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楚楠
【摘 要】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9年4月出臺的《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提出,“從事未成年人節目制作、傳播活動,應當以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任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為廣播少兒文化節目創作提出了指導方向和具體要求。制作少兒文化節目,要實現傳播目的和傳播效果的統一,有必要在節目定位、內容設置、形式包裝等方面做好規劃。文章以廣西廣播電視臺文藝廣播為例,分析具體節目案例,嘗試為廣播少兒文化節目創作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廣播少兒節目;傳統文化;創作分析
對廣電媒體而言,能否開辦一檔廣播少兒文化節目并持續更新,取決于節目是否有可操作性,以及費效比及市場反饋的高低。近年來,廣西廣播電視臺文藝廣播陸續開辦了《寶寶有文化》《名著不難懂》《達依的365夜》等一系列廣播少兒文化節目,通過“引導培育聽眾—鎖定核心聽眾群—拓展節目外延—擴大聽眾基數”的路徑,不斷豐富文化節目內涵,提升節目研發能力,凸顯媒體品牌效應。
一、廣播少兒文化節目的媒體路徑分析
(一)嘗試趣味少兒詩詞鑒賞節目,積極獲取市場反饋
在媒體運營中,開播一檔新欄目或一類新節目,一方面有賴于前期市場調研,另一方面要關注節目播出后的市場驗證。廣西廣播電視臺文藝廣播于2018年4月開播親子文化類節目《寶寶有文化》,該節目每期時長5分鐘,用“寶寶問答”“寶寶朗讀”等方式,展示漢字之美、詩詞之美、經典之美。節目名開宗明義,以“寶寶”作為節目的主角,既展現少兒特有的童趣與想象力,又以孩子的視角,詮釋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喜愛。其中,“寶寶問答”環節凸顯的是寶寶們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寶寶朗讀”環節則回歸文字本身,揚聲音之長,由少兒朗讀符合時令、節氣的經典詩詞,在潛移默化間,致敬與傳承傳統文化。該節目是頻率在前期調研基礎上,彌補少兒文化節目空白的一次嘗試,節目簡短、風格明快,在不影響全天大時段節目聽感的前提下,對該類型節目進行市場驗證,同時也體現了頻率從類型化音樂廣播,向音樂文化類廣播轉型的嘗試。該節目注重內容、強調原創、貼近聽眾的策劃、創作,為后續一系列廣播少兒節目擔當了先導者與探路者。其把握“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創作思路,通過喚起詩心,引發共鳴,為該類型節目培育核心聽眾群。
(二)打造經典名著的“青少版”,進一步拓寬節目外延
廣播少兒節目的大部分收聽場景為“家長收聽—推薦孩子收聽”,為推動該收聽模式的轉換,廣西廣播電視臺文藝廣播在《寶寶有文化》建立核心聽眾群的基礎上,針對學齡期兒童策劃推出了趣味故事欄目《名著不難懂》,該節目策劃緊貼“睡前故事”的市場需求,為不能陪伴親子閱讀的家長分擔一部分家庭教育責任,以傳統媒體的專業角度和社會責任感為家長提供放心的睡前故事內容。
該節目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中國古典名著用現代傳播方式重新呈現,秉持“聽名著,和聽故事一樣精彩”的理念,忠實原著,在主要情節、人物語言等方面,盡量保留原著的神韻與風骨,和青少年一起感悟中華經典,同時,結合原著故事情節,對原文中的詩詞、俗語、典故等進行通俗解讀,彰顯經典名著的文化魅力。5年來,該節目通過廣播與新媒體聯動,創新傳播手段,采取微信互動、創意海報等形式吸引少兒及家長群體關注,讓文化節目更接地氣。
(三)探索民間故事的時尚表達,傳承特色民族文化
少兒文化節目的創作,要有開闊的視野,在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素材,善于發掘本地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呈現精彩的本地特色元素。廣西廣播電視臺文藝廣播于2022年7月策劃開播廣西民間故事系列融媒體節目《達依的365夜》,推出原創卡通形象——小女孩“達依”與布偶矮馬“達達”。節目通過主持人生動活潑的演繹,將《媽勒訪天邊》《一幅壯錦》《百鳥衣》等廣西優秀民間故事用現代傳播方式重新呈現,吸引青少年關注,寓教于樂,彰顯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魅力, 將生態環保、文化保護等理念融入其中,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媒體對未成年人的宣傳教育作用,打造受到廣泛歡迎的少兒文化節目。
