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洛丹 徐可 才勁濤



[摘要]本文直面新形勢下的風險挑戰,引入基于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的“風險場景”概念,創新內部審計工作模式,強化信息數字化分析與應用,幫助組織全面、主動、有效地識別風險,提升風險應對能力和水平,并結合內部審計實踐案例進行闡述,對基于ESG的“風險場景”審計模式應用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ESG風險場景 ? 內部審計 ? 風險識別與應對
一、引言
近年來,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嚴峻,新冠疫情沖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能源供應緊張等風險不容忽視,新的風險亦層出不窮,內部審計為滿足企業適應復雜內外部環境、轉型及高質量發展需求,迫切需要引入適應新發展階段的理念。
ESG作為近年來新興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分析框架,已經獲得了國內外學術界和實務界的廣泛認可,運用ESG框架和風險場景理論可幫助內部審計重新審視風險,適應內部審計發展需要。本文以基于ESG的“風險場景”切入,創新內部審計工作模式,強化信息數字化分析與應用,探討內部審計如何助力企業防范化解風險,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和水平,推動組織安全、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二、基于ESG的“風險場景”概念提出
(一)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的內涵
ESG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ESG理念是在傳統的企業經濟指標評價基礎上,進一步充分考慮環境、社會及治理因素來評估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和社會影響。其中,環境因素考察企業在碳排放、水資源及污水、能源等方面的表現;社會因素包括職業健康與安全、供應鏈管理等;治理因素包括管治架構、董監高職責和構成等。
ESG理念起源于20世紀“社會責任投資”和“可持續發展”觀念,2004年,聯合國發布《Who Cares Wins》報告首次提出ESG概念,此后,該理念逐漸風靡全球,學術界和實務界均開展了大量研究分析。如Kempf和Osthoff(2007)的研究表明,基于ESG的投資與長期回報有正向關系;Fatemi等(2015)提出,企業ESG表現與企業績效正相關;李井林、陽鎮等(2021)以A股公司為研究樣本,驗證了企業ESG表現能顯著提升企業績效,以及企業創新在二者之間的中介效應;摩根士丹利可持續投資研究所(Morgan Stanley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Investing)研究顯示,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基于ESG的可持續基金表現優于非ESG投資組合。
2022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成立社會責任局,旨在推進“雙碳”、安全環保以及踐行ESG理念工作。可以預見,ESG理念將在中國迅速蓬勃發展。
(二)“風險場景”的內涵
Scoble和Israel(2013)提出,隨著信息技術與生產生活的深度融合,智能終端、社交軟件、大數據分析、定位系統和傳感設備的不斷普及,繼大數據時代之后,“場景時代”即將來臨。
在大數據背景下,場景理論已廣泛應用于金融、傳媒等領域。如在金融領域,場景金融可以實現科技、金融與生活場景的深度融合(陳亮等,2019);在傳媒領域,場景逐漸成為移動媒體的新入口,實現信息流、關系流與服務流交互(彭蘭,2015)。
應用于內部審計領域,以場景理論為基礎的“風險場景”,是將“找風險”轉化為數據分析邏輯的數據分析方法(中國工商銀行內部審計局南京分局課題組,2020);通過明晰業務邏輯與數據邏輯之間的映射關系,以交互式、可視化的大數據模型,還原業務真實場景,應用數字化工作模式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張慶龍等,2021)。
(三)基于ESG的“風險場景”內涵
本文將ESG理念引入“風險場景”,是基于已有的ESG準則框架,分析并準確定位可能影響環境、社會和治理的相關風險,清晰描述風險特征后,構建業務與數據之間的持續映射關系,將其抽象化為數據邏輯語言,構建風險場景模型。
三、基于ESG的“風險場景”幫助組織應對風險挑戰
(一)外部環境適用性:新形勢下的因素分析
近年來,組織管理ESG風險的緊迫性日益增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全球風險格局轉變,ESG風險重要性上升。
