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喆 張濤 郭敬丹等

33歲之前,周瑜從沒想過,自己會在雄安“生根發芽”。
2018年8月,她在北京從事區域經濟和城市研究工作,帶著一個關于數字城市與公共服務創新的課題,從中國社會科學院到雄安新區掛職。
在雄安,周瑜牽頭編制了中國雄安集團首份發展戰略和五年規劃,從零搭建起公司制度建設、業績考核、審批權限等管理體系,參與起草雄安新區《關于加強現代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
“能夠把個人發展與國家戰略聯系在一起,深感幸運。”掛職兩年后,周瑜決定留下,舉家遷至雄安。
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接棒人,年輕干部群體處于“拔節孕穗”的黃金期,正是長本事、干事業的好時候。
90后姜帥是天津市薊州區羅莊子鎮和平村的一名專職黨務工作者。初到農村時,他曾想:這個小小的村落,能裝下多大的事業?
讀過《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聽了村民的期望和鼓勵,姜帥逐漸認識到,有多大擔當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會有多大成就。
他的工作日記里,詳細記錄著每家每戶的情況、村民的各項訴求。如今姜帥已經開始規劃未來幾年村莊的改造設想。
年輕干部成長,是量變到質變的長期過程。從做好輔助性工作,到獨當一面,需要長期歷練,用沖勁錘煉出韌勁。
韌勁意味著在磨礪中前進。1994年出生的黃浩,2020年到湖南省瀏陽市金剛鎮丹桂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此前有一定的基層工作經歷,但瑣碎繁雜的農村工作曾一度讓他發愁。外出務工人員多、本村青壯年不足……一系列實際問題擺在眼前。黃浩沒有退卻,他引進優良稻種,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讓丹桂村愈發宜居宜業宜游。
韌勁意味著腳踏實地。“入職之初,年輕干部大多從具體而基礎的工作起步,在這些具體事情的歷練中通達人心,了解實情,是培養求真務實作風的寶貴經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贠杰說。
韌勁意味著持之以恒。2017年,1990年出生的夏惠娟作為陜西省楊凌示范區楊陵區引進的首位清華博士選調生,成為當地農科城的基層干部。有人擔心她年紀輕閱歷不夠,面對質疑,她找準定位,接好這副擔子。當時,楊陵區揉谷鎮新集村的2000畝葡萄面臨滯銷風險。夏惠娟請來主播到村里直播帶貨,吸引來外地客商,1200萬斤葡萄很快銷售一空。
2022年,在江西某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遇到了“牽頭難”的問題。村里的“土專家”“老水利”在設計規劃時,發現想法跟不上變化,難以達到預期。
為此,鎮里招收了一名國土規劃專業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在熟悉當地情況后參與空心村規劃建設,發揮其術有專長的優勢。如今,改造后的空心村已成為鄉村振興示范點。
“任何工作崗位,都需要一技之長、做行家里手,對相應的崗位職責、工作要求、政策法規等熟稔于心,能夠破難題、解難事。”贠杰說,更進一步,是做到“專”和“通”的統一。
33歲的田枝山,經歷了從專才到通才的歷練。
畢業于法律專業的他,在2018年初專職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此前,他作為陜西省石泉縣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一名干部,從事接待來訪、調解糾紛、法律服務,可謂專業對口、學有所用。
駐村后,無所不包的具體工作讓田枝山不得不“一心多用”:矛盾調處、春耕生產、入戶走訪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憑著踏實的工作態度,他成了村里脫貧攻堅各類情況的“活字典”,也得到了村民的認可。
“成為有專長的通才,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在工作中博采眾長,廣泛吸收別人的長處、經驗和智慧,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從而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干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月星說。
