鄉規劃及風景園林專業學生開設的設計類課程,該課程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平臺課程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在學習相關課程的過程中,能夠從對專業從一無所知過渡到基本掌握相關建筑設計的技能和專業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設計能力和職業素養;另一方面,平臺課程的建設有助于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使其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
1.2 邏輯分析
之所以在建筑設計中涉及建筑學專業、城市規劃專業和風景園林專業,是因為設計自身就有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從宏觀層面來說,建筑設計涉及城市設計、城鄉規劃和區域規劃;從中觀層面來說,主要是不同地段的規劃、建筑設計和景觀規劃設計;從微觀層面來說,涉及園藝、室內和家具方面的設計。由此可見,建筑設計是中觀層面的設計,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設計屬于宏觀、微觀層面的設計,其中城鄉規劃專業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掌控的要素較多,學生很難形成直觀的理解和體驗,需要利用其他層次的設計形成設計的思維概念和尺度感,通過將建筑設計作為先導的中觀設計學習,為宏觀設計能力的發展夯實基礎。
在中觀層次的設計方面,“建筑設計1”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縱向掌控力和交通流線組織力,培養其建筑設計思維。“建筑設計1”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建造,包括材料、結構、制圖——應用型大學必備技能;二是空間,涉及使用和感受——建筑學本質,三是場所、環境,包括基地、地域以及和城市或村鎮的關系。將這三個方面作為宏觀層面與中觀層面設計的切入點,將“建筑設計1”作為設計類平臺課程的基礎,綜合分析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專業能力提高需求,構建能夠拓寬學生設計視野的課程體系,打造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建筑學觀念、建筑圖紙分析和表達能力的課程,同時設置能夠引導學生掌握和解析建筑設計案例的課程。學生進入二年級的階段,可以從之前的單一空間設計訓練進入小型建筑設計訓練活動,整體的學習體系從基礎到綜合、從簡單到復雜,能夠為高年級學生提供多類型的設計指導方向,為增強學生的設計能力夯實基礎。
2 “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建設問題
雖然學校已經開始重視“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建設,但是課程中依然存在問題,導致二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個設計過程中手足無措,前期的設計無從下手,略顯松散,后期的設計十分緊張,而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師生缺乏良好交流
在低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良好有效的交流互動是確保教育質量的關鍵,但目前在教學期間,師生交流存在障礙。一方面,低年級學生沒有經過系統化的專業知識教育,無法準確將自身的建筑理念或者觀點表達出來,缺乏專業性的語言,不能很好地理解某些專業術語;另一方面,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主觀能動性較差,不能積極自主思考問題或提出疑問,導致教師無法深入了解學生的課堂知識理解和領悟度,只能重復性地強調關鍵問題,對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專業能力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1]。
2.2 學生之間缺乏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不能進行思維的碰撞,也無法通過良好的交流設計出新穎的建筑作品。與此同時,學生缺少對于建筑設計方面的正確領悟,沒有掌握對建筑設計作品全面分析的技巧和技能,不懂得如何發表自身的觀點,導致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出現“閉門造車”的問題。此外,部分學生雖然對建筑設計專業的領悟性很高,但是害怕被其他學生模仿,不能積極和其他同學相互溝通,缺少分享學習心得和感悟的觀念[2]。
2.3 學生查閱、運用資料能力低
學生在學習建筑學專業知識的過程中,無論是建筑學的社會性還是技術性,都要求其積極廣泛地閱讀相關的書籍,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近年來,我國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途徑有所增加,不僅可以在圖書館閱讀紙質書籍,還能在網絡平臺收集電子書籍或是建筑設計資料圖片等。同時,高校圖書館能為學生提供資料庫,但由于某些共享的電子數據庫的內容不是很全面,學生在閱覽和觀看的過程中,較難產生學習興趣。而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紙質圖片書籍或是印刷非常精美的書籍,針對性強、時代感強的案例數量較少,難以進行共享,所以很多學生會在網絡中收集相關的圖片資料,但由于網絡資料和圖片的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缺少判斷能力,不能收集更多優秀的建筑設計作品資料和圖片,因而很容易對建筑設計作品的設計理念及想法等各個方面理解不透徹,最終導致學生專業能力和素質的發展受到不利影響[3]。
3 “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建設的措施
3.1 在講授中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上述內容中各類問題的出現都和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存在密切聯系,如果教師不能科學進行引導,就會導致學生在進入高年級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更多困難,在未來階段無法適應設計院工作的職業標準規范。所以,教師需要予以重視,不能只為學生解決設計方案的問題,還需利用自身的智慧和創意,合理進行課堂教學的安排和統籌規劃,有效引導學生制訂課后學習的計劃。與此同時,教師還需引導學生之間進行溝通交流,養成相互幫助和相互促進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建筑設計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另外,還需考慮線上教學的因素,分析學生之間缺乏溝通交流的原因,科學合理引導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培養學生調查和應用文獻資料的能力,以此解決目前課程教學中的問題[4]。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教師可通過“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的建設,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建筑所在的地域、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對區域和城市產生的影響,使學生懂得按照各類影響因素的特點明確建筑設計的方向和切入點,合理進行建筑設計,營造良好的環境和建筑空間。同時,教師還需進行專業知識的統籌規劃,在其中融入不同專業的理論內容,構建完善的平臺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例如,在平臺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設置與建筑設計相關的材料、結構和制圖等課程內容,使學生全面掌握建筑構件的設置邏輯或是空間組合的方法,掌握建筑設計的原理,明確建筑不同構件和空間的關系,將其轉變成建筑設計的語匯,形成抽象性的思維和建筑設計思維。另外,教師需要注意,不能過于重視教學的理論內容,也不能將建筑設計當作藝術美術,不能局限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或是建筑造型設計能力,而是要將二者全面融合,促進學生建筑造型設計能力和審美能力的綜合發展[5]。