從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可見,過去十余年來全球風險已發生重大變化。2008年,前五大風險中僅報告了一項社會風險;而在2022年發布的報告中,環境或社會風險占據全球最緊要風險中的前八位,主要包括氣候行動失敗、極端天氣、生物多樣性破壞、社會凝聚力侵蝕、生計危機、傳染性疾病、人為環境破壞、自然資源危機等等。全球風險格局的轉變,意味著曾被視為“黑天鵝”的ESG風險或將更多轉變為“灰犀牛”,若不加以防范,則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2.投資者關注度提高,ESG投資成為全球趨勢。
在全球新冠疫情和“雙碳”目標的背景下,ESG投資表現出更好的穩定性和抗壓性,有助于在市場逆境中獲得穩健收益,因此,國內外投資者對于ESG的關注度持續升溫。根據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GSIA)《2020年全球可持續投資評論》,截至2020年,全球可持續投資資產市值總規模在五大市場(美國、加拿大、歐洲、日本和大洋洲)合計達到35.3萬億美元,2016年以來年化復合增長率近16%,已超過總規模的三分之一。ESG表現逐步成為投資機構選擇標的的必要考慮之一。標普、穆迪和惠譽已先后公布ESG信用評級方法論框架,國內評級機構也在積極跟進。
3.監管力度加大,ESG信息披露趨于規范。
根據聯合國可持續證券交易所倡議(UN SSEi)統計,截至2022年初,全球已有27家交易所強制要求上市企業對ESG信息進行披露,63家交易所已出臺相關ESG信息披露指引。
2021年6月,中國證監會發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2021年修訂)》,明確了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標準和格式;2022年4月發布《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指引(2022)》,首次將ESG納入指引內容。
可見,ESG相關風險管理對組織而言愈發重要,內部審計必須直面新風險挑戰,謀劃審計業務發展,適應組織發展需要。
(二)內部環境適用性:內部審計運用ESG“風險場景”審計模式的價值
1.增強內部審計的客觀、全面和精準性。
審計實務中,內部審計人員通常通過歷史經驗判斷、個人業務敏感性自覺構建“風險場景”,可能導致風險分析的不系統和不完整。
運用ESG“風險場景”審計模式,一方面,幫助審計人員準確定位ESG相關風險,提高風險識別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通過構建風險場景模型,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數據分析,深化信息挖掘,在強化審計客觀性的同時,提高分析的精確度。
2.提高數據分析的可視化、便捷度。
“風險場景”審計模式通過場景還原,對紛繁復雜的業務數據進行了具象化的解讀和分析,將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實踐經驗及風險感知能力與計算機人工智能相融合,優化數據處理和信息整合,構建可視化模型,幫助審計人員優化分析邏輯,便捷高效地開展數據分析工作。
同時,“風險場景”審計模式的自我校驗和迭代能力強,可以通過PDCA(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Action處理)循環管理流程開展自我修正,不斷提升模型的準確性。
四、基于ESG的“風險場景”模型構建
(一)ESG視角的分析框架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SASB)、氣候相關
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等國際性組織為企業報告經營管理活動對環境、社會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制定了多項具有代表性、影響力的標準規范,如GRI準則體系、SASB五維度概念框架、TCFD《工作小組關于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的建議書》等,為內部審計從ESG切入到風險場景提供可參考的分析框架。據聯合國可持續證券交易所倡議官網顯示,截至2021年全球范圍內已達成共識的排在首位的ESG報告披露標準為GRI準則體系(本文引用的是2016版GRI準則體系,2021年10月GRI發布的新準則體系于2023年1月1日正式生效),見表1,該標準亦是香港聯交所ESG信息披露指引所參照的標準,本文案例中的香港上市A集團內部審計正是從GRI準則體系中的環境、社會、經濟等議題入手,分析風險場景。
(二)基于ESG的“風險場景”模型構建流程
構建基于ESG的“風險場景”模型,首先就是基于已有的ESG分析框架,精準定位風險點;充分利用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實踐經驗及風險感知能力,分析并提煉相關風險的特征,構建“風險場景”,并將其轉化為數據邏輯語言;在數據倉庫中查找內外部數據源,通過數據清理、輸出,最終形成可視化的模型成果;進行模型校驗及修正,并在實踐中實現不斷迭代。流程見圖1,模型成果可視化舉例見圖2。
