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發展已經深度融入全媒體時代。網絡輿情是利用互聯網公共平臺發聲的一種方式,互聯網平臺正逐步成為輿論發展的重要載體。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包括高校教師、學校管理人員和在校大學生,而在校大學生又是高校輿情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年齡相仿,思想觀念比較接近,很容易產生非理性的看法。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學生的自我保護和自我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如果學生某些合理需求得不到重視和解決,高校輿情慢慢顯現、發酵,甚至會引起社會群體關注和參與。在這種情況下,頻繁發生在大學校園的網絡輿情具有更加敏感性和緊迫性、更加具有破壞性和難以控制的特點。各種校園事件、社會事件,持續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造成影響。在全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危機蔓延速度快,控制難度也越來越大。高校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輿情,并進行引導與控制,從而順利解決網絡輿情已成為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課題和組成部分。文章通過文獻分析法搜索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分析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成因及危害,探索網絡輿情危機管理對策。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輿情危機;演化路徑;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7-0126-04
(一)理論背景
高校是社會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人們的社會生活逐漸深度融入網絡世界,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入其中。目前,國際互聯網輿情的研究重點是互聯網輿情的定義、傳播機理、危機演變規律及防范策略等。高校網絡輿情順應網絡輿情發展態勢,要充分認識到其本身的危機屬性。
高校網絡輿情可以簡單劃分為三個階段:潛伏期、爆發期和衰退期。潛伏期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已經出現,但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1]。此時,高校學生的輿情訴求處于被忽略的狀態,但這種情緒隨時都可能爆發出來。爆發期是影響最大、破壞力最強的時期,但同時也是揭露事件真相的時期。在此期間,大學生容易相信一些未被證實的信息碎片,導致輿情走向非理性化方向。輿情危機爆發后,隨著校方的介入和處理,學生的合理要求得以滿足,網絡群眾獲得了正義感,輿情事件的熱度開始下降,高校網絡輿情危機逐漸消亡。
(二)現實背景
如今,伴隨著媒體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各種突發事件引發的網絡輿情也在增加和發酵,這也導致網絡輿情的管理變得越發困難。
近年來,網絡輿情治理在高校管理中逐漸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成為高校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知網以“高校網絡輿情”為關鍵詞檢索,有關學術論文1964篇,“高校學生網絡輿情”論文143篇。在此背景下,面對復雜多樣的網絡輿情,高校要密切關注社會動態,及時、準確地發現問題、捕捉問題,并積極探索合理解決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方式。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輿情是一種依附于互聯網的獨特的信息形態,它代表著一種傾向和態度。新媒體的興起,給人們帶來了一個更加開放的輿論環境,同時也是輿情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和傳播載體[2]。分析發現,在高校網絡輿情中,網絡輿情的廣泛性、網絡輿論信息的復雜性和高校公共危機事件的公共性是顯而易見的。若不能從危機溝通的角度有效關注,很容易因其話題的公共性、敏感性和巨大的破壞力引發高校網絡輿情危機。
(一)時效性
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主要有高校教師、學校管理人員和在校大學生,大學生則是高校輿論的主要參與者。全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時效性加快了輿情事件的發酵速度。高校校園是一個人口相對密集、人際交流頻繁的場所,大學生之間的利益具有高度關聯性,很容易聚集起來,并形成一致的情緒和觀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在網絡輿情發生之初,高校要抓緊時間搶占先機,做到事態同頻,第一時間介入網絡輿情危機事件中。
(二)突發性
