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語文積累是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等顯性語文要素與語感、情意、思維、品性等隱性語文要素的不斷聚攏和疊加。隨著核心素養研究的不斷深入,語文積累也成了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知名特級教師高萬同曾提出關于語文教學的九字訣:“讀得進,記得牢,用得出。”這通俗的九字訣同樣適用于語文積累。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不妨從九字訣著手,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實踐,強化語文積累學習。
一、讀得進——在討論探尋中理解內化
讀得進,即能理解語言,包括對語言文字的正確朗讀、對文本的適切理解和對情感的深入感悟。
1.結合語境,探尋對語言的正確誦讀
《落花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里“種”出現了三次,對“種(zhòng)花生”“買種(zhǒng)”這兩個讀音大家都沒有異議,而對“播種”的朗讀則有兩種不同意見。學生在思辨中探尋正確答案。
生1:讀zhǒng時,意思是種子,是名詞。讀zhòng時,意思是種植,是動詞。
生2:語句中“買種”“翻地”“澆水”這幾個詞語的第一個字都是動詞,第二個字都是名詞。所以“播種”的“種”應該讀zhǒng。
雖然這只是一個多音字的朗讀探尋,但學生在探尋正確讀音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結合具體語境確定讀音”的方法,同時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思維也得到了訓練和發展。
2.多維關聯,探尋對文本的適切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本中的一些關鍵詞句總會有理解上的難點。多維關聯就是針對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前后融通文本,課堂內外關聯,突出語言文字的理解訓練,最終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積累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內外關聯,化虛為實?!秲尚恨q日》一課中,“車蓋”“盤盂”有注釋,學生似乎都能讀得懂。其實不然,學生只借助注釋理解實際是虛懂的狀態。我提醒學生在預習時查閱資料,再在課上請學生出示古代戰車的圖片和描述,出示商周時的青銅器的圖片和描述。這樣一來,學生對“車蓋”“盤盂”就有了直觀印象,也在不知不覺中對祖國的文化產生了興趣。
前后融通,化難為易?!赌翀鲋畤分校髡邽槭裁捶磸蛷娬{“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因此,教學中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前后融通。學生在文中找到四處“這就是真正的荷蘭”,再關聯語段中“貴婦”“公爵”“安閑”“嚴肅沉默”等詞語,感受到荷蘭牧場上的牲畜是優雅高貴的,是被人尊重和愛護的。真正的荷蘭是奶牛的天堂,是駿馬的世界,是牲畜悠然自得的王國,是祥和寂靜的美好世界。至此,“什么是真正的荷蘭”也就在前后融通中得到解答。
3.聯想拓展,深化對文章情感的感悟
教學《長相思》時,在配樂朗讀中引導學生想象:“讀著詩詞,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在聯想中盡情舒展思維,馳騁想象。接著進行引導:“在納蘭性德心里,他的家鄉是怎樣的情景呢?”學生展開聯想:“家鄉美麗、溫馨、安寧,‘故園二字更是承載了作者無限的美好遐思?!贝藭r再讀課文,學生讀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更深切地感悟到了征途的艱辛、家鄉的美好以及詞人的思鄉之情。
二、記得牢——在多樣誦讀中存儲記憶
當堂吟誦,有助于增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受,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將內容和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記憶。多樣誦讀的言語實踐,能夠幫助學生記憶存儲,助力語文積累學習。
1.梳理結構,借關鍵詞誦讀
有的語段有特殊的行文之法,可梳理其結構借關鍵詞進行誦讀。如《四季之美》中“秋天最美是黃昏”一段,先總寫再按時間順序描寫“夕陽斜照西山時”和“夕陽西沉”兩幅畫面,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寫歸鴉、大雁帶給人的感動,風聲、蟲鳴帶來的心曠神怡。練習誦讀時,我出示提示詞句并給予學生自由誦讀的時間。很快,學生就能流暢背誦,這段文字也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心中。
2.融入情感,以接續式誦讀
蕭紅筆下《祖父的園子》是快樂的、自由的,帶給“我”美好的回憶,讓“我”對童年生活有無限的眷戀。誦讀“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一段時,可采用接續式誦讀。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
學生在這樣的誦讀中充分感受著“我”的快樂,延伸到園子里的每一處景物、每一個角落。學生誦讀著,也快樂著。
3.分飾角色,微改編法誦讀
學習《書戴嵩畫?!返墓适潞螅Y合課后的練習,我讓學生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分角色來講這個故事——可以用原文原句,也可以大膽想象,創造性地試講。
生1(杜處士):吾乃蜀中杜處士。好書畫……
生2(牧童):吾,一牧童也,今放牛歸,見杜處士正曝書畫……
生3(蘇軾):我是蘇軾,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
故事總能得到學生的偏愛。用轉換角色的方式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方式講故事,學生興趣濃厚,同時換一種形式誦讀文本也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三、用得出——在交流練筆中提取運用
學生的語文積累不僅要關注其記憶水平,更要關注其在不同情境中根據需要靈活提取信息,進行言語的復現與創造的能力。如《慈母情深》課后有一個小練筆:聯系上下文,說說為什么“我”拿到錢時“鼻子一酸”。你有過“鼻子一酸”的經歷嗎?試著寫一寫。小練筆要求學生動筆表達,不僅要讓學生自己去提取類似經歷,而且要遷移用場景和細節表達情感的方法,把“鼻子一酸”的內容寫具體。因此,我在學生練筆時出示了如下要求:以《那一次,我鼻子一酸》為題,用具體的場景和細節描寫,嘗試運用反復等手法,回憶鼻子一酸的經歷。
其中一個學生的練筆讓我印象深刻(以下是擷取的片段):
餐桌上三菜一湯,都是我愛吃的。連日高溫,為了讓我多吃點,奶奶總是想著法子給我做好吃的。我吃完一個雞翅,發現奶奶還只是坐著,卻沒有吃飯?!澳棠?,你怎么不吃呀?”奶奶用衣袖擦了一下額頭:“你先吃,我先坐一下?!边@時,我才注意到奶奶的臉上紅通通的,額頭上仍有豆大的汗珠在流淌。38度的高溫,煤氣灶的高溫,油煙的高溫,廚房大概和蒸籠差不多吧。
“你多吃點!再吃點牛柳!”奶奶一邊扯了扯因為汗水濕透而貼在后背的衣服,一邊又夾了一塊牛柳給我。此時,我看到她左手食指上有新貼上的創可貼?!澳棠?,你切到手了?”“沒事,劃破了一點點。你多吃點,喝點排骨湯!”那創可貼分明還隱隱透著殷紅的痕跡。
吃著美味的飯菜,看著奶奶被汗水迷離的眼睛,我不禁鼻子一酸……
讀著他的文字,我很欣喜,這就是“用得出”。片段中聚焦了和奶奶一起吃飯的場景,描寫了“奶奶臉上紅通通的”“豆大的汗珠”“左手食指上新貼上的創可貼”等細節,最終促使他“鼻子一酸”。
小學生的語文積累是一個功到自然成的過程。語文積累學習需要落實“讀得進、記得牢、用得出”,讓學生的語言誦讀、理解方法、情感感悟、表達能力等在情境中得以提升,不斷豐厚其文學素養,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