(三)基于ESG的“風險場景”模型構建要點
1.重構審計模式,提升風險感知度。
與經濟責任、財務收支等傳統審計實施模式不同,基于ESG的“風險場景”審計模式需要在審計計劃、工作流程、具體執行程序、審計資源配置等方面,按ESG風險場景審計需求重新規劃,重構審計模式。
如在審計計劃方面,可制訂ESG專項審計計劃,亦可在經濟責任審計、投資項目審計等類型的審計中,同步開展ESG風險場景審計,加深審計深度,協助公司在創新和轉型過程中規范內控和風險識別;在審計工作流程方面,可將原有大而全的全套審計流程,拆解為適用于風險場景審計的審計模塊,方便審計組根據不同公司、不同項目、不同風險場景的審計需求進行模塊組合,隨需及時更新升級。在審計工作開展過程中,可以項目為單元,圍繞風險場景開展工作,細化審計單元顆粒度,從而提升內部審計風險感知度,提升審計發現質效。
2.風險場景具象化、數據化。
內部審計精準定位風險后,需對風險場景進行數據分析,而提高分析結果全面性、精準度的關鍵,在于將風險場景具象化、數據化。
風險場景具象化,即將抽象的風險屬性、關系等轉化為具體形象的、可理解的風險特征。內部審計需按照業務邏輯對場景進行梳理、解讀與還原,對于復雜的風險場景還需要進行合理分解,分解為多個相互聯系、獨立的風險場景,再分析并總結風險特征;風險場景數據化,即將基于審計人員認知具象出來的風險特征自然語言,轉化為可與計算機“交流”的邏輯語言。內部審計需要以數據標簽的形式將風險特征重新定義,形成基本數據要素,構建風險特征與數據要素之間的關系模型,再進行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保障數據分析質量。
3.建立敏捷迭代的風險場景模型構建與應用機制。
隨著公司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風險場景亦不斷更新,風險場景模型構建的不確定性、復雜性日益增加,已建立模型的適用性也受到考驗。內部審計提高識別、還原真實風險場景的能力,構建有效的風險場景模型,關鍵在于建立敏捷迭代的風險場景模型構建與應用機制,即綜合考慮資源投入、模型復雜程度等因素,確定風險場景模型的開發順序;在模型開發過程中,把單個復雜風險場景分解為多個相互聯系、獨立的風險場景,分別構建模型,從而化繁為簡。還可以結合場景變化與審計需求變動,及時調整模型,提高開發效率,保障模型質量;在模型應用過程中,結合實際應用效果不斷校驗模型的業務邏輯;在審計業務結束后,跟蹤復盤、持續優化調整。
五、基于ESG的“風險場景”審計模式實踐
(一)A集團基于ESG的“風險場景”審計模式實施概況
A集團是在香港上市的投資建設企業。參照GRI標準與指引、行業趨勢及地區實踐,A集團確定其可持續發展議題分為經濟、環境、雇傭及勞工常規、社區投資等,通過對公司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問卷調查及訪談,以集團對經濟、環境及社會的影響程度及對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兩個維度為基礎,綜合考慮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將議題分為三級:非常重要、重要及其他,分析結果見圖3,并形成了A集團2021年非常重要議題及重要議題,見表2。
A集團內部審計精準定位風險,識別傳染病、氣候變化、供應鏈管理、科技創新、職業健康安全及勞動力等方面的風險,完善公司經營管理風險源的采集。以風險為導向,制定審計業務發展規劃,運用基于ESG的“風險場景”審計模式開展工作,協助管理層制定防范和化解風險的方法措施,助力公司提升風險應對能力和水平,促進公司高質量發展。
(二)A集團內部審計若干實踐
考慮到學術及企業實踐中,對內部審計基于公司治理(G)的工作內容、方法等已開展較多研究分析,而對環境(E)和社會(S)議題運用的研究案例較少,本文以A集團內部審計識別出的新冠疫情影響、公司低碳轉型兩個風險場景為例,闡述內部審計實踐經驗與成果如下:
1.社會角度:新冠疫情影響。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工程大面積停工,安全生產、成本控制、現金流等壓力驟增,如何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情況下做好生產經營,成為所有投資建設企業的首要課題。為全面掌握新冠疫情對公司生產經營的影響,A集團內部審計將復工不及時、政策應享未享、投資進度滯后等多項風險特征,轉化為數據分析的邏輯語言,并通過整合公司項目信息、數據資料、外部監管數據等內外部數據信息,構建風險場景,見表3。
基于對上述風險場景的分析,A集團內部審計提出:針對已識別的風險,各項目應關注疫情發展動態,根據各地區發布的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的相關文件及合同不可抗力條款,提出合理應對策略;開展疫情影響下分包商、供應商履約能力的考察及評估,視情況動態實現復工復產;與甲方加強溝通協商,把握投資節奏,選擇符合自身利益的最優成本策略,全力化解風險。有關單位積極落實審計建議,明確落實方案和工作節點,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2.環境角度:低碳轉型風險。
