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予
摘 要:音樂領域涉及了很多內容,并非單單體現在樂理上,培養人們的音樂鑒賞力是最為關鍵的內容,但這需從欣賞鋼琴作品出發,使人們通過聆聽和感受各種風格的鋼琴音樂來逐步提高自身的音樂感悟力,把握鋼琴作品中的節奏、韻律,提高音樂素養。當前的音樂發展中,很多人并未意識到培養音樂鑒賞力的重要性,只是簡單地欣賞了各種類型的鋼琴作品,掌握了其中的樂理知識,但并未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價值。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欣賞鋼琴作品時培養音樂鑒賞力的策略,對音樂創作等具有指導與借鑒價值。
關鍵詞:鋼琴作品;音樂鑒賞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3-00-03
在音樂方面音樂鑒賞是一項基本的能力,指的就是感知、理解和體驗音樂作品的能力,現階段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相關行業對音樂鑒賞、鋼琴作品欣賞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個體重視培養自身的音樂鑒賞力。當前在培養個人音樂鑒賞力方面陸續出現了很多新理論與新方法,欣賞音樂作品為其中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就是要讓人們更多地欣賞各種風格的鋼琴作品,感受其中的力度、速度、情感。未來的音樂發展中應大力推行新理論、新方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個人的音樂能力,使每個人具備更強的音樂鑒賞能力。
一、培養音樂鑒賞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人們的思維水平
音樂與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在音樂方面所接觸到的內容能啟發人們的智慧,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音樂的熏陶和洗禮,用音樂陶冶個人情操。鋼琴作品為一種較為典型的音樂,個人欣賞各種鋼琴作品時能逐步鍛煉自身的音樂能力,提高個人的音樂核心素養,用音樂助力自我的思維發展。實際上,人們在欣賞鋼琴作品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其中的音階、和弦等基本音樂知識,也需要深挖作品中的情感內涵,使個人在后期演奏或者欣賞時能融入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1]。如個人在欣賞鋼琴作品時能深入理解、挖掘作品中的音樂知識、價值導向、情感方向等,就能使個人聆聽、演奏鋼琴作品時不再單純局限于音樂要素方面,而能拓展和延伸其他方面的內容,逐步鍛煉個人的思維,讓個人有更強的音樂鑒賞能力。
(二)有利于強化個體的審美意識
人們通過欣賞各種鋼琴作品能提升自我的音樂鑒賞能力、審美能力,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發展。現階段音樂發展的過程中,衡量音樂素養的一大指標就是音樂鑒賞能力,為此,人們在欣賞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時都需要注重培養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逐步強化個人的審美意識,讓個體有良好的音樂理解與感知力,使他們不論接觸到任何類型的鋼琴作品,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作品中的情感,在演奏時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增強表現力[2]。如以《The Truth That You Leave》為例,這首鋼琴曲營造了一種憂傷的氛圍,人們在欣賞這一作品時,應該感受到這一氛圍,讓自我有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
二、欣賞鋼琴作品時培養音樂鑒賞力的策略
(一)用心傾聽,培養音樂感受力
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其構成要素相對較多,有旋律、節奏、和聲、音色、音調等,各種要素的不同組合和同種要素的不同形態使音樂作品的曲調、風格等各有差異[3]。繪畫與書法分別屬于視覺和文字藝術,但音樂則屬于聽覺藝術,不論對觀眾還是演奏者本身而言,一般都依賴聽覺器官來理解和感受音樂,以通過聆聽來上升到精神境界,體會鋼琴作品作者的感受。鋼琴是一種非常專業的樂器,其音域非常廣,聲音變化多樣,對演奏者、觀眾都有非常高的聽覺要求。為此,個人在學習鋼琴時要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并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必須學會聆聽,在聽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感受。
