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



【摘 要】本文運用CiteSpace文獻計量軟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上的綜藝節目研究進行梳理,對綜藝節目研究的現狀、熱點、發展脈絡等方面展開考察。研究提出,綜藝節目研究要從多維度、寬視野的學術思維出發,避免研究同質化。同時,也要從綜藝節目現實導向出發,避免單一現象分析,增加研究應用水平。
【關鍵詞】綜藝節目;CiteSpace;知識圖譜
自1990年《綜藝大觀》播出以來,我國綜藝節目的發展已經歷30多年的時間。綜藝節目以輕松、娛樂、幽默的形式發揮了“豐富文化生活,陶冶藝術情操,提高審美能力,愉悅身心健康”[1]的重要作用。我國綜藝節目研究是業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綜藝節目研究也成為戲劇影視學、新聞傳播學等學科關注的對象。本文運用CiteSpace文獻計量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上的綜藝節目研究展開梳理,呈現綜藝節目研究的現狀、熱點與發展脈絡,并對綜藝節目研究進行未來展望,以期促進我國綜藝節目及綜藝節目研究的發展。
CiteSpace以JAVA語言為基礎,可進行多元、分時、動態的復雜網絡分析,描述某一研究領域的關系結構與發展脈絡,得到宏觀、詳盡、可視化的科學知識圖譜。[2]本研究樣本數據選自中國知網數據庫,以“綜藝節目”為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限定來源類別為北大核心和中文社會科學索引(CSSCI),剔除與本領域無關的文獻,最終確定樣本數據數量為1644篇。樣本數據發表時間范圍為1994年7月30日至檢索當日(2022年10月17日13時18分)。
一、我國綜藝節目研究概況
縱觀我國綜藝節目研究的文獻發文量趨勢,總體上看,發文量呈波浪狀,有較大起伏。1994年至2012年研究熱度不高,發文量較少。2017年起,中國電視熒屏掀起了一股“文化熱”,《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播的同時,也帶動了學界對綜藝節目的關注,因此,2017年和2018年文獻發文量最高。此后發文量又呈現出下降趨勢。
綜藝節目研究文獻發文量呈現出的變化與政策、行業等因素相關。早期我國電視行業尚處于初期探索中,文獻發文量也不高。2012年《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和2013年《爸爸去哪兒第一季》兩檔現象級綜藝節目的播出,引起眾多學者關注,文獻發文量開始增長。隨著《關于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和《關于推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相繼出臺,綜藝節目制作與播出受到調控,文獻發文量也趨于平穩。
發文作者單位方面,中國傳媒大學為發文最多的單位,綜藝節目研究除以全國各高校為代表的學界占比較高之外,還有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業界的參與,形成了學界與業界聯動發展的良好態勢,體現出該領域研究主體多元化的特點。
二、我國綜藝節目研究熱點議題
關鍵詞是文獻的核心概括與高度凝練,考察我國綜藝節目研究熱點議題可以從關鍵詞共現與聚類分析著手,得到關鍵詞頻次、屬類等信息,即可窺探該領域的核心議題、研究熱點與現狀。
(一)我國綜藝節目研究的高頻關鍵詞
使用CiteSpace對樣本數據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到我國綜藝節目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1)。由此可得,我國綜藝節目研究的熱點關鍵詞依次為綜藝節目、主持人、電視節目、湖南衛視、收視率、電視綜藝、真人秀、網絡綜藝、創新、傳統文化、媒介融合、慢綜藝等。
綜藝節目研究熱點表現出“視角多元、緊跟時代、勾連業界”的特點。除了對電視綜藝節目和網絡綜藝節目的關注,還特別對綜藝節目中的主持人進行了大量研究,體現出該領域研究開闊的學術視野,我國綜藝節目經歷了“版權引進到原創出品”的過程,同時在媒介生態不斷變革的當下,廣播電視媒體“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使命也促進了綜藝節目的發展,因此,“創新”“傳統文化”“媒介融合”等關鍵詞頻次也較高。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在生產、制作、創意等都位于我國綜藝節目市場前列,湖南衛視的研究意義與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我國綜藝節目研究的熱點議題
使用CiteSpace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并對結果進行信息提取和總結,得到關鍵詞聚類信息一覽表(見表1)。從結果來看,目前我國綜藝節目研究熱點議題可以分為以下三方面。
1.綜藝節目的內在性研究
綜藝節目的內在性研究主要指對節目進行全方位闡釋和系統性梳理,厘清節目的結構、特點、敘事、創新等,同時也觀照了綜藝節目中的各要素。內在性研究包括對綜藝節目的個案解讀、綜藝節目的類型探索和綜藝節目中的各要素分析。
