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種下“志愿”的種子
張艷羽是重慶市大足區人,2022年6月,從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畢業后,她加入“西部計劃”,成為一名志愿者,回到家鄉服務。張艷羽與南師大有著特殊的情緣,而成為一名志愿者也與這段情緣有關。
2015年,南師大第十七屆研究生支教團首次奔赴重慶大足支教,當時的三名志愿者被分配到了大足中學開展工作,團長楊鴻飛恰好被分到張艷羽所在的班級——大足中學高一(1)班“陽光班”做副班主任。支教老師給他們上課、帶他們參加活動,還給他們介紹了很多大學里的生活,這些都讓張艷羽對于大學充滿了向往,也對南師大有了更多的了解。
張艷羽特別喜歡楊鴻飛的國學經典課程,她稱楊鴻飛為“飛哥”,至今記得楊鴻飛給他們上《論語》課時的情形:“當時飛哥講解《論語》里‘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句話,他告訴我們,雖然現在交通發達,到哪里都很方便,但不管去哪里一定要告訴家長,不然家長會擔心,這就是孝道。”張艷羽對這句話印象深刻,“以前除了學習教材知識外,很少有老師給我們講這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支教團的老師們給我們打開了認識世界的另一扇門。”
當時,支教團的支教時間只有一年,但此后的幾年,張艷羽一直和支教團的老師們保持著聯系,時常和他們交流生活、學習方面的事。高考前最緊張的5月份,張艷羽的成績有了些許波動,她主動聯系了支教老師們,向他們訴說了苦惱,三個老師給她做了很多思想工作。“飛哥告訴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浮躁。誰能在這個時候坐得住,高考就能考得好,算是給我吃了顆定心丸。”張艷羽說。
6月24日,高考成績出來時,張艷羽感到有些焦慮,因為按照南師大在重慶前三年的招生分數來看,她的分數報考有一定的難度。張艷羽隨即聯系了楊鴻飛和楊桂云兩位支教老師,詢問他們的意見。兩位支教老師通過學校招生辦了解了一些信息后,鼓勵張艷羽第一志愿報南師大,雖然有困難,但可以沖一沖。張艷羽心里仍舊沒底,當時家里的親戚都希望她就在重慶找個大學上,認為女孩子離家近一些比較好。可張艷羽這些年一直向往南師大,她想真正走進南師大、感受南師大。實際的分數、家人的導向、自己的理想,還有諸多復雜的因素,都讓張艷羽在選擇時左右為難。那段時間,張艷羽每天都會聯系楊鴻飛咨詢情況,楊鴻飛也通過各種渠道幫她了解信息。張艷羽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時說:“許多學生家長都不太懂報志愿,剛畢業的高中生對大學也不了解,有的同學填志愿覺得差不多就行了,我那時就是硬著頭皮找各個老師咨詢,畢竟要對自己負責。”
在經歷過幾天的思考和糾結后,在對南師大的向往驅動下,在楊鴻飛的不斷鼓勵下,張艷羽決定第一志愿還是“冒險”報南師大,結果被壓線錄取,事遂人愿。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張艷羽特別開心,第一時間就和楊鴻飛、楊桂云兩位老師分享了這個好消息。
用愛心去服務
考進了南師大,張艷羽也在心里種下了一顆“志愿”的種子。大學四年,張艷羽積極參加學校的志愿活動。他人給自己帶來陽光,她也應該將這份陽光傳遞給他人。大學畢業后,張艷羽面臨新的人生選擇,想起了當年遇到的支教老師,她積極響應“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堅定報名了“西部計劃”,回到了家鄉——重慶大足,成為了一名志愿者。
“志愿服務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堅守一線崗位,接聽來自各個條線群眾的訴求電話時,群眾有時會把遇到不順時的挫敗情緒發泄到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身上,電話這頭的張艷羽雖然也感到委屈,但她總是會“轉念一想”:如果是她身處打電話求助者的境地,可能也無法有好的情緒和脾氣。這么一想,她就平靜下來了,記錄下對方的訴求,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能解決的幫著解決,不能解決的就及時向不同職能部門溝通并協調解決。
停電、停氣了什么時候來電、來氣;網絡遇到問題了,上不了網,孩子沒法上網課了,什么時候可以派人來維修。類似于這樣的事情林林總總。“我在基層一線做志愿者,工作職責雖然微小,但它一樣是為人民服務。”張艷羽說。
今年3月,第十一屆大足石刻國際旅游文化節暨“美好中國·大足出發”首屆中外旅游交流活動在重慶市大足區大足石刻游客中心開幕,活動從3月9日持續至5月10日。張艷羽積極參與這項活動的志愿服務,與單位同事、“西部計劃”志愿者一起活躍在旅游節的活動現場。
位于重慶大足區的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每每向外地游客介紹大足石刻,張艷羽的內心都充滿了驕傲。作為一名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畢業生,張艷羽明白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她希望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參觀大足石刻,了解大足石刻,將它的文化魅力傳播到世界。
如今,結束了服務期的張艷羽入職四川省廣安市博物館,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她很高興,再次升起對支教團隊當年幫助自己的感恩之情。留在西部這片土地上,她將繼續發揚志愿服務精神,以一顆火熱的心,為鄉村振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