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成
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眾所周知,新發展格局是一種新的發展觀,仍然強調國際循環在其中的重要性,但需要指出的是,與以往“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國際循環相比,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發展格局需要的是更高質量的國際循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江蘇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殷殷囑托為指引和根本遵循,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
以迎風飄揚的開放應對逆全球化的風浪
近年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投資低迷、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黑天鵝事件”“灰犀牛事件”層出不窮,經濟全球化進程受阻,我國融入國際循環的進程、質量和水平受到嚴重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放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突出表現為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甚囂塵上,一些國家大肆鼓吹“脫鉤”“斷鏈”。在此背景下,我們毅然決然地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決擁護和倡導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堅定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反復重申:“中國開放的大門不僅不會關閉,而且會越開越大。”因為世界決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開放合作仍然是歷史潮流,互利共贏依然是人心所向。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也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開放發展功不可沒。同樣,在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仍然要發揮開放發展的引領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會開幕式上所說:“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面臨經濟全球化出現的新形勢、新變化和新問題,尤其是面對復雜嚴峻的世界經濟新形勢,中國開放發展顯然不能走“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傳統老路,而是要實施更高水平開放,如此才能更好地以迎風飄揚的開放應對逆全球化的風浪。《世界開放報告2022》顯示,中國開放指數提高了5.6%,排名上升8位,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2022年第17期發表的《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文明確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我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科學認識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主動作為、善于作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實施高水平開放進行的高度精準概括。
江蘇是中國開放型經濟大省,開放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習近平總書記曾賦予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在新的發展階段,江蘇理應激發率先之志、擔當領先之勇、砥礪爭先之能,在邁向高水平開放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奮力爭當踐行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
提升國際循環質量是
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必由之路
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影響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本土化、短鏈化趨勢明顯,動蕩和變革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的突出特征。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角色以及自身比較優勢等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下,以迎風飄揚的開放應對逆全球化的風浪,需要不斷提高國際循環的質量。
提升國際循環質量,要擺脫低層次國際循環。過去幾十年,對外貿易經歷過持續快速擴張,并對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發揮過巨大作用。但總體來看,由于對外貿易快速擴張主要是在“低端嵌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實現的,因而也呈現出方式粗放、低價競爭、過度消耗資源、損害環境、貿易失衡等特征。新時代新征程上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國要在參與世界經濟分工中實現比較優勢的轉換和提升。遵循動態比較優勢的變化實現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比較優勢的轉換。通過加快創新發展實現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提升,逐步提升國際循環質量。
提升國際循環質量,要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新發展階段的國際循環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避免再走“以市場換技術”的老路。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也不可能靠封閉完成創新鏈中各種復雜的知識創造、技術創新和產業擴張活動。要通過國際循環吸引國際先進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吸引優秀人才,在開放中參與全球創新鏈的合作,在合作中實現高水平自主創新。同時,利用龐大的內需去鏈接、聯通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以國內市場拉動或驅動國外市場,打通經濟循環在各關鍵環節的痛點和堵點,實現市場利用的主動把握和自立自強。
提升國際循環質量,要塑造高水平主動型國際循環。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擁有滿足國際國內多樣化需求的強大供給能力,也有富于創造活力的產業生態,這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提供了堅實基礎,也為各國企業投資中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產業和市場環境。我們要發揮好自身比較優勢,實施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盡力實施各種可能的、更多的單邊自我開放和多邊協調開放措施,爭取更多的國際力量參與我國發展。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為平臺,在亞洲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主動融入高水平的亞太價值鏈。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各類經濟功能區的開放平臺作用,通過規則融合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提升國際循環質量,要提高外資利用“提質增效”的磁力。2022年1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改革開放以來,外商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不僅彌補了國內資金短缺,還帶來了先進技術和市場需求,使我國在國際循環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外資作為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紐帶,是“雙循環”的天然載體。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高質量外資,不僅可以借助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與雙向開放集聚全球資源培育新的競爭優勢,還可以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更好地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融入全球供應鏈網絡,降低“脫鉤”風險。
