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樹洞”“好運噴霧”“罵醒戀愛腦”“虛擬蚊子”“愛因斯坦的腦子”……不少年輕人熱衷于在電商平臺購買“情緒產品”,花費幾分錢、幾元錢、十多元錢就能購買的“情緒產品”也越來越多,這甚至還成為年輕人“搞副業”的新門路。
所謂“情緒產品”,是指圍繞人的情緒安撫、舒緩、調節、管理等功能而開發的產品。比如“情感樹洞”提供聊天、傾訴、陪說話、哄睡覺、情緒安慰、情感指導等多類型情緒陪伴服務;“罵醒戀愛腦”為異地戀的情侶、失去激情的夫妻、自我感動的暗戀者等提供指導甚至“拯救”服務;“愛因斯坦的腦子”則是為了給消費者賦予一個增加智商的美好愿望……
一些消費者下單帶有情緒價值的商品,不排除有響應網絡熱點、尋個樂子的目的。比如購買“好運噴霧”,并非購買真的噴霧,只相當于一個“在線許愿墻”,用戶下單許愿“好運”,等到“好運”實現,就到商品評價區留言“還愿”。“好運噴霧”帶來的只是一種心理暗示,恐怕沒人真把希望寄托于這種“玄學”。而“虛擬蚊子”算是一種友好型的“整蠱”,有人下單后發朋友圈自嗨,有人下單后讓賣家添加指定的QQ或微信號,一旦對方通過,賣家就會一直向對方發送“嗡嗡嗡”等,花的錢越多,“嗡嗡嗡”的時間越長。
有的年輕人購買“情緒產品”是出于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和對情緒調節的需求。比如情緒崩潰時,在網上購買“情感樹洞”,向陌生人傾訴、吐槽幾句,釋放負面情緒,待情緒平復后,又能積極地投入學習和工作。因為具有匿名性,這種渠道可讓年輕人更加徹底地傾訴和宣泄。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很多人會把復雜難言的情緒寫下來,向最親密的家人、朋友傾訴;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年輕人更傾向于在線上解決問題,“情緒產品”自然受到青睞。因此有人說,這屆年輕人是懂得自我療愈的。
從這個層面看,“情緒產品”是“療愈經濟”催生的產物。“療愈經濟”在線下也有服務,比如“喜茶”“喪茶”等帶有情緒標簽的飲食消費,又如減壓館、發泄屋、失戀博物館、孤獨博物館等。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情緒產品”如果確能幫助年輕人對抗精神內耗,也能成就新的商業機遇,就應該承認其價值。
不過,互聯網情緒產品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比如自律能力差的人購買“學習監督”服務,如果因偷懶、睡覺、玩手機沒能完成任務,會被監督員“罵醒”,這種服務能起一定的督促作用,但戰勝惰性的還得是自律,嚴于律己才是立身之本、成事成才之要。有些情感、情緒問題,“情緒產品”只能提供宣泄渠道,并不能有效拔除“病根”。“情緒產品”只是暫時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不能取代真實的情感交流和人際互動。
此外,互聯網“情緒產品”是新生事物,市場有待規范,年輕人在購買服務時,應保持理性的判斷和辨別能力。有專家認為,“情感樹洞”和“罵醒戀愛腦”服務需要從業者有成熟的心智、豐富的感情經歷、多年的社會經驗,最好能有心理學相關的教育或從業經歷。但據報道,目前這一市場處于監管的灰色地帶,可能存在軟色情、詐騙等風險,電商平臺對此類特殊商品的監管也尚不完善。
因此,在互聯網上買“情緒產品”對抗精神內耗,可以嘗試,不能依賴。鑒于這種新業態能滿足當代年輕人的心理需要,相關部門、電商平臺可考慮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助力這種互聯網“療愈經濟”規范發展。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