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播出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意外走紅,成為街談巷議的佳作。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不可否認的一點便是現代科技與舞蹈藝術深度結合的錦上添花。但分析其跳出固有的舞蹈圈而被更多觀眾所接受和喜愛的深層原因,則是該作品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加上時代文化背景的熏陶,由此證明《唐宮夜宴》并非偶然“出圈”,而是大環境之下“蓄之既久,其發必速”的必然結果。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夠讓更多舞蹈工作者創作出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使舞蹈藝術更好地走進大眾的視野之中。
關鍵詞:《唐宮夜宴》;科技手段;觀眾心理;時代文化
2021年,河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上舞蹈節目《唐宮夜宴》走紅,節目運用科技手段,將唐朝宮女們從梳妝打扮到夜宴演奏的全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一群化著憨厚可愛妝容的宮女,嬉戲打鬧,明艷動人,熱鬧之中不乏有趣的插曲,時而憨態可掬,時而俏皮靈動,仿佛時光倒流,讓觀眾回到1000多年前的唐宮盛宴。
根據《唐俑》改編的女子群舞《唐宮夜宴》,取材于1959年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的隋代樂舞俑。舞蹈運用5G +AR技術,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現代科技和古典舞蹈巧妙結合,展現了唐東都洛陽歌舞升平的情景,細節精致,文物考究,呈現出令人震撼不已的視覺盛宴。
在現代化高科技加持下的《唐宮夜宴》里,你不僅可以觀賞到唐代宮女夜宴時生動有趣、青春洋溢的情景,同時還能欣賞到《簪花仕女圖》《搗練圖》《備騎出行圖》以及賈湖骨笛、唐三彩等國寶級文物的再現,將觀眾帶入大美華夏獨有的美學空間,舞蹈風格詼諧幽默又不失文化底蘊。該舞蹈沒有什么宏大的內容主題,結構采用傳統的起承轉合形式,共分為“唐俑復活”“嬉戲玩鬧”“水邊照鏡”“夜宴演奏”四個部分,巧妙地融入了少女們活潑、俏皮、溫柔、端莊的性格.這些歡快的“唐小妞”們仿佛是從博物館里出逃而來的,衣袂飄飄,到處都是盛唐的影子。
《唐宮夜宴》原為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的參賽作品,雖闖進決賽,但遺憾未能獲獎,不過能從百余部作品中脫穎而出,可謂是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從參加比賽到登上河南春晚,舞蹈本身并沒有做太多的改動,編導甚至沒有刪減任何一個場景,只是將每一段舞蹈都壓縮到一定的長度,如果不仔細看的話,也很難發現這些變化。但其播出后卻憑借河南衛視的春晚舞臺意外爆紅,出其不意地“火遍大江南北”“出了圈”,成為家喻戶曉的舞蹈。那么,其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景象?筆者對此進行探究。
一、科技力量:錦上添花
與參賽版本不同的是,河南春晚版本的《唐宮夜宴》借助了融媒體時代的力量。在舞臺制作上,該作品融入了5G+AR的科技手段。舞蹈具有直觀動態性的特征,轉瞬即逝,當下傳媒發達,使舞蹈受眾更加廣泛,舞蹈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更具影響力。在《唐宮夜宴》中,運用VR技術,通過計算機生成三維動態場景,使“唐小妞”在盛世唐朝的虛擬空間中“穿梭”。再加之5G高速率、低時延的創新特點,整個舞臺場景更加真實順暢。這場舞蹈與融媒體技術的結合,對于作品整體場景真實感的呈現、劇情的推動、畫面的轉場起到了關鍵作用。
舞蹈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聯系,沒有無內容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內容,當二者完美結合、和諧統一時,往往會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盛宴。科技加持的獨特形式更好地詮釋了舞蹈作品的內容,舞者們忽而漫步在博物館中,宛若舞俑復活;忽而在河邊嬉鬧戲水,你推我躲;忽而在廣場聚集成列,進宮赴宴……AR舞臺布景的轉換,加上音樂節奏的變化,巧妙將舞蹈作品的四部分內容展現出來,引起觀眾共情,細細品味其中內涵,科技力量讓舞蹈也“長于敘事”。除此之外,《唐宮夜宴》播出后,河南衛視“趁熱打鐵”推出舞蹈周邊,如與河南博物院聯名的盲盒、貼紙、擺件等,進一步擴大宣傳。可見,融媒體時代的飛速發展,對舞蹈的創作方式、記錄方式和傳播方式都有著不容小覷的力量。
二、觀眾心理:奧秘之處
