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前,我和母親趁著上元佳節(jié)去了洛陽,并有幸在應天門外觀賞到了“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的隋唐繁盛之景:城門恢弘巍峨,身姿款款、衣袂飄飄的漢服女子閑步在花燈掩映的定鼎大街上,猶如靈動的畫中仙。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感受到漢服之絢美,不由心生向往。沿街找到一家妝造店后,我和母親也租了一身唐制漢服。當印著仙鶴云紋的間色襦裙輕柔地籠罩上身的那一刻,積聚在心底已久的喜悅和自豪感終于滿溢、泛濫。
“畫羅紈扇總?cè)缭疲毑菪履啻氐埂保c漢服的相遇,初見驚艷,再見傾心,對它的了解越深入越歡喜。在我看來,漢服不僅僅是令人向往的美麗服飾,更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在精神與外在美學的完美結(jié)合。
從三皇五帝時代到明末清初,四千多年的傳承賦予了漢服厚重而神秘的歷史沉淀感,多民族、跨文化的交融演變又使它分外鮮明生動。無論是秦之樸素、漢之莊重、魏晉之飄逸,還是唐之華貴、宋之俏麗、明之端雅,漢服都以其寬博大氣、灑脫出塵的獨特美學特征深入人心,隨時代的風潮共進。自清朝剃發(fā)易服后,沉寂了三百多年的漢服終于在本世紀初得以重新煥發(fā)光彩,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推崇和喜愛。現(xiàn)如今,無論是在西安、洛陽等歷史名都,小橋流水的江南,還是“長河落日圓”的大西北,都能看到漢服同袍者的身影,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古今交融畫卷。
“漢服熱”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年輕一代民族自信心的回歸和文化認同感的增強。在時代大背景與國潮熱流的合力推動下,漢服文化逐漸開始“破圈式”傳播,更多國人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并領(lǐng)悟傳統(tǒng)服飾的魅力,為以漢服為代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新鮮活力。著漢家之衣裳,發(fā)思古之幽情,作為典型漢式美學與華夏文明傳播的有形載體,每一件精致獨特的漢服背后都蘊含著濃厚的文化感召力,承載了華夏子孫發(fā)揚民族文化的美好愿景。
《春秋左傳·正義》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服在華夏民族的歷史畫卷上無疑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用一縷一絲的細膩,雕琢輝煌璀璨的華夏文明;用一針一線的巧妙,繡出剛?cè)岵臐h人風骨,以獨特的美牽住了當代人的民族情懷。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采采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