3.2 在討論中互相學習借鑒——頭腦風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同學共同進行建筑方案設計,制作建筑模型,要求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進行分析和探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求學生進行案例解析,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討論,通過組內討論和集體討論,進行學生自我評價、相互之間進行評價、教師進行指導點評,引導學生主動了解自身建筑方案設計的問題和不足,拓展思路,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基礎上,使其形成良好的合作觀念。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探討活動,營造較為良好的環境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生作業方面、建筑原理講授課方面和設計課方面采用小組探討的方式,使學生相互學習并進行對比分析,代替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對所學知識形成正確理解。
3.3 Live Project實際項目教學法
此類教學方式在應用期間能夠引導學生對真實性和復雜性問題進行研究,從而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與此同時,LP課程具有互動性和開放性特點,除了能夠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社會責任感,還能增強其崗位工作的適應能力,為課程教學改革帶來更多機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科學合理地構建LP課程模式,引導學生參與實際項目的實踐操作,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技能水平。例如,在采用LP課程模式的過程中,為學生設置實際的建筑設計項目,要求學生在項目初期階段做好調查研究和分析,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和交流,按照調查研究的結果和結論進行初期的建筑設計,完成設計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和學生互相評價,不斷進行實際建筑設計項目內容的優化和完善,以此增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4 “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建設的重點
空間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是建筑設計的精髓所在,需要學生全面掌握空間與造型的關系、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在建筑學專業中,空間屬于主體的設計部分,因此在平臺課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明確建筑空間的在設計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塑造建筑空間的意識和素養。目前,在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多數學生缺乏良好的空間感,主要原因是城市規劃設計專業的學生,多數都是在平面圖紙上進行規劃,傳統的規劃設計多側重于開發強度的把控、圖底關系的平面組合等,很難培養學生的空間感,因此在“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建設中,需要重點增強學生的空間感,指導學生用建筑設計的方法來掌握不同的空間關系,體驗建筑設計的空間形式,在腦海中形成建筑空間的架構。在景觀專業中,空間亦是設計的主體部分,有些學生可能會認為景觀即是植物,誤將植物當作主體部分,導致學習方向錯誤。而從本質層面來講,景觀屬于室外空間的組織,植物則是對空間進行塑造的部分,并非主體,因此在平臺課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明確景觀空間的主次關系,培養學生塑造景觀空間的素養。
由于“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全面學習小型民用建筑設計的技能和技巧,需要學生全面了解建筑設計期間空間與造型問題、建筑與環境問題、布局與人居活動問題的解決方式,因此在平臺課建設期間需要重點設置能夠使學生掌握小型民用建筑設計方法和原則的課程知識,同時設置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資料調查研究的課程,使學生能夠進行小型民用建筑設計方式和原理的思考分析。
5 結語
“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但是目前相關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不能確保學生學習的效果。因此,在“建筑設計1”平臺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根據課程中存在的問題,科學合理地進行應對和解決,制訂完善的教學方案和平臺課程建設方案,提升整體的教育工作效果和水平,培養優秀的建筑設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牛婷婷,陳宜瑜. 建筑設計類課程線上教學的幾點探索——以《建筑設計初步》課程為例[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21(10):29-30.
[2]陸佩華. 網絡環境下“建筑設計初步”課程教學思考[J]. 新課程研究,2020(33):20-21.
[3]鄭睿穎,陳俊華,盧財勇,等. SPOC視角下結合數字化平臺的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翻轉課堂建設探討[J]. 教師,2021,24(10):123-124.
[4]張啟菊,王海英,劉志峰,等.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立體化教學資源庫建設——以《建筑設計Ⅳ》課程資源庫建設為例[J]. 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9,11(2):55-58.
[5]黃曦. 《建筑初步》課程在共享資源平臺上的建設研究[J]. 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8,22(4):1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