從北京向南100多公里,“6歲”的雄安拔節成長。放眼望去,啟動區塔吊林立,一棟棟建筑破土而出,一派生機盎然……
工程建設、物業管理、產業發展……這些是康洪自2021年4月掛任中國雄安集團城市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一職后,需要頻繁切換的“頻道”。
在工地、社區、商街和商務園區,他像一只陀螺一樣穿梭。此前,擔任廣東省珠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的康洪,對掛職胸有成竹:自己經歷過開發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多領域挑戰,做好雄安新區的工作應該沒太大問題。
“來了之后,才發現要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快速解決工程建設、社會治理及產業導入的相關問題,都考驗著綜合創新能力、抗壓抗挫折能力。”康洪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康洪和同事們共同努力,順利完成各項任務:雄安新區首個標志性城市建筑群——雄安商務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容東、容西、雄東等3個居住片區,沿街商業開發與運營狀況良好……
不僅康洪,在“未來之城”雄安,一批批年輕的掛職干部,洋溢著青春的激情。
這些來自五湖四海、各個行業的年輕干部,在河北雄安新區擔負著“開路先鋒”的重任,解鎖新能力、碰撞新火花、收獲新成長。
來掛職的年輕干部們很快意識到,自己不是“配角”或“輔助”,而是發展的主人。
葛亮2018年9月從交通運輸部來雄安新區掛職。參與籌建雄安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籌建建設與交通管理局……在這里,葛亮協助推進了許多從0到1、建章立制的工作。“這些充滿開創性的工作,極大豐富了實際經驗,成長收獲滿滿。”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從某部委到雄安新區掛職改革發展局副局長的于善江。
于善江回憶,剛來掛職時,雄安新區科技創新尚缺少抓手。他自己也面臨“從零開始”的過程:此前,他主要接觸生物技術和人口健康領域;在雄安,他最重要的工作是參與構建雄安新區科技創新工作體系。
“在雄安,掛職即任職。每一名掛職干部均有具體分管的業務領域。”從中組部到雄安新區掛職黨群工作部副部長的呂斌說,掛職干部與當地干部干在一起、苦在一起、融在一起,難分彼此、團結戰斗,成為雄安建設者中的“生力軍”,掛職干部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歷練和成長。
置身改革發展前沿,雄安新區的掛職干部還面臨著這樣的情況——常常一崗多責,需要對各條線的工作細節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更需要在摸清發展中遇到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過程中,不斷解鎖新技能。
兩年前,侯斌超到雄安新區規劃研究中心掛職主任,并兼任雄安新區規建局局務會成員。
“國土空間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從總體規劃到控制性詳細規劃到各類專項規劃等,還包括規劃落地。以前的崗位上,可能只需要負責其中一個層面。而在雄安新區,全流程、全場景都得打通。”侯斌超說,這也提高了干部“彈鋼琴”的水平,分得清工作的輕重緩急,統籌協調全面推進。
從1到N的過程,讓不少年輕的掛職干部收獲了全局性、系統性思維。
2019年3月,張利峰作為中組部選派赴雄安新區的掛職干部,從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掛職擔任中國雄安集團基礎建設公司副總經理,負責分管產業運營部、安全質量部等工作。
“從市場化央企到省屬國企,我從傳統的工程思維向全局系統思維轉變。”張利峰說。
在為“跨領域”的工作鉆研、調研的過程中,于善江大大拓展了知識面。為推進雄安新區“20項民生工程”,于善江與百姓面對面交流,在一線摸爬滾打,破解難題。
“我們所收獲的,遠遠多于付出的。”于善江說。
“雄安新區的掛職干部來源不同,有中央和國家機關的,有發達省份的,也有企事業單位的。”呂斌說。
