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林
1945年2月10日,蔣介石發布命令,新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漢中行營,轄第一、第五、第十戰區,任命李宗仁為漢中行營主任。李宗仁辦完交接,離開了戰斗生活6年多的湖北省老河口第五戰區司令部,一路向西來到漢中,在這個陜南重鎮開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出任漢中行營主任
李宗仁,字德鄰,生于1891年8月,廣西桂林人,為桂系首腦,國民黨一級上將。早年加入同盟會,1923年10月,由李濟深介紹加入國民黨;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以穩定的后方為北伐奠定了基礎。1926年7月,李宗仁指揮桂系第七軍參加北伐戰爭,轉戰湘鄂贛皖等省,消滅孫傳芳主力,擊敗唐生智,所向披靡,戰功累累,晉升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桂系形成了不可小視的軍事實力。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桂系戰敗,從此埋下蔣介石、李宗仁長期不和的種子。
抗戰初期,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駐節徐州,指揮徐州會戰,取得臺兒莊殲滅日軍2萬多人的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后因徐州失陷,李宗仁率部入鄂,駐守鄂西北小城老河口,指揮以桂系、川軍和西北軍組成的雜牌軍部隊接連重創日軍,共打退日軍100多次進攻,著名戰役有隨棗會戰、棗宜會戰、襄東會戰、鄂東戰斗、豫南會戰、鄂北會戰等,殲敵近10萬眾,將日軍阻止在防區前,徹底打破了侵華日軍進攻重慶、攻占大西北的圖謀。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成為國民黨軍隊抗戰的典范,更激起全國軍民誓死抗敵的信心和決心,加之臺兒莊大捷的襯托,李宗仁的威望越來越高。蔣介石害怕以李宗仁為首的桂系力量壯大,煞費苦心地將李宗仁從第五戰區司令的位置調升為漢中行營主任,明升暗降,削其兵權,消其銳氣和影響。蔣介石擬以此為過渡,迫使李宗仁逐步退出權力圈。
據《李宗仁回憶錄》記載:
委員長忽然將我自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調升軍事委員會駐漢中行營主任。漢中行營是一所新成立的介于中央與各戰區之間的軍事機關。表面上的職權是負責指揮第一、五兩個戰區,后來中央把大別山游擊根據地劃成第十戰區,所以漢中行營也就直轄三個戰區了。漢中行營事實上是一個虛設機構,無實際的職權。各戰區作戰一向由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漢中行營設立之后,此指揮系統并無變更,只是各戰區對中央的報告亦送一副本給漢中行營罷了。所以這一機構似乎是蔣先生專為我一人而成立的,目的是把我明升暗降,調離有實權的第五戰區。前已言之,蔣先生生性多疑而忌才。他見我在第五戰區與部隊的感情十分融洽,深受部屬的擁戴,至恐形成尾大不掉之局。但是抗戰六年,我第五戰區可說是戰績輝煌,蔣先生實無適當藉口把我調職。所以他唯一的抉擇便是成立一個位尊而無實權的新機構,把我明升暗降,與部隊脫離實際關系。蔣先生此舉用心所在,我當然洞若觀火,然亦深合我意。因為六年來戎馬倥傯,案牘鞅掌,個人也很想得機休息,加以功高震主,無端招忌,倒不如暫時減輕一些責任為愈。因此,中央命令發表之后,我反覺渾身輕松,即趕忙準備交卸,并派參謀長王鴻韶等前往漢中籌備行營成立事宜。我本人則俟繼任人到職后,再行離去。不久,新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宮劉峙率隨員數人,在白崇禧的陪同下,自重慶乘一小飛機到老河口來接事。