科技力量的推動促使舞蹈作品《唐宮夜宴》“走紅出圈”,這是大家公認的原因之一,但筆者認為更重要的一點是參賽版本作品和春晚版本作品所處背景的不同。作為由中國文聯、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的具有權威性的專業舞蹈評獎活動——“荷花獎”,其評委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舞蹈編創家、舞蹈理論家和舞蹈表演家,在舞蹈專業賽事中,對于作品的評價更多的是聚焦在題材、立意、結構、編排等方面,學術性、專業性更強。相比之下,河南衛視春晚可以說是老百姓的“年夜飯”,面對的是全國大眾,觀眾群體冗雜,大多數未接受過舞蹈理論學習,而是跟隨內心的審美傾向來觀看和評判舞蹈作品的。最終,《唐宮夜宴》在這樣的觀眾群體中好評如潮、家喻戶曉,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兩種版本的《唐宮夜宴》改動并不大,但反饋卻截然不同,其中的奧秘應該在觀眾心理。
對于舞蹈藝術來說,如果想讓其源遠流長,就要讓它的傳播范圍更廣、受眾范圍更大,但想要實現這些目標的前提就是要明白觀眾喜歡什么,才能知道如何創作觀眾喜歡的作品。滿足觀眾、服務觀眾、引導觀眾,首先要把握受眾心理,這就涉及心理美學范疇。在心理美學中,能夠被打動的“人心”可以分解為諸多心理機制,例如注意、記憶、聯想……其中,“注意”的地位非常特殊,沒有觀眾的集中持續注意力,一切審美心理機制都很難發生。對于具有時間延續性的藝術來說,保持審美注意力靠結構,如果這個結構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的,那么保持注意力的一個有效秘訣就是情節安排。
同樣的,對于舞蹈藝術來說,情節的安排是觀眾持續審美關注的河床。優秀的舞蹈作品宛如一種精神食糧,在不經意間就可以讓欣賞它的人回味良久,女子群舞《唐宮夜宴》恰恰做到了這一點。舞蹈的敘事性情節和“小敘事”形式相輔相成,促使舞蹈內容更加合理,貼近生活,使觀眾通俗易懂,簡潔明了。《唐宮夜宴》在作品的題材和情節的安排上不貪大求全,而是摒棄舞蹈創作常用的“宏大敘事”手法,改為采用“小敘事”的方法,截取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小細節作為情節內容。嘟嘴叉腰到你推我躲,舞蹈編導從唐代宮女嬉戲打鬧的生活動作出發,進行發展變化,形成一個完整舞段,最后擴展至整個舞蹈作品,增強了舞蹈肢體語言的獨特表達,使觀眾心理產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的是日常生活動作,陌生的是舞蹈體態發展。這些生活中意外的小插曲,使觀眾在詼諧風趣中歡笑,又在莊重輝煌中感動,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效果。
在舞蹈作品《唐宮夜宴》中,編創者巧妙地抓住了觀眾心理,同時在舞蹈形象的設計上煞費苦心。為還原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的隋代樂舞俑形象,就讓女演員嘴含棉花、面畫“斜紅”,身著華服、內充海綿,展現出大唐宮廷女子雍容富態之美。舞蹈作品一反古典舞作品中“窈窕淑女”的慣用審美,而是塑造出體態豐盈、頑皮可愛的“唐小妞”形象,這樣“接地氣”的人物形象在以往或追求唯美意境、或表現凄美愛情的中國古典舞作品中并不常見。這些別具匠心的藝術表現手段,已讓我們看到了舞蹈編創者的“故意”與“得意”,也的確讓觀眾獲得足夠的審美“新意”與“滿意”,這也是該作品的魅力。
三、時代背景:創造機遇
舞蹈藝術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系統中的一種活生生的、動態的社會文化現象,只有把它放到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系統的大背景中來看,才能在更廣泛、更深刻的意義上來理解藝術現象,才能揭示其在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創造,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今日中國發展的豐厚滋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體要求,也是文藝工作者肩負的重大使命。
而舞蹈作品《唐宮夜宴》正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文藝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實踐。舞蹈是時代文化的“獨特的模型”和“形象的肖像”,《唐宮夜宴》不拘泥于身韻和基訓組合,反而從古代樂舞文物中汲取養分,力求最真實地再現文物價值,展現中國古典舞蹈的獨特韻味。其創造性地以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的隋代樂舞俑為選材,讓博物館中的樂俑“活”起來,成為舞臺上鮮活靈動的“唐小妞”,用短短幾分鐘講述了一場唐代盛宴的故事。節目組扎根傳統文化和古代文物,在創新中挖掘歷史文脈,在繼承中弘揚民族精神,在弘揚中堅定文化自信。編導從服飾造型、儀態道具等方面對有關文物進行大量研究,以盡可能地還原隋唐樂俑的真實形態。在服飾方面,表演者們身著唐代流行的對襟齊胸衫裙,裙擺系在胸前,起舞時飛揚飄逸,正如《白纻辭三首》中所描述的“揚眉轉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稀”一般。在妝容方面,“唐小妞”的太陽穴上有兩道月牙形的紅痕,眉毛和眉心都是蓮瓣狀的,酒窩上點綴著胭脂,唇妝的中間部分更是飽滿。在道具方面,作品的原型“彩陶坐姿伎樂女俑”都是手執樂器的狀態,編導為了還原這個場景,把琵琶、橫笛、排簫、手鼓、簫、箜篌、銅鈸等樂器作為演員們手中的道具,充分體現了唐代的民族融合特色,展現了當時宮廷的繁盛與奢華,而這些精心設計的背后,無不是《唐宮夜宴》根植于厚重肥沃的中原歷史文化、彰顯文化自信、尋求民族歸屬感的結果。