各地干部帶著不同的發展經驗匯聚于此,對不少年輕的掛職干部來說是新鮮的體驗。在不同思維方式、工作經驗的交流中,視野得以拓展。
雄安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的工作專業性非常強,從不同省份過來的“精兵強將”,起到了獨當一面的作用。這些掛職干部都有專長,且對企業有很強的服務意識。不同的思想碰撞,在這里擦出了火花。
“雄安新區探索實行大部制、扁平化、網絡型的組織架構,因此我們既要懂管理,熟悉黨建、人事、財務等業務,還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從廈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到雄安新區掛職自貿委副主任的鄭政蓉說,在此過程中,大家的統籌協調能力都有明顯提升。
一系列實踐成果證明了這一點:2021年,50個改革創新獎,掛職干部牽頭10項;2022年,50個改革創新獎,掛職干部牽頭20項。
“這里匯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優秀建設者。大家有情懷、有能力、有擔當,為了共同目標日夜奮斗,結下了深厚的戰斗友誼。雄安新區,是我們可以放下行囊的地方。”葛亮說。
《考工記》記載,打造一把良弓要經過“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灂”等工序,否則制作出的弓就會“斫摯不中,膠之不均”,易被折斷。
人的成長成才,也需要磨練。干部工作中難免遇到挫折、產生困惑,他們是怎樣解決和克服的?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冶金園錦豐鎮鎮長 李剛強
2020年10月,我從蘇州市級機關交流到張家港冶金園錦豐鎮任鎮長。
冶金園錦豐鎮是工業重鎮,以冶金產業為主,產業結構重、工業增加值低等問題較為突出,創新轉型勢在必行。
我提出,園區是民營骨科企業的集聚地,可以將高端醫療器械作為新增長點加以培育。
擺脫路徑依賴不容易,有些同志對發展高端產業信心不足。我不氣餒,決心以問題為導向,帶隊去國內先進地區考察調研。通過艱苦努力,我們成功引進了江蘇愛舍倫集團、北京中科蘇凈等優質企業。
目前,我們園區已累計引進可幫基因、未名時光、科瑞邁吉等行業細分龍頭企業40余家,一個“蘇州醫療智谷”已然初見雛形。
有作為才能有地位。別人對你真正的尊重跟職位無關,而是與你處理問題的水平、為人處事的態度、知識的廣博程度有關。
上海市金山區基層干部 行容
作為選調生,在村里任黨總支書記助理,我過了三關。其中,“語言關”是最難突破又最為重要的一關。
村里老年人多,大半輩子已經習慣了用方言交流。聽不懂方言,你和老百姓之間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鴻溝,很難推進工作。要多和老百姓拉家常、話長短,慢慢清除溝通障礙。
還要蹚過“融入關”。尤其是要處理好和村“兩委”班子的關系,千萬不能因為學歷或者身份自恃清高,因為村“兩委”班子成員才是真正的“土博士”。有的是做思想工作的談話高手,有的是化解矛盾的調解熟手,我不止一次被他們處理問題的藝術“征服”。
最后,做通“思想關”。下基層前,會基于專業知識、既往經歷甚至是想象揣測制訂工作計劃,但到了村里得及時調整才行得通。我之前想推廣一個智慧黨建宣傳系統,但我們村黨員隊伍老齡化突出,高大上的系統遠不如公告欄里的幾行字有用。這時候就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
天津市武清區大堿廠鎮黨委書記 黃向榮
2021年,剛到武清區大堿廠鎮任黨委書記時,我也曾對工作價值感到困惑。
當時我和鎮黨委干部走訪調研發現,部分村莊仍有D級危房,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當年10月,我們將危房改造納入重點工作,研究制定了改造實施方案。
實施過程中,個別群眾不理解不支持。村干部入戶去做工作,但對方很是抵觸,工作一時陷入停滯。
我帶隊入戶進行調研發現,這戶村民的住房地勢低洼,每次下雨后均積水嚴重,在排水過程中與鄰居產生很深的矛盾,進而對村干部的工作產生不滿情緒。于是,我協調相關部門對這戶村民家的地勢、排水走向等進行探查,最終解決了排水問題。群眾矛盾解決了,村里的危房改造工作也順利完成了。
為群眾辦實事只靠想是不夠的,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開展工作。
(摘自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