離開老河口到漢中
陜西漢中地處漢江上游,地理學上稱漢中為秦巴山地,即橫貫在秦嶺和巴山之間的山間谷地。北邊的秦嶺和南邊的巴山猶如兩道巨大的屏障,擋住了漢中通往外地的路徑。古人為了穿越大山,開鑿數條棧道,漢中向西可抵達巴蜀,向北可通往關中,向東可直下江漢。漢中得秦嶺巴山庇護,森林茂密,氣候溫和,河網縱橫,良田沃土,物產豐腴,歷來是朝代更替百姓躲避戰亂的世外桃源。漢中因其軍事上的重要位置,歷史上兵戎不斷:秦惠王揮師西進,出兵伐蜀;劉邦封王漢中,奪得天下;諸葛亮屯兵于此,五次北伐。抗戰爆發后,漢中成為中國軍民抗擊日軍的后方,京津一帶高等院校紛紛內遷漢中,堅持辦學,組建了西北聯合大學;故宮文物國寶也輾轉南遷,在此存放近一年。漢中是中國抗戰的兵員集中和訓練基地,在河南洛陽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第一分校和山西閻錫山的兵工廠相繼遷到漢中。漢中還是重要的軍事后勤集結地,四川運往前線的軍糧、兵員都在漢中集中分流。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漢中作為其重要屏障和西南及西北的連接點,更顯示出極端重要性。
1945年2月26日是李宗仁離開老河口前往漢中赴任的日子。老河口的百姓聞之,一大早就傾城出動,自動排成長隊,夾道歡送李宗仁。上午9時,李宗仁步行離開長官部,不愿乘車,他要向老河口的百姓一一道別。歡送的人群一直把李宗仁送到漢水邊,不少百姓又陪同李宗仁過浮橋。李宗仁過橋后,仍十分留戀地眺望河對岸的老河口,隨從催了多次,才依依不舍地上汽車。老河口人民為紀念李宗仁抗日的業績,特地在第五戰區司令部門前立下一塊石碑,上書“李上將軍德鄰公駐節之地”。
據說李宗仁離開老河口后,曾多次向部屬、好友流露出想重返老河口看看的心愿,遺憾的是由于風云多變的時局,他后來一直未能如愿以償。
據李宗仁秘書尹冰彥回憶,李宗仁升任漢中行營主任的命令發布以后,1945年春節剛過,就派遣高級參謀李宇清先赴漢中,從事前站的設營工作。同年2月26日,即元宵節的前一天,李宗仁率領機要室主任李揚、參議劉仲華、秘書主任黃雪邨、侍從醫師孫潤坤和他(尹冰彥),連同李宗仁的6歲次子貝貝(即現在美國的李志圣)以及隨員的全部眷屬,男女老幼分乘大小6輛汽車,沿著襄河南岸的公路前往漢中。當天到了武當山腳下的草店周府庵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八分校,留住一日。分校主任羅列請李將軍對全校師生講話,備辦了豐盛的酒席,大家在旅途中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元宵佳節。
李宗仁回憶錄說:“且行且息,車行6天才到達漢中。行營設于原陳誠的長官司令部舊址,那里曾是清朝藩臺衙門,雖多殘破之象,倒也宏偉寬敞。漢中為嶺南盆地,土地肥沃,頗得灌溉之便;物產豐富,商賈麇集,名勝古跡頗多。由老河口到了漢中,距離前方戰地遙遠,生活環境大有改善。”
漢中熱忱歡迎抗戰英雄
據《漢中地區志》載:李宗仁抵達漢中時,漢中各界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熱忱歡迎這位抗戰英雄。
