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琪 肖燕憐
【摘 要】全球傳播語境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聯結,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新聞敘事話語體系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理論自覺。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是新聞生產者對敘事相關的事實本質與結構形式關系的認識與反映,是一種將事實、想象與形式關聯起來的思維方式,其融合新聞的成功實踐證明,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能夠喚起受眾的文化記憶,促進共情傳播,更能滿足全球新聞傳播的需要。
【關鍵詞】中國故事;敘事思維;敘事話語;中華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講好中國故事進入國家頂層設計層面。此后10年間,黨中央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多次做出指示。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新聞媒體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主力軍,在中國化新聞敘事實踐的基礎上總結中國化新聞敘事經驗,用沉積中國文化智慧的敘事思維講好中國故事,進而建構中國化新聞敘事的話語理論,是擺在新聞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時代命題。
一、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的時代價值
文本是思維作用下的產物。強化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更利于創造具有中國式、創新性特質的新聞文本。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就是新聞生產者對敘事相關的事實本質與結構形式關系的認識與反映,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作用于新聞生產者認識和掌握敘事的內在特質與客觀規律,服務于媒體融合語境下講好中國故事。
(一)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是中國新聞實踐時代之需
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催生了現代新聞業并在西方蓬勃發展,適應于遠程信息傳遞及工業化、大規模印刷出版需要,建立在事實要素分解重組的基礎上,報紙新聞逐漸形成以倒金字塔為主要結構的消息文體,這是西方因果邏輯的線性思維作用于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后進行組接的結果。信息性、政論性與故事性模式是大眾傳播時代中國新聞實踐的主要文本模式。注重告知、傳達的信息性模式多采用倒金字塔結構呈現事實,注重闡釋說理、解釋復雜現象、強調事實要素關系的政論性與故事性模式則“結構無須強求一律”[1]。中國思維是“和”的思維,是一種關聯性思維或關系性思維,強調有機整體的系統中各要素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在一定秩序作用下要素組合后構成新的一體,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政論性模式與故事性模式的新聞報道不是以事論事、線性推論因果,而是在復雜系統中發現各種要素關系后做出解釋,為用戶建立“萬變不離其宗”的事實認知、分析框架,在新聞實踐中很難形成一定之規。講好中國故事是新聞媒體在故事模式與政論模式基礎上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中國人民奮斗圓夢、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成就闡釋,反映事實本質的同時發現事實與其他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突破注重表象的單一性、平面性西方新聞思維,優化以關聯、關系為核心的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是中國新聞實踐的時代之需。
(二)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是建構中國特色敘事話語體系的關鍵
克勞斯·布魯恩·廷森認為媒介有三個維度,基于人的第一維度的媒介,伴隨書籍、雜志、電影、廣播和電視而誕生的第二維度的媒介,以及由數字媒介構成,整合了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及組織傳播的第三維度的媒介。經歷了建設、發展、縱深推進的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在新聞實踐中精品頻出。總結近年來融合新聞實踐經驗,強化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敘事思維,生成中國式的敘事話語更能滿足當下全媒體傳播的實踐需要。
當下研究新聞敘事的主要知識來源于西方的敘事理論。中國的敘事理論主要成形于第一維度的媒介時代,伴隨工業文明而生的西方敘事理論與報紙所刊載的新聞文本具有天然的適應性,后延伸到電視文本的研究。推動媒體融合縱深發展以來,新型主流媒體生產了許多優秀的融合新聞產品,簡單套用西方新聞敘事理論無法解釋這些文本特征。在中國新聞實踐基礎上總結“敘事是什么”的普遍經驗,論證“敘事是什么”的科學話語,形成用以專門指導認識敘事、分析敘事的一整套符號、形式和概念,才能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現象、中國問題。
二、強化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的有效路徑
(一)用傳統小說思維滋養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
新聞是事實真實、準確、完整的報道,新聞事實是人民利益、人民需求的反映,這是中國新聞實踐的主要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傳統小說從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傳奇開始到宋元話本小說及至明清章回體小說,無所不及的想象構成了中國傳統小說的世界,中國小說思維中時間可以循環往復,空間可以折疊層套,生命在各種關系中顯示價值也思考價值。傳統小說思維滋養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就是在事實思維的基礎上融入想象思維,事實思維作用于說什么,想象思維作用于怎樣說。
中國傳統小說的思維、文體以及敘事藝術形成于第一維度的媒介時代,隨著西學的東漸,中國小說美學盡管融入了新的文化因子,但是被中國文化精神熏陶而積淀的中國小說是以現實主義為主體、具有中華民族特質的美學。中國小說中的現實并非僅僅是現象的真實,邏輯的真實與詩的真實也屬于真實的范疇。在新聞用事實說話的實踐基礎上,融入中國小說美學特質形成包容性更強的事實思維,是中國新聞實踐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也是第三維度媒介時代新聞敘事思維的中國化實踐。
(二)事實思維是中國化新聞敘事的核心
事實是在現實基礎上以事物發展的內在關聯性組接、創造出新屬性與新功能的事實,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是現象的真實、邏輯的真實與詩的真實相統一的事實思維,而非虛構的事實。
