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讀研期間,安鵬月報名參加“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
作為農業專業學子,實踐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看到“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她就與導師聯系,希望借此機會走進農業生產一線,看看真實的農業到底是什么樣子。2022年夏天,她來到南京江寧區橫溪街道農業服務中心,開展為期一年的志愿服務。
腳踏泥土,致知力行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與位于橫溪街道的南京蔬菜花卉研究所有科研合作,在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安鵬月可以在完成志愿服務的同時兼顧自己的科研項目。
安鵬月主要負責街道21個村(社區)農民專業技術培訓和農產品經營推廣指導、經濟作物和知識下鄉等工作。初到崗位,她不太適應工作環境,比如聽不太懂當地方言。她得盡快調整工作狀態。
在學校里讀書,安鵬月以為農業僅僅是科研、數據和方法論,憑借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就能輕松應對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沒想到,她一上崗,就有農戶一大早騎著電動車跑來問她“我們麥子尖為什么都發霉了呀”,這時,她才發現自己兩眼一抹黑。好在她想到有研究這個方向的師兄和師姐,通過電話咨詢,才勉強幫農戶解決了問題。
那一刻,安鵬月理解了什么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橫溪街道的居民老齡化現象較為明顯,農戶大多為老齡人群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提供技術服務的專家講授的要點和方法比較書面化,經常出現農戶對專家、教授傳授的知識理解不全面、不透徹的現象。囿于課堂形式,農戶不好當場提問交流。
面對此類問題,安鵬月主動請纓,深入田間地頭了解具體情況,聽取專家、老師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后,她擔任起翻譯和助教的角色,將專家傳授的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農戶提供最直觀、最需要的技術支持。面對農戶提出的針對性的問題,比如農業滴灌、特殊病蟲害防治等,她會記錄下來,再去請教專家、老師,之后一并反饋給農戶。久而久之,她和農戶們的關系愈發親近,農戶也愿意跟她說說生產、種植等方面的事情。
服務農戶的生產之外,安鵬月還要推進自己的研究課題。
她的研究課題是“不結球白菜”,這是青菜新品種。9月初溫度適宜后,她將試驗材料從學校帶到南京市蔬菜花卉科學研究所,在學校導師和南京市蔬菜花卉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合作研發“不結球白菜”新品種,創造、擴大“不結球白菜”種質資源庫。
安鵬月通過誘導的方式,篩選出具有較好突變性狀的株系,如果可以直接利用,就篩選出來后面再育種;一些比較特殊的,比如本來葉子是綠的,但突然變成黃色,可能是受某一個基因控制,需要后續再進行研究。
育種是一項周期較長的工作,需要不斷驗證。就蔬菜來說,兩三個月就能成熟一茬,如果條件合適,會稍微加快育種進程,但是再怎么快,想選育出合格的品種也需要幾年的時間。
安鵬月的實驗進展順利,經過多代人工選育,她初步篩選出一個抗病、抗蟲株系——BY-146,一個黃化葉片株系——BY-55,以及多個深綠色葉片和側芽增多株系。其中BY-146抗病、抗蟲株系可從根源上減少農藥使用劑量、頻次,滿足農戶、市場的需求,從而打造綠色、優質的農產品。
汲取向上的力量
今年上半年,安鵬月主要做了兩件事:開辦“夢想小店”、在抖音平臺直播賣西瓜。
服務期間,安鵬月積極參與公益行動,與街道民政部門一起摸排出145名困境青少年,動員社會愛心人士認領微心愿并深入困境青少年家中走訪,發放愛心禮包等物品。她主動結對一名困境兒童,定期進行課業輔導。
在團江寧區委和橫溪街道團工委的支持下,安鵬月和街道其他四名“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志愿者共同打造了一間“夢想小店”。小店采用非營利性的運營模式,志愿者利用業余時間經營管理。小店的業務分為兩個板塊:一是咖啡、茶飲、糕點的點單式服務,二是橫溪本地土特產的售賣,小店經營所得的收益全部用于資助困境青少年。
直播賣西瓜則是安鵬月和小伙伴們助農的新探索。
橫溪街道的西瓜以禮品瓜“小蘭瓜”為主。一次農技培訓會后,安鵬月定點幫扶的西瓜種植戶找到她:“你是農業大學研究生,點子多、辦法多,你看能不能幫我們想想辦法。”在隨后的交流中,她了解到,橫溪西瓜雖然名聲在外,但當地部分個體瓜農仍面臨銷售模式和銷售渠道單一、產品附加值不高的困境。
為拓展銷售渠道,充分利用網絡直播等銷售方式,安鵬月和其他幾位志愿者在今年江寧西瓜節期間直播賣瓜。不過,她和同伴們從沒搞過直播,只能從零開始一點點摸索前行。搭建平臺、成立店鋪、直播售賣、聯系渠道……她說:“我們不是專業的,做直播還挺困難的,很多東西都不了解。”
說實話,一開始,安鵬月和同伴們不知道能不能把直播做好,可能不像大家期待的那樣,能做出多大的知名度。后來發現,消費者還是愿意買單的。與其他有名氣的主播相比,她和同伴的努力看起來是有限的、微薄的,但能幫個體瓜農轉變一下思維模式和銷售渠道,讓他們看到更多希望,是非常重要的。
這兩件事讓安鵬月對基層工作感觸良多。
在學校讀書時,她追求成功的心情較為迫切,覺得畢業后進入社會,工作方面取得成績應該不是難事。但是在基層服務一年,真正接觸社會、從頭開始的時候,她才發現很多事情不是想象中的那樣。成功受到很多因素影響,需要不斷積累,有了經驗,還得有好的機遇,自己才能慢慢成長。
直播賣瓜快結束時,安鵬月跟街道的農戶聊天,有的農戶就說,瓜沒賣完。她忽然覺得自己的能力很有限,沒辦法幫助所有人,心里充滿無力感。她說:“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必須到社會上去學習,學習知識也好,提升能力也罷,得與更多優秀的人接觸。如果一直埋頭研究技術,在所處領域肯定會有深厚的積淀,但當站到更高的視角時,就會發現自己的狹隘之處。”
在基層一年,安鵬月和農戶的關系就像“自家人”一樣。她到農戶家里,農戶非常高興,會說“小安來啦”,什么事情都樂意跟她說道說道。她有事情可以找農戶幫忙,農戶有不明白的事情也會找她幫忙,比如怎么寄快遞之類的。她認為,農戶有事愿意找她,說明農戶信任她,“我們可能也沒有幫他們太多,對他們也沒太大的貢獻,但他們會記得我們來過。”
安鵬月說,一年很短,認真去做一件事情也需要過程,對志愿者來說,不一定能做出什么亮眼的成績。但是,當志愿者在基層待過,真切感受到農業、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現狀,就會明白基層所需和農戶的訴求。志愿者群體中有一部分人未來會去考公考編,當他們走上相應的崗位時,服務基層的經歷或許會讓他們結合實際考慮問題、做決策,因為這段經歷就像一顆種子,永遠埋在志愿者心中。
而這顆種子,在下一個春天或許就能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