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三個字貫穿竇心言的成長歷程。她出生于1999年,常州本地人,從小到大參與多類型志愿服務活動。大學考入常州大學法學院后,高質量完成學業的同時,竇心言擔任院團委副書記。其間,她參與學校與檢察院合作的幫教志愿者團隊工作中,以德育和法治的方式向未成年群體開展長期性幫教工作,同時深入村、社區開展基層普法活動。因做法新穎、效果良好,學校志愿團隊多次獲得主流媒體報道,這讓竇心言逐漸萌生出到基層“大舞臺”闖出“新天地”的想法。
2022年是江蘇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實施第一年,團常州市委專門組建市項目辦與全省各高校溝通對接,采取“校地定向+全省普招”相結合的招募形式,積極引導高校大學生在全市鄉村振興工作中貢獻青春力量。畢業時,竇心言就業選擇比較多,可她卻說:“我要做投身鄉村的表率,做出點成績給同學們看看。”2022年8月,經常州大學團委推薦,竇心言成為常州市天寧區青龍街道武城村的首位大學生志愿者。
入村第一天,村書記江小明帶她參觀了全村。作為城里長大的孩子,竇心言驚嘆村里產業多元,宜居宜業的鄉村美景如詩如畫。得知這是江小明舍棄高薪工作、扎根鄉村五年換來的成果,她內心十分觸動,隨即在筆記本上寫下:“我也要做鄉村振興的‘貢獻者’。”
融入基層生活并不容易,剛工作時竇心言連水稻和小麥都分不清。她時常奔走于田間地頭,虛心向村干部和經驗豐富的村民請教種植和養殖經驗,全身心投入走訪民情、收集民意、求取民智的工作中。經過一年鍛煉,再談及稻麥品種,她做到了如數家珍,也能詳細向研學學子介紹武城村“一村四田”特色農業。
“我希望成長為基層‘多面手’,做提筆能寫、開口能講、問策能對、遇事能辦的實干家?!边@是竇心言給自己定的目標。工作中,她積極參加團省委、團市委舉辦的青馬工程農村班和鄉村振興先鋒培訓班,在主題教育和專題培訓中堅定服務社會的志愿初心,增長筑夢基層的服務本領。工作之余,她常深入基層黨建、民生保障、農業生產、環境整治、文旅發展等領域,多條線多崗位進行自我鍛煉。例如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她接到撰寫武城村十年變化的匯報稿。為了挖掘出亮點素材,她采訪了老村支書、隊長、村干部,考察了過去十年的村史資料,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人,而青年力量更是關鍵所在。
如今,以“理論課堂”“實踐課堂”“共建課堂”賦能鄉村振興,竇心言已撰寫各類文稿30余篇,主要負責的“鄉韻武城”黨建品牌榮獲常州市天寧區基層黨建樣板,撰寫的“五丈河”農產品宣傳稿件多次被省級主流媒體報道。她還立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理論宣講活動,累計接待超300人次,同時推動村校共建項目,多次開展鄉村研學、農事體驗等農旅發展新活動。
通過開展黨員學習、工作報表、入戶登記、政策宣傳、糾紛調解等工作,竇心言越來越沉得住性子。她曾電子化歸檔1000多份資料、整理4000多名村民戶籍,過程枯燥單一,但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因為扎實參與村民退地進保工作,開展困難群眾走訪慰問工作,村民常稱呼她是“人美心善的小姑娘”。如今,竇心言還加入天寧區安置房產權證辦理專項工作組,成為首批青年突擊隊成員之一,目前已參與完成2375套安置房辦理工作。
“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提供了更多發展機會,能夠將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可遇不可求?!边@是參加志愿服務以來竇心言最深的感觸。為此,她時?;氐侥感⒓有v會,通過自身經歷勉勵學弟學妹大膽從“象牙塔”跨入“基層門”,已帶動學院11名畢業生走上志愿服務鄉村振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