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寧夏博物館收藏有一幅重大歷史題材中國畫——《陜甘寧省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會》,作者趙寧安描繪的是1936年清水河畔寺院內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的隆重場面,參會的紅軍、群眾以及各界人士代表在大會上討論抗日救國等事項。本文旨在通過賞析此畫作,淺析重大歷史題材畫作對于革命宣傳的積極作用、對于新中國美術創作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筆者認為,當代美術工作者務必要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全面文化修養,才能為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貢獻文藝力量。
關鍵詞:中國畫;重大歷史題材;賞析與思考
寧夏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畫《陜甘寧省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會》(圖1),是一幅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繪畫作品。
一、歷史背景
1936年5月18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發布西征戰役命令,組成中國工農紅軍西方野戰軍,彭德懷擔任司令員兼政委率軍西征。1936年6月27日,西征紅軍解放豫旺縣城所在地下馬關,隨后成立了蘇維埃陜甘寧省豫旺縣政府。1936年10月20日,我黨歷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權——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隆重成立。此次成立大會前后歷時3天,參會的紅軍、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認真討論了西北形勢、回民自治以及抗日救國等重大問題,并通過了《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條例》《減租減息條例》《土地條例》等一系列保護少數民族發展的決議案。民主選舉產生了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馬和福當選為政府主席。
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的成立,鞏固和擴大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片新區。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決民族問題方面長期理論探討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是紅軍長征勝利的產物,是紅軍貫徹黨的民族自治方針、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具體體現,是黨在早期用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一次偉大嘗試,是民族區域自治史上的豐碑,為黨在后期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其意義影響深遠。
趙寧安創作的《陜甘寧省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會》,生動記錄了大會召開時討論抗日救國事項的火熱場面。
二、藝術賞析
這幅《陜甘寧省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會》,畫心縱127.5、橫150.3厘米。作者趙寧安為寧夏銀川人,1945年出生,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均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受教于李可染、葉淺予、蔣兆和、李苦禪等名家,畢業后留校任教。他在素描人物、水墨人物、水墨花鳥等領域都有杰出的成就,這幅重大歷史題材畫作便體現了他高超的人物繪畫技巧。
此幅作品的畫面中心位置,兩位鄉親高舉寫有“團結抗日”紅底白字的橫幅。眾多鄉親高舉鮮艷的紅旗,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畫面中的人物,除了群眾外,還有部分紅軍戰士。畫面的右下角,用繁體字寫有“陜甘寧省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會,一九七七年作于銀川。趙寧安”的字樣。
這幅畫作的人物造型準確,使用傳統的國畫創作手法來體現光影感和立體感。作品采用科學透視法,畫中近處人物畫得大、遠處人物畫得小,整體主次分明。雖人物眾多,但每個角色都體現出其鮮明的個性特點。這幅畫作用色大膽,通過鮮艷的顏色烘托出自治政府成立大會的熱烈氛圍。作者用濃厚的朱砂渲染紅旗漫卷,用醒目的鮮紅色描繪中心位置的標語“團結抗日”,用濃郁的花青色加墨將右上角古樹茂密的枝葉畫得郁郁蔥蔥。遠處的寺廟則用色清淺,體現出遠景的縹緲,顏色深淺濃淡對比強烈。畫面的主色調為朱紅色,通過顏色的使用傳達出火熱的氣息,體現出人民群眾對自治政府成立的擁護和熱情。
傳統中國畫一般不強調立體、焦點透視和光影,而在這幅畫作當中,各個人物形象精確立體,與中國古代水墨人物用線勾勒出抽象的平面效果不同。作者通過素描技法,將會場內的紅軍、群眾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人物面部顯現出立體的光影效果。作者對于人體解剖學的研究深入,創作出來的人物造型比例準確。作者將遠處的人物畫得淺淡且模糊,近景人物畫得清晰和突出,既體現出透視原理,又產生了畫面的對比感。這幅畫作用筆靈活瀟灑,時而中鋒勾線,時而側鋒飛白,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筆墨功底。其筆墨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酣暢淋漓,力透紙背,但又不孤立,每一筆都是為造型服務。
這幅畫作的構圖也非常講究,采取正方形畫面四周突顯中心的方法。中心位置畫出最顯眼的“團結抗日”橫幅,傳遞出這幅畫的主題。
作者是帶著深厚的感情來創作這幅畫的,充分表達出他對黨的領導和民族政策的擁護。因此,我們能從作品中感受到鼓舞人心的創作基調,這無疑是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生動記錄和反映。
三、中外重大歷史題材繪畫概述