3月7日,李宗仁抵達漢中前一天,世界紅十字會南鄭(即漢中)分會會長鄭繼武向駐漢各界發出通知,要求各單位派員于次日前往北門外汽車站歡迎漢中行營主任李宗仁。3月8日上午9時,駐漢黨、政、軍機關負責人、參議員,各中等以上學校校長等200多人匯集車站。12時,身著戎裝的李宗仁及隨員抵達,軍樂隊奏歡迎曲,李宗仁和隨員下車步行,與夾道歡迎人員一一握手。歡迎儀式結束后,車隊開往行營官邸——半邊街原道臺衙門(今漢園賓館址)。下午5時,陜西省漢中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部公署(以下簡稱行政公署)在建國堂(今中共漢臺區委址)設歡迎宴會,為李宗仁一行接風洗塵,各界200多人參加。李宗仁致詞,他操著一口帶有桂柳地方口音的官話,首先對漢中各界的熱忱歡迎表示感謝,接著對西北黨政軍人士寄予3點希望:一是精誠團結;二是分層負責,各守崗位;三是分工合作,彼此互助。宴會之后,行政公署在漢中大戲院(今漢中市京劇團址)舉行歡迎晚會。當地劇團演出漢調桄桄(漢中地方戲種)折子戲和活報劇《血戰臺兒莊》,對這位抗日將軍表達崇高敬意。
第二天起,李宗仁在行政公署專員章履和的陪同下,游覽古漢臺、拜將壇、飲馬池和勉縣武侯祠等名勝古跡。李宗仁對劉邦封王漢中、筑壇拜將、兵出陳倉、平定三秦這段歷史非常熟悉,對蜀漢丞相諸葛亮匡扶漢室、六出祁山、五次北伐、鞠躬盡瘁的精神欽佩不已。
3月12日上午9時,行政公署在中正公園(今漢中市萬邦時代廣場西)召開各界群眾歡迎李宗仁大會,各機關、團體、部隊、學校60多個單位的2800多人參加。會議由章履和主持,李宗仁發表長篇講話,分析了國內外形勢,斬釘截鐵地表明,中國抗戰必勝!講話受到全場熱烈歡迎。與此同時,行政公署發出通知,從3月13日起,李宗仁開始在行營駐地分別召見漢中各界負責人,要求被召見者提前到行營總務處報到,聽候安排召見。
據李宗仁秘書尹冰彥回憶,漢中行營的人員組織架構,是在第五戰區長官司令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調整建立的。行營主任李宗仁,參謀長徐啟明。為了加強對華北和西北方面的聯系,李宗仁有意起用了幾位北方籍人士。原參謀處長高永年、軍務處長梁家齊、總務處長農子政均調任高級參謀。河北人梁述哉升為參謀處長;白崇禧保定軍校同學、原在晉系徐永昌部工作過的安徽人方克猷升為軍務處長;原西北軍劉郁芬的參謀長、河北良鄉人張壽齡升為總務處長;軍需學校出身、原東北軍軍需人員、山東人張寰超升為經理處長。漢中行營機構編制上設有秘書長名額,李宗仁電邀梁寒操擔任此職,秘書處長留由梁來推薦,梁不肯屈就,秘書處就由他(尹冰彥)來代行指揮工作。另外李宗仁還任命了河北籍的盧濟清為高級參謀。留在老河口第五戰區長官部辦理后續工作的各處室交接人員,直到當年3月與劉峙各處人員對接好各項工作之后,才相繼離開老河口前往漢中,王鴻韶仍任行營參謀長。漢中行營下設:主任室、機要室、高參室、軍務處、參謀處、副官處、軍法處、軍醫處、經理處、警衛團、運輸營、通訊隊。
在漢中的行政作為
李宗仁出任漢中行營主任,是蔣介石專為其量身定制的。漢中行營名義上代替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指揮其管轄第一、第五、第十戰區黨政軍要務,指揮華中、西北等地對日作戰。但各戰區歷來由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漢中行營設立后并無變更,只是各戰區向軍事委員會的報告亦送一副本給漢中行營,至于行政和黨務,李宗仁根本無法染指,漢中行營無非是例行備查、照轉而已。
由于漢中行營是個沒有多少實權的機構,故李宗仁在漢中軍務活動較少,多以習字、奕棋、聽戲、訪友、觀景為樂,輕車簡從,平易近人,與地方當局和諧相處,有“好好先生”之稱。
漢中行營建立后,地方民眾視李宗仁為父母官,前來告狀者不少。為此,李宗仁專門召集一次陜南各縣軍政首長會議,還在行營大門外設批示欄一處,凡有訴狀、覺得有冤情的,皆迅即批示公布,對地方推諉懈怠起到一定震懾作用。此舉也得到民眾歡迎,每天都有不少人到行營門口看李長官有無新的批示。
李宗仁熱心教育,經常到各中小學視察。他發現部分駐漢官兵管束不力,一些軍人常到學校滋事搗亂,便下令嚴厲查辦,還手書告示于大紅紙上,貼在各學校門口:“教育重地,嚴禁騷擾,一經發現,嚴懲不貸。”并安排戰區憲兵執勤查究,公開處理了幾個尋釁滋事的軍人。從此,各校秩序井然。