因此,個人在欣賞鋼琴作品時必須積極參與到聽力練習中,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個人在接觸任何一個鋼琴作品時都能用心感受,用耳朵聽,掌握其中的樂理知識并進行情感升華,精準識別音質、情緒。音樂領域誕生了很多的鋼琴作品,人們要從根本上提高自我的音樂能力,不能僅僅聽某一類型或者某幾種類型的鋼琴作品,而應該選擇更多類型的鋼琴音樂來聽,如古典主義、現實主義的音樂,都需要聽,通過多聽、多感受來提高音樂感知力,使個體對每一個鋼琴作品都形成獨特的感受,在后續演奏鋼琴作品時,既要巧用演奏技巧,也需融入自身的情感與理解,從而更好地呈現作品[4]。當然,個人在聆聽和欣賞鋼琴作品時,都應該選出其中的典型作品,并將鋼琴作品與其他樂器作品相聯系,如在聽鋼琴作品時也可以聽一些二胡、古箏等作品,自主對比鋼琴與其他樂器的區別,進而加深個人對鋼琴作品的認知與理解。聆聽別人的音樂作品實際上是一個輸入能量的過程,個人在學音樂時要提高自我的鑒賞與演奏能力,需充分意識到自身與優秀音樂家的差距,學會聆聽并認真學習他們的音樂思想與態度。
(二)認真研讀樂譜,提升音樂鑒賞力
欣賞與演奏音樂作品的過程與閱讀文章相類似,只有先識字、辨意、讀懂句子,才能保障閱讀效果,在音樂作品中,樂譜相當于書面性的語言,如人們想要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了解在其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等,就需要個人在之前全面、詳細地研究樂譜。通過研究樂譜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力,需注意以下方面:第一,熟悉鋼琴樂譜中的標記符號,這是感受、鑒賞音樂的前提條件。許多人在接觸新的鋼琴作品時,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樂譜,忽略了學習標記符號,混淆了休止符和音符,在彈奏時可能會將跳音彈成連音,力度過大或者過小,樂理基礎水平薄弱。每一位作曲家在創作時,往往都會利用標記符號來反復修改樂曲,這些標記符號既體現了作曲家創造的思路,也蘊含著他們的思想,通過學習這些標記符號有助于個人理解作品,為此,人們欣賞鋼琴作品時需意識到標記符號的重要性,使每個個體都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來學習標記符號,深入研究樂譜。第二,樂譜中蘊含了創作者的心血,如創作歷程、背景、情感寄托等,人們在研讀樂譜時也需意識到研讀樂譜的過程就是與創作者對話的過程,可以與其他人合作,以小組討論與分享的方式產生思想碰撞,使人們感受作者在創作時的心境,尊重作者,提高個人的音樂欣賞與鑒賞能力。
(三)深化理解,提升音樂感悟力
每一個音樂作品中都蘊含著作者深層次的思考,人們欣賞鋼琴作品時不僅要仔細研讀樂譜,也需要掌握其作品的創作背景。在參與各種鋼琴作品欣賞活動時,需要借助多媒體等工具收集創作者的人生經歷等相關背景,讓個人知道創作者在創作這一鋼琴作品時處于什么時代、自身當時的人生際遇、經歷了什么、創作靈感等,當了解了創作者的有關背景后,可鼓勵人們自主想象,通過這一方式來啟發個人的音樂思維。在欣賞鋼琴作品時,當人們掌握了作品樂譜、創作背景后,才能根據自身的感悟來全方位了解這一作品,從而在演繹時融入自身的情感,使作品呈現更富感染力。為此,鋼琴作品欣賞中也鼓勵人們多閱讀音樂史、作曲家的人物傳記,或者讓人們利用網絡來收集相關的資料,如關注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整體風格與音樂技巧等,從這些資料中積累音樂經驗,從而引導個體形成自身的音樂思維。
(四)把握節奏與速度,夯實音樂基礎
在行業內從事音樂相關工作的人員數量眾多,每個人的工作細分不同,如有人專門從事音樂創作,有人從事音樂演奏,有人從事演唱,但從音樂演奏來看,就有演奏樂器方面的區別。以鋼琴樂器為例,相關音樂人在欣賞鋼琴作品時為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力,必須注意把握節奏與速度,打好基礎。但一些人員的音樂素養偏低,在欣賞音樂作品時理解和感悟能力相對較弱。針對鋼琴作品欣賞,部分人員混淆了節奏與節拍的概念,欣賞鋼琴作品時存在誤區。對鋼琴音樂而言,節奏為表現方式,并不單純指的是彈準節拍或者聲音的強弱,也在其中融入了創作者、演奏者的情感,是一種韻律感。為提高個體的音樂鑒賞能力,他們可在平常做一些節奏訓練,使個人能在這些訓練中清晰掌握節奏的概念,并能準確把握鋼琴作品的節奏。實際上,不同的曲風就是通過節奏與韻律來呈現的,如圓舞曲、夜曲等,在欣賞鋼琴作品時個人需把握每一次的聆聽機會,在聆聽時感受曲風之間節奏的變化,從而形成自己的形象思維。
(五)積極參與實踐,提升音樂表現力
在提高個人的音樂鑒賞力過程中,不應單純局限于理論分析,也需要根據行業內的要求與目標適當參與一些實踐活動,使個人積極參與這些實踐活動,感受音樂的獨有魅力。針對鋼琴作品欣賞,如有關音樂機構能設計對應的實踐活動,使個人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保障每個人的音樂素養,如可定期在機構內開展鋼琴比賽,使每個人彈奏自己喜歡的樂曲,并最終由其他人與評委共同打分,選出“優秀鋼琴家”,通過這一活動使個人感受到鋼琴這一樂器的趣味性,強化人們的競爭意識,幫他們積累更多的舞臺經驗[5]。為此,專業音樂人要鼓勵音樂家走出音樂理論的限制,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享受音樂,使每個音樂人積極參與到小型演奏會、社區表演、公益演出等活動中,檢驗自身的能力并與其他音樂人、創作者交流和分享經驗,從而引導個人深刻理解每一個鋼琴作品,并積累更多的音樂鑒賞技巧。