首先,在綜藝節目的個案解讀方面,當前該領域的研究對不同節目進行深度解析,有針對性地分析節目個案,其研究價值在于從學界的視角分析節目優勢與不足,以對業界節目開發、制作等方面提供思路。其次,在綜藝節目的類型探索方面,我國綜藝節目市場呈現出題材、內容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文化類、舞蹈類、音樂類等不同類型節目滿足了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類型節目分析能促進綜藝節目市場穩定發展,為解決綜藝節目同質化等問題提供參考性價值。最后,在綜藝節目中各要素研究方面,當前各要素研究包括綜藝節目的主持人、字幕、數字技術、廣告、版權等方面。其中,對綜藝節目主持人的研究最為豐富,圍繞綜藝節目主持人的風格、能力、服飾、品牌構建、發展路徑及語言素質等方面展開。
2.綜藝節目的超越性研究
綜藝節目的超越性研究是指以綜藝節目為文本,對此進行跨學科、多理論的分析,以期從多元視角豐富綜藝節目研究內涵,拓寬綜藝節目研究的學術視野。當前該領域研究的熱門學術視野主要在于傳播學領域,此外還包括美學、文化研究和社會學等視角,呈現出“一體多翼”的特點。
綜藝節目的超越性研究,一方面旨在用理論指導實踐,為綜藝節目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理論支撐,另一方面也為推動構建獨具特色的綜藝節目理論體系和研究范式起到積極作用。
3.綜藝節目的多形態研究
隨著傳播生態變革與媒介技術革新,當前綜藝節目市場誕生了許多綜藝新形態,如微綜藝、直播綜藝、云綜藝、衍生綜藝、綜藝電影等。這些對綜藝節目領域內的新事物、新現象進行的分析與展望,讓我國綜藝節目研究更具時代性與前沿性,為我國綜藝節目未來走向與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三、我國綜藝節目研究發展脈絡
使用CiteSpace時間線圖譜功能,呈現出樣本數據統計時間范圍內綜藝節目研究的整體發展脈絡,可以對綜藝節目進行歷時性分析。根據我國綜藝節目研究時區圖譜(見圖2)并結合樣本文獻,我國綜藝節目研究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綜藝起步與學理探索(1994—2004年)
本階段,我國綜藝節目剛起步不久,業界處于探索過程中,因此,本階段集中于從學理層面對綜藝節目本體性進行研究。此外,該階段研究還從綜藝節目的審美特征、創作走向、節目形態、制片管理、節目編排、文化定位、節目版權等方面展開。這些對綜藝節目本體性的研究為后續綜藝節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第二階段:版權引進與原創出品(2005—2016年)
2011年6月,在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上,有專家指出,全國收視率排名前十的衛視,超過半數引進了版權模式節目。[3]節目模式引進中國后雖然在收視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導致我國綜藝節目進入“大投入、大制作”階段。2011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指出,為防止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電視上星頻道應明確定位、增強新聞類節目播出量、改善節目類型結構,更好地滿足廣大觀眾多樣化、多層次、高品位的收視需求[4]。因此,本階段研究側重于以下三方面:“限娛令”背景下綜藝節目問題呈現與路徑探索研究,國內原創節目及本土化改造實踐的個案研究,對韓國、日本等制作的綜藝節目的研究。
(三)第三階段:綜藝節目與“文化熱”(2017年至今)
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此后一大批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制作播出。這類研究多關注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文化傳承、視聽藝術、節目模式、創新路徑等方面。從當前研究現狀來看,文化類綜藝節目研究仍熱度不減。
2017年湖南衛視《向往的生活》播出,綜藝節目由“快”轉“慢”的節目制作理念成為風尚,學界對“慢綜藝”的研究也隨之展開。此外,網絡綜藝節目勢如破竹,該類研究多圍繞網絡綜藝興起原因、優勢、問題等方面,并結合網絡綜藝節目具體個案進行節目內在性分析。
四、結語
當前,“綜N代”經歷了本土化創新,各類綜藝中文化類節目仍處于較好發展勢頭。網絡綜藝方面,各平臺精準剖析用戶畫像、瞄準社會熱點,打造垂類綜藝的同時也用新穎網感的方式傳播主流文化與社會價值。隨著短視頻平臺的崛起,短視頻平臺自制綜藝拓展了綜藝節目形式與傳播方式,為綜藝節目的未來發展注入更多可能。在未來,綜藝節目研究要從多維度、寬視野的學術思維出發,避免研究同質化。同時,也要從綜藝節目現實導向出發,避免單一現象分析,增加研究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廣播影視業務教育培訓叢書編寫組.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業務[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5:67.
[2]王秋菊,陳彥宇.多維視角下智能傳播研究的學術圖景與發展脈絡:基于CiteSpace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J].傳媒觀察,2022(9):73-81.
[3]高辛凡,余麗.淺析“限娛令”頒布的原因[J].當代電視,2012(1):64,66.
[4]曹華.省級衛視打響娛樂節目保衛戰[J].新聞知識,2012(6):69-70.
(編輯:覃世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