該節目還嘗試通過融媒體矩陣聯動,創新媒體傳播手段,通過“廣播節目+新媒體產品+微信互動+創意海報+落地活動+卡通周邊”等形式,實現優秀民間故事的時尚表達,拓展少兒文化節目的聽眾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
二、廣播少兒文化節目的創作誤區及解決方法
策劃制作少兒文化節目,應當立足于將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國學經典、人文內涵融入節目內容,以妙趣橫生的童真童趣、生動活潑的孩童語言作為節目載體,營造輕松愉快的收聽體驗,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切忌把其作為家長比拼孩子人文功底的秀場,脫離少兒的語言和視角,以成年人的口吻灌輸、說教,壓抑少兒參與節目的主動性、創造性。
(一)結合少兒心理特點,精準設定節目定位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將少兒心理認知劃分為4個階段:0~2歲的感知運動階段、2~7歲的前運動階段、7~11歲的具體運動階段、11~16歲的形式運動階段,由此可以按照少兒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確定節目定位,制定節目形式。例如,定位于古典詩詞啟蒙的《寶寶有文化》,針對3~6歲的幼兒,為符合“前運動階段”兒童習慣將事物感知轉化為圖像認知的心理特點,節目選取的詩詞強調篇幅精練短小、韻律朗朗上口;定位于趣味故事的《名著不難懂》,針對6~12歲處于“具體運動階段”的兒童認知水平迅速提升,抽象認知能力萌生,對外界極具好奇的特點,更注重把“讀名著”變成“講故事”,重在培養學齡期兒童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興趣,沒有引入過多的藝術評價與背景分析,正如節目名所描述的,以“不難懂”的方式讀名著。
(二)豐富節目互動參與感,尊重少兒的話語權
部分少兒節目編導在節目創作時,并不信任兒童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把少兒節目當成另一種形式的“校外課堂”,少兒在節目中的任務只是聆聽,或是直接“幫”參與節目的少兒嘉賓設計語言、行為,一些節目語言明顯超越了少兒的心理發展階段,可以看出節目編導只是借少兒之口,講述自己想要傳達的節目內容。這些成年人視角的敘述,將少兒包裝成“小大人”,并不能有效提升少兒對節目內容的接受度與認可度。
制作少兒節目應當以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以兒童的口吻講述故事,例如,《達依的365夜》節目版頭、片花宣傳都邀請兒童參與錄制,從節目形式、節目包裝上拉近了和少兒受眾的心理距離。每期節目都以“母女睡前對話”為引子,開啟故事講述,將節目巧妙地引入“童言童語”的語境中,讓每一個民間故事都充滿童趣。“孩子的夢境”又讓種種奇思妙想有了實現的可能,在節目故事里,“達依”可以現場聽劉三姐唱歌、看神話中的“一幅壯錦”、詢問媽勒訪天邊的緣由。
少兒成長過程中,在特定年齡段所展現的想象力、發散性思維是非常珍貴的,許多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往往在成年之后不再出現。因此,在《寶寶有文化》中,通過“寶寶問答”,把節目主角交還給孩子,少年兒童的“腦洞大開”、童聲稚語讓節目充滿了樂趣,也讓節目成為眾多親子節目中的一股“清流”。
(三)避免生硬說教、裝傻賣萌,點燃少兒好奇心與主動性
少兒文化節目在呈現形式上,較易出現兩個相互矛盾的傾向,一是節目主創扮演看似絕對正確的導師,向少兒受眾灌輸不容置疑的概念,用說教的方式講道理;二是節目主創裝傻賣萌,用“低智”的語氣語句和少兒交流,以獲得少兒認可并取悅受眾。這兩種呈現方式并不利于少兒的心理接受和受眾持續的聽感觀感。在注重知識性與思想性的基礎上,少兒節目既要避免連篇累牘的說教,又要避免毫無營養的娛樂惡搞,用貼近兒童、生動有趣的形式,激發少年兒童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自信。