(六)與其他藝術相結合,豐富個體的藝術體驗
藝術形式與內容相對較多,各種藝術相互獨立但各自之間又存在緊密聯系,在人們培養自身音樂鑒賞能力的過程中,不應將鋼琴作品欣賞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來開展欣賞、對比活動,而需要在其中融入其他藝術,保持藝術融合性,使個人形成正確的藝術思維。人們在欣賞鋼琴作品時,必須有音樂的對比意識,如以《入若邪溪》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為例,其中的“蟬噪”“鳥鳴”反映了山谷的幽靜,實現了動靜對比[6]。而一些鋼琴作品中也有像“蟬噪”那樣鮮明的音樂表現力,但部分作品中也有與“鳥鳴”相似的寧靜音樂表現,如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就可以體會到其作品中和聲聲部的逐步變化,再進一步分析,發現其中有較多的情緒轉折,蘊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情緒變化,在個人欣賞其作品時,可結合當時的政治文化、哲學思想等來分析,保障自身既能體會其中的音樂藝術,又能挖掘其他的藝術內容。
(七)了解鋼琴作品的文化與時代背景
在培養音樂鑒賞力時,個人必須了解鋼琴作品的文化與時代背景,只有在了解了這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學習、理解鋼琴作品,從多層次、多角度鑒賞鋼琴作品。從1709年第一架鋼琴誕生再到如今鋼琴作品的廣泛普及,不同國家、民族在文化、政治、環境等影響下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產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鋼琴作品,每一個鋼琴作品都有其時代背景與文化底蘊。要更好地學習作品中的樂理知識,并深入理解鋼琴作品的情感價值,在鑒賞作品的過程中也需深入挖掘與作品文化、時代背景有關的內容,在聽、彈鋼琴作品時感受作品中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力、感受力。以《月光奏鳴曲》這一鋼琴作品為例,我們在鑒賞這一鋼琴作品時,不僅要體會其中的節奏、韻律等基本樂理知識,也需要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意圖與情感等。
(八)重視傾聽鋼琴作品時的感受與節奏要素
在各種音樂作品中,聲音為呈現音樂的重要形式,實際上聲音是音樂表達美感的主要方式,在培養鋼琴作品音樂鑒賞力的過程中,通過傾聽聲音有助于幫助我們感受音樂節奏與韻律。我們在欣賞鋼琴作品中具備了音樂鑒賞力以后,也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其作品中音樂要素的使用方法,從而感受鋼琴作品不同段落之間所存在的結構變化,了解其創作手法、創作背景等,在此基礎上探究彈奏技巧。如在欣賞王建中改編的《百鳥朝鳳》這一鋼琴作品時,伴隨著音樂旋律個人能感受到音樂中歡樂的氛圍,并在百鳥合鳴的聲音中,仿佛置身于這樣的場景中:北方山村的小路間,迎面走來了一支送親的隊伍,在這支隊伍中,嗩吶手和伴奏在轎子前帶路,帶領著后方的送親隊伍熱熱鬧鬧地向新郎家走去,不僅學習了作品中的音樂內容,也了解了其中的情感、氛圍等。依據這一鋼琴作品,其中采用了鋼琴中的倚音、顫音、琶音、泛音和亂奏等多種方式,模仿了大自然中各種鳥兒的叫聲,如其中出現了黃鸝、野雞和蟬的叫聲,運用鋼琴技巧,這些叫聲更為生動與形象,在欣賞這一鋼琴作品時不僅能體會作品中的音樂手法、技巧,掌握其中的節奏規律,更能體會大自然的勃勃生機、靈動性,從而使聆聽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逐步提高個人的音樂審美能力、鑒賞能力。
三、結束語
音樂方面常常涉及鋼琴作品欣賞,為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個人的音樂鑒賞力,提高個人的音樂素養,每個人在接觸鋼琴作品時都需要保持感性與理性的結合,既要看到鋼琴作品中蘊含的樂理知識,也需要挖掘其中更深層次的情感、價值等內容,以提升個體的音樂綜合素養,從各種鋼琴作品中積累創作經驗。
參考文獻:
[1]王子瑛.在鋼琴音樂欣賞中如何調動觀眾情感[J].北方音樂,2020,40(08):2.
[2]郎親華.高校鋼琴教育中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J].教育科學發展,2021,3(08):147-148.
[3]劉淑萃.我國鋼琴作品中傳統音樂文化的滲透[J].黑河學院學報,2020,11(03):3.
[4]劉星菲.大單元視域下鋼琴音樂作品欣賞教學設計路徑思考[J].考試周刊,2021(94):148-150.
[5]郭然.淺談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欣賞鋼琴音樂作品[J].中外交流,2020,27(21):251.
[6]范曉玲.20世紀50年代末“英雄情結”在鋼琴音樂作品中的運用——評《鋼琴音樂會經典作品演奏指導》[J].中國油脂,2021,4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