伴隨近年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熏陶,不可忽視的是“博物火”“文物興”和“漢服熱”等潮流層出不窮、絡繹不絕。界定“古典”,不再只是中國舞蹈圈內的專屬,更牽動了整個社會的合力,以激發大眾對于古典、傳統的濃厚興趣,凝聚了一種隨著時間推移的“破肅尋趣”的美學趨勢。回首近年來央視播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該片著重記錄了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漆器、木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門類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這種“嘮家常”的輕松敘事性形式讓“故宮文化”“文物熱潮”逐漸深入人心。再如《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通過講述溫暖中國故事加持科技力量的形式,讓公眾在這樣的環境下,慢慢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接受能力。
將視線回歸至舞蹈作品《唐宮夜宴》,從“博物火”到“文物興”再到“漢服熱”,無不彰顯著當代人對了解和復興傳統文化的迫切愿望。同時,也證實《唐宮夜宴》并非偶然“出圈”,而是時代環境下“蓄之既久,其發必速”的必然結果。從藝術觀賞公眾已具備主動接受意識來看,當下中國古典舞蹈并不缺少喜歡傳統文化、欣賞古典舞蹈的觀眾群體,相反缺少的是創作者扎根于傳統文化的魄力,以及從歷史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創新性轉化能力。《唐宮夜宴》就是在這樣的審美趣味背景下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符合藝術觀賞公眾的審美心理,以傳統文化為價值定向,進一步輻射開來,讓公眾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審美共鳴。換句話說,不僅是《唐宮夜宴》在這個時代火速“出圈”,更是這個時代給了《唐宮夜宴》“出圈”的機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眾審美水平和審美能力不斷提高的今天,想讓舞蹈藝術走入大眾視野,舞蹈作品《唐宮夜宴》為我們作出了很好的示范。相比以往抒情柔美的古典舞作品,觀眾能看懂的并不是單純的“美”。編導通過舞蹈情節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設計,引起觀眾集中注意,掌握觀眾審美心理,讓觀眾在舞蹈人物形象中找到了生活中自己的影子,通過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達到共鳴共情,迎合觀眾在“以歌舞講故事”表演模式的長期熏陶下所形成的觀賞口味與審美習慣。
《唐宮夜宴》如今已成為“網紅”,無形中為當代舞蹈創作帶來了新的活力。通過高科技手段的再現,豐富的舞蹈語匯,奇妙的舞蹈故事,發掘古典舞蹈的藝術價值與魅力。時至今日,面對越來越高漲的“文化潮流”和不斷涌現的個人流變這個社會現實,如何在守中創、創中守是重中之重,舞蹈藝術創作不能只靠“出圈”,但“出圈”作品里的藝術表現手法能否復制值得深究。在未來的道路上,用當代藝術手段再現舞蹈藝術風采,如何在舞蹈中創新、在創新中舞蹈,讓舞蹈也流行,是當今舞蹈工作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舞蹈中國. 權威發聲丨如何看待《唐宮夜宴》出圈?[EB/OL]. [2021-02-23]. https://mp.weixin.qq.com/s/3q-oHSDMwN8HWHk0aHL-OQ.
[2]金浩,尤佳悅.古典也流行——從破壁出圈的舞蹈《唐宮夜宴》說起[J].四川戲劇,2021(06):9-13.
[3]趙仲鑫,張紫月.唐宮夜宴[J].藝術管理(中英文),2021(02):174.
[4]楊康恩.《唐宮夜宴》系列節目的審美與文化表征[J].東方藝術,2021(05):80-84.
[5]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6]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
[7]袁禾.舞蹈與傳統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8]金維一.電視觀眾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9]余秋雨.觀眾心理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10]宋建林.現代藝術社會學導論[M].北京:知識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田新平(2000—),女,漢族,山東青島人。泉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