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
新道德教育理念強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結合學生不同年段的特點和教學活動,開展民族精神、勞動、法治、感恩、誠信、自信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語文作為母語教育,在德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新道德教育下,如何以語文教材為載體,通過教學滲透德育,達成道德品質的培養目標,成為備受關注的課題。
一、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民族精神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由種族、血統、歷史文化、生活習俗、哲學思想等所熏陶、融匯而成的精神樣態。新道德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將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結合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情感體驗等進行有效引導,將民族精神根植于學生心田。
以識字教學為例,由于小學生識字量較少,理解能力有待發展,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效引導,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對漢字的感情。如教學“金木水火土”一課,教師出示“水”字并給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故事,讓學生對代表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的神話故事有初步的了解,民族精神的種子也隨之得到了滋養。
二、通過多種教學形式,有效滲透勞動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形式滲透勞動教育可以落實“以勞育人,以勞樹德”的德育目標,增強學生勞動意識,培養其吃苦耐勞的品質,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塑造健全人格。與此同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也會使課堂教學更具生活氣息,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1.創設教學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勞動教育獲得潤心啟智之效,教師要抓住具有勞動教育因素課文的教學契機,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勞動的感情。
比如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教師首先向學生出示了一幅圖片,再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紛紛回答:“在一片地里,有一個小孩在勞動。”在教師一步步的引導下,學生逐漸從時間、人物的角度欣賞農家耕織的場景,感受不分日夜、不論男女的田園勞作的辛苦,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對勞動人民產生深深的敬重之情。
2.習作教學挖掘勞動素材
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挖掘勞動素材,比如寫家務勞動,寫衛生值日以及對勞動的認識理解等。這樣的寫作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勞動的感受,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三、結合教材聯系實際,適時進行法治教育
小學階段是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非觀、法治觀的重要階段。小學語文中的法治教育資源十分豐富,教師應結合教材和學生生活實際設計教學,適時滲透法治教育。
比如教學《掌聲》一文,教師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1.為什么殘疾人需要更多的關心和幫助?2.生活中如果遇到殘疾人,你會幫助他們嗎?3.殘疾人和其他公民是否享有平等的權利?在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并匯報之后,教師再向大家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的內容,在滲透法治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真誠、溫暖、善良的美好情感。
再如,口語交際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也是實施德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可將生活中、新聞媒體報道過的一些違法犯罪案例作為討論話題,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練習活動。學生可以就這些案例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則要通過有效引導讓學生增強規則意識,認識到遵守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做守法公民的意識。
四、整合豐富教學資源,深入推進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與感恩有關的課文,教師可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使學生學會感自然之恩、感父母之恩、感社會之恩、感祖國之恩,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感自然之恩
大自然是萬物之母,小學語文教材中與大自然相關的內容有很多,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感恩大自然的教育。
比如教學《秋天的雨》一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去感受秋天美麗繽紛的色彩,分享豐收的喜悅,細心觀察秋雨中自然景物的變化,讓學生體會秋天之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和感恩之情。
2.感父母之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無私地愛著孩子。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父母,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默默付出,喚醒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小學語文教材編入多篇歌頌父母之愛的課文,教師可以結合這些課文的教學滲透感恩父母的教育。
比如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品味作者對母親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體會母親的慈祥與善良,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激、熱愛和崇敬之情。在拓展教學環節中,讓學生說出自己和父母之間的故事,說出對父母的感激,使學生的感恩之情得以升華。
3.感祖國之恩
感恩祖國的教育可以教材中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課文為切入點,比如《望洞庭》《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等;也可以在教學描寫那些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們的課文時滲透感恩教育,比如《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黃繼光》等。
4.感社會之恩
新道德教育理念下,教師要教育學生愛社會、愛人類,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社會人。比如教學《畫楊桃》一課,就可以滲透感恩教師的教育。
五、挖掘誠信教育資源,立好學生人生之本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是人必備的優良品格,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之一。新道德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挖掘誠信教育資源,為學生立好人生之本,將學生培養成為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比如教學《我不能失信》一文,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宋慶齡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時,可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討論誠信,加深對誠信內涵的理解。
六、滲透文化自信教育,培養良好價值觀念
語文課程是開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教師要將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目標中,提升學生的文化認知,幫助他們樹立文化自信心。比如教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一文,教學目標之一是通過品讀詩句,由景入情,感受將士雪夜準備追敵的情景,體會將士不畏艱險、奮勇追敵的豪邁氣概。這一教學目標的設計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價值,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其中的精神內涵。
綜上所述,新道德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增強教書育人的意識,積極探求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途徑,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道德品質的全面發展,不負時代賦予自身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