事實思維主要作用于新聞敘事的材料選擇與組接。反映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中國人民奮斗圓夢、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事實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本材料。事實在現實生活中為真實講好中國故事的第一層真實,即歷史的真實。新聞敘事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對事實進行組接,以現時為錨點,聯結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實加以組接建構新的事實,形成了講好中國故事的第二層真實,即邏輯的真實。以現時為錨點聯結歷史與未來,在已有事實真實的基礎上建構未來中國的圖景,實現講好中國故事的第三層真實,即詩的真實。近年來主流媒體講好中國故事的融合新聞產品以及黨的二十大系列主題報道所呈現的事實,就已經突破了歷史真實進入邏輯真實以及詩的真實層次。
(三)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詩性智慧中尋找養分
突出形式美感是第三媒介時代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的關鍵。媒體融合語境下新聞敘事是內容為真、道德為善、形式為美的有機體,新聞敘事的素材源于人們對客觀存在事實的價值判斷,目的是為敘事的參與者提供理性判斷素材的同時讓其產生愉悅感。形式美感是用戶參與敘事、發生情感交流的關鍵,用戶在新聞文本中體驗到形式的美感,積淀在用戶深層心理結構中的文化記憶被觸發并與敘事素材形成現實聯系。不同于第二媒介時代新聞敘事文本的平面性,第三媒介時代的新聞敘事文本是立體的、沉浸的,用戶對文本的感性認識與審美愉悅緊密連接,在體驗故事世界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情感,新聞文本成為分享意義、建立關系的紐帶。
三、加快中國化新聞敘事實踐,自信傳遞中國聲音
(一)多種元素的應用給予新聞生產者更多的發揮空間
融合新聞將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多種形式融合在一起,大大豐富了新聞的話語構成,在技術的加持下,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在融合新聞中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現。融合新聞呈現一個開放的、多維的、層級式的、多空間并置的復合敘事體系,用戶可以從任何一個“入口”進入,敘事語言總體上體現為一種非線性邏輯和結構[2]。 在各種“出圈”的融合新聞報道中,新型主流媒體的新聞敘事實踐提供了獨特的新聞敘事思路。新聞敘事的文本以集合了想象與追求形式美感的關聯性結構,來展現故事的情節之美、價值之美、形式之美,為用戶帶來更多的審美愉悅。
(二)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是一種獨特的關聯性結構
敘事思維將分散的報道整合在一起,在事實思維的基礎上發揮想象,提取和凝練主題,將相互獨立的部分按照關聯性進行整合,成為一個整體。在想象思維的作用下,主體將數個不同時間、同一空間中真實發生的事實組接后產生出更豐富的意義。《中國青年報》生產的《中國有故事》第2季第7集中,講述人賀瑤講述了2020年新疆伽師縣的水的故事。賀瑤在幾十年前的澇壩水邊講盼水,在1994年的農牧區改水工程現場講探水,在2019年5月伽師縣飲水安全工程現場講引水,“憶”與“思”是想象,“苦”與“甜”是事實,憶苦思甜在組接的三維立體化現場具象化,故事的主題得到了升華。主體將數個不同時間、同一空間中真實發生的事實組接后,有利于共同體意識的有形、有感表達。
這種關聯性還注重形式上的美感,以中華優秀文化為內核,是一種將事實、想象與形式統一關聯起來的思維方式,以此來喚醒用戶的文化記憶,為受眾帶來感官的愉悅,產生傳播的共情。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傳統,總是有其強烈的親和力,中國思維圖示的建構和定型始終是處于中國文化構成的歷史積淀過程之中的[3]。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牢牢把握這一優勢,在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新聞報道中,以民族文化為根脈,實現創新性發展。用戶從新聞敘事中體驗到形式上的美感,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無形之中增強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同時,這種情感也反過來促進了新聞產品的參與、分享。
(三)中國化敘事思維的生動實踐
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人民日報社新媒體推出的原創融合新聞《新千里江山圖》就是中國化敘事思維的生動實踐。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形態不斷推陳出新,但新聞生產的“事實邏輯”從未改變[4]。在《新千里江山圖》中,仍以事實為基礎,復興號高鐵、港珠澳大橋、中國載人航天、中國天眼等過往十年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袁隆平、張桂梅、黃文秀等時代楷模,中國抗疫、懸崖村脫貧、冬奧會等代表性事件都如實呈現在畫面中,構成整個新聞作品的主要內容。在結構上,將各個獨立的新聞事件進行貫穿、整合,運用想象思維,人物群像一一展現,在田間說著“飯碗要牢牢掌握在中國人的手上”的袁隆平,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黃文秀,“要站在講臺最后一刻”的張桂梅,沖鋒在火場的摩托車騎手,抗疫中的醫護人員……不同的新聞事件關聯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傳遞出中華傳統文化真善美的精神內涵。
在《新千里江山圖》中,事件的呈現是事實,而事件的選擇和安排是想象,通過這樣一種想象思維,向用戶展現了中國人民十年來共同奮斗、取得輝煌成果的偉大圖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被具象化,“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內涵被深刻詮釋。
四、結語
從目前來看,我國新聞業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大多數仍遵循著西方的新聞敘事話語理論,還未形成對中國化新聞敘事話語理論的共識。中國是世界上傳統文化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未來要強化中國化新聞敘事思維,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敘事話語體系,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認知和思考,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
參考文獻
[1]丁伯銓,當代新聞文體寫作[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75
[2]孫鹿童.生產邏輯轉變下的用戶互動:以中國新聞獎互動式融合新聞為例[J].中國編輯,2020(9):43-48.
[3]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論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3.
[4]劉濤.融合新聞如何講好故事[J].教育傳媒研究,2020(3):9-13.
[5]王宏.弘揚建黨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篤定前行[J].中國財政,2021(21):25-27.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