例如,《寶寶有文化》在與少兒對話時,不設置標準答案,錄音剪輯注重保留少兒天真活潑的語言語態,在歡笑中呈現一個個可愛又厲害的中國寶寶形象;《名著不難懂》以“故事講述+劇情扮演”的表現形式,用廣播聲音的場景化演繹,培養少年兒童對中華人文歷史的興趣;《達依的365夜》通過小女孩“達依”與布偶矮馬“達達”妙趣橫生的對話,開啟一段又一段奇妙的童話之旅,每期節目還會以達依媽媽的口吻講述一個民族文化的知識點,如“壯錦”“花山巖畫”“稻作文化”等,實現兼具娛樂性與知識性的內容傳播。
三、廣播少兒文化節目的創新呈現
廣播少兒文化節目的內容創作,要為節目的創新呈現預留“接口”,包括提前布局節目的融媒體矩陣呈現、規劃家校聯動的節目參與形式、謀劃不同行業合作的可能性等,既追求節目的社會價值引領能力,又善于發掘節目的商業變現能力。少兒節目不僅連接收聽、收看節目的少年兒童,也連接著擁有消費能力的家長,應當通過節目互動、融媒交流、線下活動等方式,將節目受眾轉化成認可節目品牌與影響力的用戶群,從而使節目主動擁抱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實現進一步優化升級。
(一)突破直錄播節目限制,探索更多呈現可能性
優秀的媒體節目,應當努力在更大程度上實現傳播內容的人際“二次傳播”“多次傳播”,廣播少兒文化節目能夠以節目內容為載體,凝聚具有共同教育理念、價值理念的人群,強化節目與受眾的鏈接,并構建受眾之間的傳播鏈。《寶寶有文化》自開播以來,先后邀請近200組家庭參與 “現場版節目”,舉辦“少年說詩詞大賽”“端午詩詞秀”等線下節目互動活動,通過走出錄制間、直播間,與節目聽眾面對面交流,豐富節目呈現形式,用“漢服走秀”“時令美食手作”等直觀的體驗,拓展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現場版節目”吸引了商家贊助或冠名,活動利潤率良好,展現了品牌IP優質的市場變現能力。節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轉化為對受眾的感召力,并最終形成對市場的吸引力。
(二)嘗試優質內容的多元表達,開發多維度產品
少兒文化節目的可持續發展,從長期來看,取決于節目自身對視聽收視市場的適應能力與內容變現能力。優秀的少兒文化節目應勇于接受市場檢驗,嘗試多種樣態,讓節目自身創造價值、產生效益。湖北廣播電視臺教育頻道推出的《漢字解密》為業界做出良好示范,該節目充分利用全媒體矩陣,在電視頻道及新媒體平臺(包括今日頭條、微信、樂視網等)進行發布,并與英國廣播公司(BBC)簽訂版權分賬協議,實現節目在海外的付費收看。與此類似,《達依的365夜》也已經實現在廣播頻率及新媒體平臺的推廣,下一步還將與出版社接洽IP合作,開發少兒故事“劇本殺”,嘗試內容變現。
(三)拓寬不同行業合作通路,打造節目的影響力矩陣
長久以來積聚的媒體公信力,是廣播、電視媒體開辦少兒文化節目的重要競爭力,貴州廣播電視臺推出的《小小少年,非你不可》節目,通過打造“少數民族少兒聲音博物館”,為苗族打苗銀、特色山歌民歌等非遺內容建立“聲音檔案”,并進行校園展示,展現了廣電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傳播力。
同時,廣電媒體的公信力為少兒培訓、少兒演藝提供了品牌“背書”,節目主創團隊還應當勇于探索新業態、發現新業績增長點,打通少兒文化節目的上下游產業鏈。目前,廣西廣播電視臺文藝廣播的少兒文化節目通過和藝術培訓品牌“廣西廣播電視臺小主播”建立合作,逐漸形成涵蓋興趣培養、學員推薦、節目實踐等環節,媒體與受眾良好互動的節目生態。
四、結語
廣播少兒文化節目是面向少兒群體,傳播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把優質的節目精神內核,通過精彩的內容創作、豐富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來,考驗著節目主創團隊的策劃、創作、編導、制作水平。廣電媒體應以提升節目傳播效果作為考量標準,建立與少兒聽眾平等交流的通路,構建與家校社會多元的合作渠道,創作出更多質量精良的少兒廣播文化節目。
參考文獻
[1]王羽.廣電總局召開策劃會探討少兒節目創新發展,有什么新說法?[EB/OL].(2017-08-18)[2023-05-09].https://www.sohu.com/a/165457403_613537.
[2]李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少兒節目的責任和使命[J].當代電視,2019(4):105-107.
[3]安妮·夏萊·德布雷.兒童心理學[M].張戈,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25-30.
(編輯:覃世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