根據《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2021)》,2019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比重超過一半。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建筑行業走向碳中和已成為必然趨勢。A集團作為行業領先的投資建造公司,積極面對低碳轉型的挑戰,主動探索碳中和發展路徑,包括通過優化能源利用減少建設過程碳排放,研究低碳施工技術,推動建筑產業鏈采用更低碳環保的建筑物設計與建筑材料等。
A集團內部審計針對公司低碳轉型風險,將低碳轉型規劃、管治架構、資源利用等方面的風險特征,轉化為數據分析的邏輯語言,構建風險場景,見表4。
基于對上述風險場景的分析,A集團內部審計提出:進一步加強對供應商的篩選與引進,籌劃采購低碳環保物料;基于合理制定的物料目標損耗率,考慮將節約損耗納入利益分享機制,激勵供應商主動節約材料,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助推供應鏈可持續發展;通過信息化建設助推物資管理升級,強化內部控制;加快組裝合成建筑法(MiC)等創新技術的應用,科技賦能綠色建造,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業務等,服務“雙碳”目標。有關單位積極落實審計建議,制定管理提升方案并有效執行,助力公司低碳轉型,引領行業以至價值鏈上利益相關者共同邁向可持續發展。
六、啟示和展望
(一)擴展內部審計邊界,創新審計工作模式
面對經濟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以及日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內部審計需充分發揮離得近、看得清的優勢,找準定位,主動變革,擴展內部審計邊界,逐漸從財務、經濟、內部控制等傳統領域,擴展到風險管理、環境影響績效、社會貢獻等領域,強化內部審計工作的前瞻性與整體性。同時,創新審計工作模式,基于ESG的“風險場景”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有效識別新風險、新挑戰,及時做好風險預警,既督促企業合法合規經營,又服務于企業生產經營可持續性大局,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二)踐行科技強審,加快審計信息化建設
內部審計要堅定踐行“科技強審”理念,結合公司信息化建設情況,制定審計信息化發展規劃。以需求為主導、以應用為導向,建立集成外部采集數據(如ESG監管機構動態信息)與公司內部系統數據(如財務、業務系統數據信息)于一體的審計信息化數據倉庫,將內部審計工作流程、審計關注點、測試程序等嵌入信息系統,開發包含風險場景建模等滿足場景審計需求的系統模塊,建成一個安全可靠、可延展、可持續的內部審計信息化應用系統,為內部審計運用ESG“風險場景”模式開展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撐。
(三)塑造優質團隊,提升內部審計勝任能力
隨著企業數字化進程的推進,可以預見,未來風險場景的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大,對內部審計人員數據處理技能、專業判斷等勝任能力亦提出更高的要求。為從容應對新形勢下的挑戰,內部審計組織應按照“集約資源、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的原則,推進人才培養與團隊重塑。一方面,內部審計需正視數字化趨勢,盡快轉換思維、發掘潛能、創新審計技術方法,提升數據收集、處理、分析等技術能力,從而抓住數字化轉型契機,優化內部審計管理,提高審計工作質效;另一方面,內部審計需加強與業務部門的溝通協作,增強對新形勢下企業業務模式、運營管理、流程作業等方面的認知程度,不斷完善風險場景中業務風險特征與審計數據分析之間的邏輯關系,提升內部審計風險場景模型構建與數據分析能力,打造一支兼具審計和信息技術的復合型審計團隊。
(作者單位:中國建筑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郵政編碼:518057,電子郵箱:luodan8@hotmail.com)
主要參考文獻
[1]杜永紅.“雙碳”目標約束下的ESG審計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2):
154-160
[2]黃世忠.ESG理念與公司報告重構[J].財會月刊, 2021(17):3-10
[3]張慶龍,何佳楠,顧青青,等.場景審計:數字化時代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工作模式[J].審計研究, ?2021
(4):119-128
[4]張慶龍,邢春玉,芮柏松,等.新一代內部審計:數字化與智能化[J].審計研究, 2020(5):113-121
[5]Scoble,R.,Israel,S.Age of Context: Mobile,Sensors,Data and the Future of Privacy[M].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