我國古代的繪畫創作,山水、花鳥題材較多,容易看到描繪蘭竹、牡丹、梅花等借物抒情的內容,但重大歷史事件在繪畫方面卻鮮少有所表現。雖然也有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但為數并不多,造成這種現象有著特殊的社會和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一情況得到了巨大的改變,在創作實踐中,反映重大歷史事件、革命軍事斗爭、社會主義建設的繪畫作品大量出現。這些探索為新中國重大歷史題材創作開辟了新的道路,并影響到后來數十年的中國主題繪畫創作,并由此催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
而從西方尤其是歐洲的繪畫史來說,其自古就有無數重大歷史題材繪畫作品。比如雅克·路易·達維特1784年繪制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這幅畫描繪的內容是古羅馬時期,羅馬陷入了與相鄰的伊特魯里亞王國的戰爭,為了避免一場大規模的流血廝殺,兩個國家各選出三名勇敢魁梧堅毅的戰士來進行格斗,獲勝一方將奪得羅馬城與阿爾貝城的最高統治權,結果以羅馬的荷拉斯三兄弟勝利而告終。《自由領導人民》是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所繪,是為紀念1830年7月27日以小資產階級、工人和知識分子為參加主體的巴黎市民,為推翻波旁王朝的一次起義,畫面以浪漫主義手法表現了戰斗的場面。還有席里科的《梅杜薩之筏》、倫勃朗的《夜巡》……這些表現重大歷史題材的繪畫可謂不勝枚舉,反映了此類題材畫作在西方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大歷史題材在美術創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是由此類美術作品具有形象記錄、還原重大歷史事件這一重要功能所決定的。重大歷史題材美術作品的創作,不僅是一種繪畫技能的呈現,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情懷。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轉變立足點,為革命事業做出積極貢獻。”他號召文藝工作者要與現實緊密結合,與大眾緊密聯系,繪畫作品不能脫離時代。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廣大美術工作者要主動扎根于人民大眾,深入實際生活,把藝術精品奉獻給人民群眾,要一如既往地把握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積極用畫筆描繪今天這個時代所創造的宏偉藍圖,通過藝術鼓舞人民努力奮進新征程、在新時代建功立業、創造輝煌成就。美術創作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掘民族特色,始終堅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藝術創作的沃土,堅持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推出更多體現國家和民族藝術水平、思想文化、綜合實力、創造能力的優秀藝術作品。
四、創作重大歷史題材繪畫需要具備的素養和技能
涉及重大歷史題材的繪畫創作,要求畫家具備扎實的寫實造型基本功,這樣才能真實地還原歷史,才能把人物刻畫得精準傳神。趙寧安還創作有另外一幅重大歷史題材畫作《毛主席在公易鎮》(圖2),也很好地體現出作者優秀的繪畫基本功,使觀眾能夠一眼就看到特定人物的形象和氣質。他把毛主席畫得惟妙惟肖、神形兼備,并將毛主席和鄉親們的深厚情誼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切都基于趙寧安卓越的人物形象寫實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藝術家自身的思想水平、業務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努力做到‘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進行重大歷史題材美術作品的創作也是如此,這就要求畫家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才能創作出更準確、更嚴謹的作品。寧夏博物館曾經請人畫過一張名為《和平老人》的油畫,以紀念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1949年9月23日,寧夏宣告和平解放,穆斯林老人郭南浦作為赴寧夏和平代表團團長,在和平解放寧夏的過程中作出了積極貢獻,被授予“和平老人”的光榮稱號。整幅畫作水平很高,很好地體現出了歷史的真實和人物的形象,但在畫作完成之后卻出現了一點瑕疵,畫面背景上畫的是五星紅旗。然而,這一事件的發生時間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那時還沒有五星紅旗,只有紅旗,所以作者在發現問題后又重新做了修改。這說明畫家在描繪重大歷史題材時要具備相應的、充分的歷史知識和專業學識,否則單靠精湛的繪畫技藝也無法創作出完美的作品。此外,如果畫家自己對跨專業學科知識的了解有限,那么就要虛心請教各方面專家學者,這樣作品才能經得起歷史和民眾的檢驗。
五、總結
重大歷史題材繪畫可以讓觀眾從中獲得回眸歷史的感懷。新中國美術創作依托傳統文化精髓,積極借鑒和吸收外來美術創作經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進行探索和創新,在堅持理想主義情懷和現實主義思考的同時,呈現出不同風格流派并存的創造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美術創作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因此,作為當代文藝工作者,個人創作要始終堅持反映時代特色、密切聯系實際,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期待。
(本文圖片來源:寧夏博物館)
參考文獻:
[1]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農業科學,1966(08):1-20.
[2]初志英,楊洸,陸晨.展現豪邁激昂的歷史進程和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N].經濟日報,2009-08-23(005).
作者簡介:
鐘茜(1987—),女,漢族,山西五寨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美術專業,文博館員,研究方向:中國畫理論與技法、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