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凱 段喜鳳



摘要:目的 探究為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MBI及ADL評分,選擇應用早期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的效果。方法 以2021年1月~2021年12月醫院收治的12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早期訓練,觀察組應用早期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改良Barthel指數、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和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結果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周及8周時,觀察組改良Barthel指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周及8周時,觀察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周及8周時,觀察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早期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具有明顯療效可有效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肢運動能力恢復,提升患者肢體功能。
關鍵詞:腦梗死偏癱;MBI;早期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ADL評分
腦梗死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1]。雖然患者可以通過有效搶救存活下來,但大多數患者會遺留運動能力、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這不僅降低了生活質量,也增加了患者家庭和整個社會的負擔。為了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可及早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常規訓練主要是引導四肢關節收縮等練習,改善靜脈回流,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DVT。現階段有研究指出,對偏癱患者采取早期站立等訓練措施,可顯著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恢復患者肢體功能,降低致殘率[2]。其中電動起立床是一種常用的治療器械,主要是改變患者的體位,使患者保持被動直立的體位,從而增加視野和活動范圍,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促進靜脈回流[3]。本研究旨在探究早期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在腦梗死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21年1月~2021年12月醫院收治的12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62.58±5.15)歲;平均病程(5.23±0.90)d;左側偏癱33例,右側偏癱分別為27例。觀察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齡(62.25±5.02)歲;平均病程(5.46±0.39)d;左側偏癱34例,右側偏癱2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CT或MRI檢查確診腦梗死,符合《中國腦出血診療指南2014》相關標準[4];有不同程度的偏癱;首次發病;能配合早期鍛煉,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以往未接受電刺激治療;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失語癥、認知功能障礙;合并嚴重的心、肺等內科疾病;合并嚴重器官功能障礙;過敏體質;伴有骨質疏松癥。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接受常規早期訓練
全面檢查,根據Bobath等神經促進技術,在患者耐受的情況下,指導翻身、關節主動、被動運動。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和舒適度,控制翻身幅度和速度,慢慢增加活動量。熟練后,將患者分別進行坐位、站立位和行走位訓練,患者可以先雙腳站立,站立時間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雙腳站立3 d,使患者逐漸采用單腳站立。同時給予作業治療,提高患者手部精準調節功能和自我管理能力。語言訓練,提高聽、理解、復述、口語溝通能力,促進完成日常生活指導;進行吞咽訓練,可以提高進食和吞咽能力;每天訓練兩次,每次30 min,堅持2個月。
1.2.2 觀察組接受早期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
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及訓練原則,消除患者恐懼感。將患者轉移到電動站立床上,用固定腰帶固定患者的腰、胯、胸等部位。可對偏癱側的腘窩處使用軟墊,患側足外側緣應用楔形板。雙下肢支撐負重訓練:患者躺在起立床上時,大腿不使用綁帶。護士適當抬高床,使患者腿彎曲到一定程度,協助患者獨立站立。每次訓練5~15次。訓練下肢支撐力量,躺臥時,同樣大腿不使用綁帶。護士適當抬高床,此外,肢體避免過度伸展,護士以抬高健側肢體,下肢交替訓練,使肢體離開支撐面10~15度,持續3~8 s。身體平衡協調訓練:患者躺在起立床上時,護士控制升降起立床,固定骨盆。把病人抬到合適的位置,以便病人能支撐自己的體重。引導患者保持身體直立,前后左右旋轉重心,當患者主觀感覺疲勞時停止。在體位平衡訓練效果明顯后,指導患者進行離床活動,在安全的前提下,以穩定的姿勢站立,站1分鐘后,換另一只腳。當病人單腳站立時,立即保持平衡后,分別進行步行訓練和力量訓練。所有以上的練習都需要醫生的幫助。讓患者分階段獨立或在家屬的協助下完成訓練,持續1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日常生活能力和語言能力恢復正常,肌力恢復五級,神經功能恢復90%~100%。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語言功能基本恢復,肌力恢復到4級,神經功能缺損改善46%~89%;有效,臨床癥狀改善,肌力恢復2~3級,神經功能缺損改善19%~45%,日常生活能力和語言能力改善,但存在一定困難;無效,臨床癥狀和神經功能在治療后沒有改善或惡化[5]。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2)兩組改良Barthel指數:包括洗澡、排便、上下樓梯、步行等11個評分項目,0~100分,分數越高,獨立程度越高。
(3)比較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ADL量表評估,包括吃飯、穿衣、洗澡、洗澡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45分為嚴重缺陷,評分>80分為大部分自理。
(4)比較兩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通過Fugl-Meyer(運動能力自評表)評估,包括疼痛、平衡、肢體活動能力、關節活動度以及感覺等內容,總分為66分,分數越低,說明運動能力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改良Barthel指數比較
干預4周及8周時,觀察組MBI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4周及8周時,觀察組ADL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干預4周及8周時,觀察組FMA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腦梗死治愈率很低,且治愈后的后遺癥會嚴重降低患者生存質量。相較于其他心腦血管疾病,腦梗死的預后難度更大,其中以偏癱患者尤為突出。由于自理能力低下,偏癱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多限制,因此醫護人員應加強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預后護理。目前臨床上通常對患者應用常規早期訓練,相對而言效率低。臨床上還可以選擇對患者應用早期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4周及8周時,觀察組MBI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4周及8周時,觀察組ADL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4周及8周時,觀察組FMA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表明,使用電動起立床比傳統治療更有利于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起立床站立訓練初期將患者置于站立位,可顯著幫助患者恢復直立感,固定帶可提高安全性;同時交替抬高雙側下肢的支撐面,可促進行走方式的感官輸入,幫助患側的支撐和踏步項目功能的恢復,恢復患者日常生活功能。主要原因是在站立床訓練過程中,患者的下肢以一定的背屈角度承擔了身體的大部分重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關肌群的肌肉力量,避免了踝關節肌陣的收縮[6~7]。康復醫護人員應適當調整踏板角度的程度,最大限度地幫助改善患者的下肢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選擇應用早期電動起立床站立訓練具有明顯療效,可有效促進腦梗死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肢運動能力的改善,進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萬根方.電動起立床在腦梗死患者中的實施及對偏癱肢體的恢復效果[J].智慧健康,2022,8(5):48-50.
[2] 張雯雯,胡智艷,莊麗麗,劉藝紅,陶子奇.想象足背屈訓練結合輔助站立平衡訓練對老年腦梗死偏癱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2,42(5):1056-1058.
[3] 田昊.電動起立床對腦卒中患者下肢運動能力訓練觀察[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3):114-116.
[4]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6):435-444.
[5] 吳遜.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紀要[J].卒中與神經疾病,1997,19(2):51-55.
[6] 李海霞.分析針對腦梗死患者開展站立桌輔助上肢作業治療的臨床療效[J].當代醫學,2022,28(4):107-109.
[7] 王宇,李德巖.改良電動起立床訓練聯合電針治療對高位脊髓損傷患者體位性低血壓的影響[J].四川中醫,2021,39(5):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