設在漢中城西凹口寺的西北兒童教養院,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收容抗日烈士遺孤和淪陷區難童的場所,直屬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后歸國民政府社會部,由北伐名將智澄出任院長,累計有東北、北平、河北、河南、安徽、山東、山西、廣東等省籍的3000多名難童入院,收留難童數為西北第一。由于規模不斷擴大,辦校經費捉襟見肘,李宗仁夫人郭德潔多次到教養院看望難童,代表李宗仁捐助菜金和教學用具,此舉影響到當地一些官員家眷和工商界人士,紛紛效仿,解囊相助,傳為佳話。
李宗仁喜與知識分子為友。以他與歷史學家蕭一山在漢中的交往為例。蕭一山,江蘇徐州人,自幼聰慧好學,19歲時由山西大學預科考入北京大學,受學于梁啟超,立志為中國史學開拓新境界,課余埋首著作,兩年時間,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撰成《清代通史》上卷兩冊。該書文筆流暢,史料詳備,治史嚴謹,一經出版,即引起史學界關注。蕭一山畢業后任教清華大學,與梁啟超朝夕共處,銳志向學,專治清史;抗戰爆發后,應東北大學(遷址四川三臺)、西北聯大(遷址陜西城固)之聘,先后出任兩所大學的文學院院長,還當選為國民參政會參議員。蕭一山心懷坦蕩,憂國憂民,參議會上直言快語,指斥時弊,深為李宗仁所欽慕。李宗仁調任漢中行營主任時,蕭一山正執教西北聯大,李宗仁與其結識后,一見如故。此后,李宗仁經常邀蕭一山去漢中官邸長談,品茗飲酒,歡聚暢聊。抗戰勝利后,李宗仁出任北平行營主任,特邀蕭一山出任北平行營秘書長,兼代北平華北文法學院董事長。此乃李宗仁欲借重蕭一山聲望及與學術界的深厚關系,謀求與北方上層文化人士的聯系,從而取得同情與支持。這也是李宗仁后來競選國民黨副總統下的一手妙棋。蕭一山欣然應承,后由漢中攜眷飛抵北平,參與北平行營的籌組,還力薦陜西人王捷三(曾任陜西教育廳長)出任北平行營政務處長兼北平華北文法學院院長,薦西北大學教授王文萱、藍文澄出任北平行營參議。李宗仁都一一照準,這是后話。
抗戰爆發后,在洛陽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奉命遷至漢中辦學。抗戰勝利后,滯留在漢中一批編余軍官,李宗仁為了加強桂系力量,以漢中行營名義招收編這批軍官,共收編300多人,成立一支軍官大隊。某日,李宗仁收到軍官隊某軍官一書云:“一朝勝利,兩袖清風,三餐不飽,四海飄零,五內如焚,六親無靠,七七奮戰,八載辛勞,九死余生,十分凄慘。”借此表示對生活處境的不滿。李宗仁派人調查屬實,當即在周會上告知軍需官,每月一日、十五日分兩次按時發餉,不得誤期,并說“如有特殊困難者,可另上報解決”。軍官們的生活得以改善,無不對李宗仁敬佩感恩。李宗仁赴北平前,本想帶走這支軍官隊為其所用,但計劃為蔣介石所知,視兵權如命的蔣介石豈容李宗仁染指,不準他帶去,李宗仁只好將這支軍官大隊留交寶雞軍官總隊。
以退為進的謀略
1945年8月10日,從漢中機場的美國飛虎隊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日本御前會議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并通過瑞典、瑞士兩中立國,照會中、蘇、美、英四國,乞求無條件投降。漢中市民得知后,皆喜形于色,市區鑼鼓喧天,市面商店紛紛掛起青天白日旗,爆竹聲徹夜不絕,漢中市沉浸于狂歡的氛圍中。
戰后行營和戰區都要裁撤,為了在戰后為桂系謀求更大利益,當晚,李宗仁把參謀長王鴻韶,顧問石穎、黃雪邨留下來商量大家的去留問題,最后擬定以退為進的策略。李宗仁命他們起草給蔣介石的電報。電報內容先是回憶追隨蔣介石北伐和抗戰的過往,動之以情;然后痛陳國共之間的問題,陳以利害;最后提出想出國休養。
