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培,葛倩萍,陳 佳
(南通市婦幼保健院 江蘇南通 226018)
子宮肌瘤是臨床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腹腔鏡是目前治療該疾病的常用手段[1]。統計資料顯示,子宮肌瘤多發30~50歲患者,多數患者在絕經后出現肌瘤病變可能,該疾病臨床表現為子宮發生出血異常或月經增加等,甚至影響患者生育功能[2-3]。多數患者對疾病以及手術流程缺乏認知,易產生不良情緒,嚴重者可能影響手術效果。雖然子宮肌瘤是良性的腫瘤,但患者術后易出現子宮出血及白帶異常等不良反應,直接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和預后。雖然臨床通過藥物治療可以達到緩解效果,但治標不治本,一旦停藥易再次復發。臨床推薦手術治療,而手術全麻會導致患者血液流動受阻,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手術患者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手術時間、麻醉抑制、腹腔臟器暴露在外時間過長等,可能導致患者在圍術期發生低體溫,增加寒戰發生風險。本研究對子宮肌瘤手術患者實施全麻蘇醒期保溫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7月1日~2021年7月31日120例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病情分級I~II級[4];均給予全麻;無認知功能障礙和精神疾病。排除標準:術前體溫異常;近期服用過抗凝藥物;凝血功能障礙;合并重要器官不全;惡性腫瘤;符合麻醉或手術標準;中途退出本研究。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年齡27~63(45.26±4.62)歲,病程5~12(8.15±3.22)個月,心率80~97(89.94±4.39)次/min,子宮肌瘤數量3~6(4.12±1.26)個,肌瘤直徑4~8(6.21±1.25)cm,產次1~3(2.51±1.03)次。觀察組年齡28~62(45.33±4.41)歲,病程6~11(8.24±3.11)個月,心率81~98(89.54±4.64)次/min,子宮肌瘤數量2~7(4.52±1.17)個,肌瘤直徑3~8(6.64±1.10)cm,產次1~4(2.66±1.12)次。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
1.2.1.1 術前準備 護理人員術前告知患者及家屬做好禁飲食的準備,醫護人員和麻醉師講解麻醉注意事項及手術操作流程,責任護士為患者測量體溫,控制手術室溫度,嚴格執行術前檢查,詢問患者術前膀胱是否排空,協助麻醉師調整患者手術體位,連接心電監護儀,保護隱私,確保患者的身體穩定良好[5]。
1.2.1.2 健康教育 病房護士通過視頻、動畫、宣傳手冊等方式為患者及家屬講解子宮肌瘤相關知識,同時講述制訂路徑化手術護理表的目的及臨床應用價值,滿足患者對待疾病的認知需要。
1.2.1.3 心理護理 為患者講解以往手術成功案例及術后恢復情況,以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全面評估患者心理狀態,耐心傾聽患者的需要,通過視頻宣傳子宮肌瘤相關知識,針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給予專業解答,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增強治療信心。
1.2.1.4 圍術期護理 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前6 h禁食,術前2 h禁飲,術前可口服250 ml 15%葡萄糖溶液。做好護理記錄,完善術前輔助檢查,做好用藥指導、病房護理及生活護理等工作。確保患者充分休息,緩解不良情緒,提升依從性。術后意識清醒及時告知手術情況,觀察陰道出血情況,同時評估患者拔除導尿管的臨床指征,避免發生尿潴留。及時檢查患者情況并做好健康教育,詳細講解病因和注意事項。術后6 h指導患者進行簡單肢體活動,嘗試逐漸抬高四肢;24 h后鼓勵患者下床站立,可扶床或墻壁慢走,若身體耐受可嘗試上下樓梯運動,循序漸進。出院前,護理人員發放健康教育手冊,講解出院后注意事項、復查時間及良好生活習慣等,囑患者避免劇烈運動,保持心情舒暢。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全麻蘇醒期保溫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前調整手術室溫度24~26 ℃,控制濕度適宜,手術臺上設置溫度控制墊,可使用電熱毯保溫[6]。術中護士利用紅外線輻射對患者適當加溫,在患者前額處擺放熱敏皮膚溫度探測并固定,將紅色定位光源和溫度探頭保持平行[7]。若患者術中需要輸血或輸液,需給予液體加溫處理,必要時可用電子加溫儀連接患者靜脈通路管,設置適宜溫度[8]。手術結束前,責任護士將麻醉蘇醒室溫度調整至28 ℃,做好四肢保暖。責任護士監測患者的心率、血氧飽和度及凝血功能,為患者調整平躺姿勢,控制毛毯溫度38~40 ℃,護理人員定時測量患者肛溫,若超過37 ℃可適當降低毛毯溫度。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做好低流量吸氧準備[9]。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護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等指標。②比較兩組各項指標恢復時間,包括麻醉清醒時間、拔除氣管插管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切口愈合時間、術后住院時間。③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延遲蘇醒、寒戰、麻醉躁動、感染。④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焦慮自評量表(SAS)[10]、抑郁自評量表(SDS)[7]評分。SAS、SDS分別包括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2.1 兩組護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2.2 兩組各項指標恢復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各項指標恢復時間比較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2.4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體溫是能直接反映機體生理情況的重要指標,體溫保持恒溫是機體正常代謝及保持生理機能的前提。患者接受外科治療時,因機體暴露時間較長,可能引發低體溫出現。人體核心體溫持續下降后血流動力學也會發生變化,對機體凝血功能造成影響,低體溫會引發血小板降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能發生凝血功能障礙,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子宮肌瘤復發率較高,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但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需要全麻,麻醉時間長,患者蘇醒時間較慢[11]。術中因麻醉、腹腔沖洗、皮膚消毒、輸液等因素影響,患者可能發生低體溫。術中患者體溫下降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釋放兒茶酚胺等,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進而影響手術進展。因此,對圍術期患者積極干預,預防低體溫發生,有利于穩定患者生命體征,改善預后[12]。
本研究對子宮肌瘤手術患者實施全麻蘇醒期保溫護理,確保患者安全性,同時提升患者舒適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凝血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P<0.01),各項指標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知常規護理模式往往局限于室內溫度控制,并未準備保溫毯和其他保溫配置[13]。全麻蘇醒期溫度護理彌補以上問題,實時關注全麻蘇醒期保溫護理工作,給予針對性干預,保證患者正常體溫,以穩定機體功能代謝,降低術后麻醉藥物對機體功能的影響,可有效避免并發癥,保障手術順利進行及患者生命安全[14]。
綜上所述,對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給予全麻蘇醒期保溫護理,可促進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