提升國際循環質量,要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國際經貿領域面臨大國間貿易摩擦風險、國際經貿規則失效風險、國際分工“脫鉤”風險等問題。世界各國對曾經運作有效的全球貿易體系普遍擔憂,企業的市場預期和信心嚴重受挫。而不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在展現出較大發展與合作空間的同時,營商環境差、政府效率低、腐敗嚴重、政策不穩定等風險也不容忽視。從以往效率主導向“效率和安全并重”主導轉變是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發展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中國要增強在對外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國家安全的本領,加速推動市場多元化,應對知識產權、綠色標準、勞工標準等問題,既要加強談判與國際合作,又要注重與國際接軌,提升防范和化解風險水平。
江蘇如何加快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
江蘇是開放型經濟發展大省,開放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采取一系列創新舉措,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在經濟逆全球化趨勢抬頭等不利影響下,仍然取得了開放發展的新成就,最根本的經驗和啟示在于,江蘇人民堅決扛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的三大“光榮使命”。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江蘇需要進一步踐行新發展理念,在主動開放、雙向開放、全面開放、共贏開放等方面,邁出更堅實的步伐,取得更輝煌的成就。
繼續實施主動開放戰略。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江蘇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成功經驗,未來江蘇加快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同樣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這就要求江蘇進一步貫徹開放發展理念,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新舉措,即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等,結合江蘇開放型經濟尤其是產業發展的特點,將江蘇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充分彰顯江蘇開放型經濟大省的擔當和作為,繼續為全國探路,走在全國前列。
繼續實施雙向開放戰略。江蘇在雙向開放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了初步成就。但在逆全球化思潮興起的大背景下,“走出去”如何沖破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的重重障礙,如何培育更具有國際化經營能力和經驗的龍頭企業,如何在“走出去”過程中做好風險防范等,仍然是未來江蘇進一步實施“雙向開放”戰略進而提升國際循環質量亟須研究和解決的重要問題。這就要求江蘇進一步貫徹開放發展理念,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發展模式不動搖。即一方面在進一步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戰略升級,包括積極主動擴大進口的同時,還要在做好風險防范從而盡可能確保安全的條件下,更加大踏步地“走出去”,尤其是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的重大戰略定位為根本遵循,在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過程中加快江蘇企業“走出去”,夯實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雙向循環基礎。
繼續實施高水平開放戰略。轉向高水平開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江蘇而言,也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不少短板需要補齊。比如,創新投入強度不高,結構不盡合理;作為創新主體的龍頭企業不多,關鍵技術較少;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創新產出質量不高;創新體制機制有待突破,創新體系和創新環境仍需優化;等等。更何況,伴隨發展階段的變化,高水平開放本身的內涵和外延同樣也會不斷擴展。因此,無論是解決當前高水平開放面臨的問題,還是著眼于未來發展更高水平和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繼續踐行開放發展理念的“高水平開放”重要思想,對于開放型經濟發展大省的江蘇而言,一定是不二選擇。未來,發展壯大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著力打造科技創新戰略力量、加快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更大力度集聚科技人才、積極推進科技合作交流、優化完善科技創新生態等,應是江蘇走“高水平開放”道路的主要目標方向。
繼續實施全面開放戰略。盡管江蘇在推動開放發展的外部空間更加均衡、開放的產業領域更加協調、在開放層次方面已向制度型開放邁出堅實步伐、在優化區域布局方面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但上述方面其實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拓展空間。比如,在拓展產業領域開放方面,與制造業開放相比,服務業開放仍然存在很多體制機制等方面的約束,許多服務業領域仍然未能完全放開;在深化開放層次方面,盡管取得了很多制度創新成果,對已經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如RCEP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高質量落實,但是從全球經貿規則高標準化發展的方向和趨勢看,尤其是很多代表著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自由貿易協定,中國還沒有加入,比如CPTPP和DEPA,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還需要更多的制度創新成果和規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在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方面,雖然近年來蘇北和蘇中地區的發展速度相對較快,但就總量規模等方面而言,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諸如上述方面,是江蘇繼續踐行開放發展理念,通過“全面開放”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努力方向。
繼續實施共贏開放戰略。新時代開放發展必須更加強調“共贏開放”,尤其是面臨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外部環境日趨嚴峻的態勢,我們更加需要通過秉持和踐行“共贏開放”的理念,才能更好地順應乃至引領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這也是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江蘇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共贏開放”,并一直為打造“共贏開放”的發展模式和格局而不懈努力。未來,伴隨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不斷演進和深化發展,世界各國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賴格局將更加凸顯,為此,繼續以互利共贏的理念和思路指導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才能讓江蘇“共贏開放”之路走得更深更實。比如,面臨中長期的貿易摩擦,我們就需要以“共贏開放”的新理念加以應對和化解;面臨新的產業發展形勢和態勢,我們需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擴大利用外資,讓外資經濟成為江蘇自主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成為江蘇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構建的重要環節和節點;以更大步伐走出去,在確保安全和風險可控的條件下,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更多的經濟發展機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在深度融合中強化國際產能合作;等等。這也是江蘇加快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選擇。
〔本文系江蘇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外開放的重要論述與江蘇開放型經濟研究”(22EYB0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審計大學副校長、教授)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