果然,蔣介石接到李宗仁的電報之后,即在一個晚上親自和李宗仁通電話,對李宗仁極盡安慰懷柔。8月底的一個晚上,白崇禧在重慶電話告訴李宗仁,蔣介石正考慮要李宗仁到華北去。過了兩天,蔣介石果然以電話告訴李宗仁,打算任李宗仁為北平行營主任,征求其意見,李宗仁表示同意。幾天后,李宗仁正式接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給他擔任北平行營主任的命令。這顯然是一次重要任用,由一個偏僻的漢中小城,一躍而到“故都”北平,這個消息一公布,不僅李宗仁本人感到欣喜,當時所有漢中行營的官兵也都歡欣鼓舞。
在漢中的主要活動
2015年,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漢中市檔案館征集到一批重要史料,其中有一份記載了當時李宗仁在漢中期間參與的一些大的活動,大致如下:
1945年6月21日,豫鄂慰勞團赴漢中行營慰勞,李宗仁全程接待。慰勞團團長劉文島(湖北廣濟人,曾是首任漢口特別市長兼湖北省民政廳長,駐德國、意大利公使。抗戰爆發后回國,出任國民政府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上將軍銜)向李獻旗。李宗仁致辭,稱“敵人屢戰屢敗,我則屢敗屢戰。相信最后一擊,總可把敵人打退”。
6月29日,蔣介石率領白崇禧、賀耀祖、羅卓英、魏德邁等飛抵漢中,主持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畢業典禮,借機巡視漢中行營和檢閱駐扎漢中的方先覺率領的青年軍第二〇六師。在漢中期間,蔣介石見到二兒子蔣緯國,父子二人還去了留壩的留侯祠一游。蔣介石在漢中期間,分別接見了上校以上的官佐,和李宗仁作了兩次長時間的談話。談話的主要內容是分析和預測國內外的戰爭形勢,李宗仁強調派遣軍隊遠征滇緬是得不償失,堅決反對出兵越南,蔣介石雖然沒有全部采納,但事后有一次和李宗仁通電話,稱贊他的意見正確。
7月11日,李宗仁應邀到城固西北大學宣講國際形勢,西北大學校長劉季洪、教務長杜元載,西北工學院院長潘承孝等出席。李宗仁評述了國際反法西斯形勢,最后說:“中國抗戰對世界貢獻甚大.吾人必須竭力以赴,爭取勝利及早實現,完成國家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項建設,把國家躋于富強康樂之域。”講話受到師生熱烈歡迎。
7月24日,李宗仁在漢中市北校場舉行衡陽戰役抗日陣亡將士追悼會,代國民政府授予苦守衡陽的方先覺“青天白日章”。
8月13日上午,漢中行營和美國空軍漢中基地司令部,在美軍空軍營地聯合舉行慶祝盟國戰爭勝利大會。各界群眾代表參會,李宗仁主持大會。會場上升起中美兩國國旗,美國出動數架戰斗機在空中做特技飛行,美國飛行員還做了跳傘表演。之后,美空軍基地司令發表演說,李宗仁作簡短的慶祝盟國勝利講話,現場一片歡樂氣氛。
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漢中數家報紙隨即專發號外,慶祝抗戰勝利。當天,漢中城內的鞭炮聲響徹云霄。
9月1日,重慶發布文告,撤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漢中行營,李宗仁調任北平行營主任。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首個紀念日。這天,漢中全城張燈結彩,各界群眾數千人匯集在市中正公園(北教場旁),舉行規模空前的慶祝大會。會議由行政公署專員章履和主持,李宗仁致詞。
10月26日,李宗仁率副參謀長甘沛澤、主任秘書黃雪邨乘蔣介石派來的專機由漢中飛往北平。離漢時,漢中各界負責人及地方士紳前往機場歡送,李宗仁在漢中行營7個多月的任職,就此畫上句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