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應該是什么模樣?
這個問題,很難有標準的答案。每一個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輕人,都要面對去向何方的千萬種選擇,考慮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選擇不同,青春的樣貌自然不一樣。不畏艱險、為國戍邊,守護祖國安寧祥和,是解放軍戰士的青春;仰望星空、攻堅克難,摘取一個個科學桂冠,是科技工作者的青春;不懼強手、奮勇爭先,讓五星紅旗高高升起,是運動健兒的青春;扎根鄉野、業有所成,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致富,是新農人的青春……
二十年前,一群年輕人扛起志愿者的旗幟和夢想,在人生長河中鐫刻一段火紅的青春。
2003年,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實施“西部計劃”,招募一定數量的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到西部基層開展為期1—3年的基礎教育、服務三農、醫療衛生等志愿服務工作。當年,江蘇首批“西部計劃”志愿者打點行囊、揮別母校,帶著力量與勇氣,到西部基層報到。
他們服務的地方,沒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卻有一望無際的廣闊與深情;沒有隨處可見的喧囂,卻有最為純樸的笑容。在艱苦的環境里,他們可能要面對一次次的摔倒與挫折。但是,他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無私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
2005年,參照“西部計劃”模式,江蘇實施“蘇北計劃”,為江蘇的鄉村建設注入青春力量。
由于發展水平差異,早期“蘇北計劃”的服務地條件普遍薄弱,志愿者的工作大多與脫貧攻堅直接掛鉤。志愿者中,有的任教希望小學,有的關愛留守兒童,有的改善基礎設施。2022年,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蘇北計劃”擴容升級為“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志愿者的舞臺愈發寬廣。
基層一線的工作看似微小,面對的卻是百姓的“急難愁盼”,解決一個難題、解讀一項政策、傳授一門技術、賣出一份農副產品……一位曾在社區服務的志愿者說,在社區一年,他真正理解了“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認真做好一件件與百姓相關的小事。
成為“西部計劃”“蘇北計劃”志愿者,是青春的選擇、莊嚴的承諾,也是青春該有的模樣之一。在田間地頭,志愿者們播下種子,而這段服務基層的經歷,則成了深植于他們心中的一顆種子。
“西部計劃”“蘇北計劃”讓志愿者的個人前途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在服務基層、奉獻社會的過程中,他們得以近距離了解基層、感知社會、讀懂中國,那些不計較得與失、更在乎行與思的瞬間會告訴他們怎樣創造價值、凝聚力量、開創未來,在躬身實踐中,體悟如何劃定青春坐標、描摹青春畫卷、奏響青春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