高校作為一個社群網絡,有著明顯的社會團體結構,也更容易產生輿情事件。全媒體時代,輿情事件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并形成極具影響力的社會性事件。高校網絡輿情具有快速、廣泛傳播的特征,再加上輿情事件的公共性和敏感性,更有境外敵對勢力的誘導和煽動,網絡輿情很可能會在短期內產生聚集效應,并迅速爆發。
(三)不確定性
在社會生活中,一旦出現了一些沖突或問題,就可能會引起“輿論危機”。然而,在何時,以何種方式,以及會產生怎樣的效果,這些都是不確定的。在互聯網上,任何一個節點發生了問題,都會引發一場輿論危機。只要有足夠的關注度,輿論就會在互聯網上快速擴散,加上大學生普遍思維更加活躍,極容易被情緒化觀點煽動,導致高校網絡輿情可能朝著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
(四)破壞性
盡管網絡輿論只是反映了公眾的一種態度、觀點和情感,但在某些時候,輿論也會產生很強的破壞力。全媒體時代,互聯網本身具有自由性、匿名性和傳播的廣泛性等特征,所以,網民們可以更為大膽地在網上散布謠言、發泄私憤、傳播反動思想等,而不需要承擔實際責任[3]。這不僅會給政府、社會、高校及個人造成經濟或實際的損失,還會對政府、社會、高校及個人的形象、信譽和聲譽造成長遠的損害,這些都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加以改變和消除的。
(一)成因分析
1.外部成因
從網絡輿情演變為輿情危機,是由輿情事件的公共性、社會敏感性及破壞性等內生性因素和媒體的推動、政府的調控能力等外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輿情危機發生的過程中,事件觸發、傳播、回應等各個環節出現問題均會導致事件的不斷發酵。網絡流言更是無窮無盡,常常會出現夸大事實的情況,從而引發大眾的負面情緒,并對社會造成直接的負面影響。
(1)一些媒體指向性的引導
當發生高校網絡輿情之后,各種碎片式信息以及煽動性言論會大量流向媒體,這些信息真假混雜,會產生極強的迷惑性及危害性。部分網民沒有鑒別網絡信息真偽的能力,很容易被大量具有情感色彩的信息所誤導,隨意地轉發,甚至“正義”地發布一些偏激的言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媒體等平臺是有社會監督功能的,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營銷號”“網絡大V”,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流量和關注度,對網絡輿情事件加以渲染和炒作,并引導輿情事件持續發酵[4]。
(2)網絡輿情化解能力不強
在網絡輿情危機處理過程中,政府起著調控、引導、化解的重要作用[5]。但網絡輿情的管控難度大,且疏導輿情危機的手段存在不足,缺乏澄清謠言、公布正確信息的方式方法,從而引發社會公眾及高校師生的恐慌和焦慮。
(3)網絡信息快速、廣泛地傳播
由于新聞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媒體平臺數量不斷增加,信息的傳播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使得高校網絡輿情出現即時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對高校網絡輿情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從過去處理輿情的“黃金24小時”,到后來提出的“黃金4小時”,再到現在“黃金29分鐘”,很多事情都是在短短幾個小時內被發現、曝光,然后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的關注。
(4)網民負面情緒和境外敵對勢力的推波助瀾
在互聯網媒體平臺上,任何人發表的言論都是公開的,不管個體是否主動引發網絡輿情,或是參與其中,都很有可能會受到互聯網輿論的影響,從而對社會上出現的種種問題作出不同程度的、不客觀的、具有情緒介入的判斷。
與此同時,網絡上還有不少境外敵對勢力藏匿其中,利用熱點輿論煽風點火,試圖以此挑起人們的負面情緒,制造社會混亂。通常情況下,相關的網絡輿情話題都呈現泛政治化、泛意識形態化的趨勢[6]。
2.內部成因
近年來,高校里出現一些涉及學生學術不端、教師失德失風、學術壓力過大、學生違反校規校紀、教師言語不當、招生就業、校園安全等敏感問題,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催化,這些問題在互聯網上不斷發酵,并引發了社會公眾的注意,網絡輿情危機不斷疊加。
(1)學生
由于大學生沒有太多的社會經驗,他們對社會的認知還不夠全面,思想還不夠成熟,很難分辨信息的真偽,進而影響了判斷力。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學生的自我保護和自我維權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在高校網絡輿情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學校規章制度不合理、教師師德存在問題、大學生跳樓自殺等,這些事件往往最初曝光者是學生,當學生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而學校卻遲遲沒有任何回應的時候,學生們就會傾向于利用網絡媒體發聲,同時會吸引來更多的學生,對輿情事件提供支持和擴大傳播范圍[7]。
(2)高校管理者
面對校園激化的網絡輿情,一些學校的管理者沒有能在事情剛發生時就迅速回應。相反,他們采取了冷處理、模糊回應等方式,不愿也不敢發出聲音,這就導致高校的網絡輿情越來越激烈[8]。一些學校的管理者甚至對網絡輿情存在恐懼的心理,不能及時對事態作出正確的判斷。他們將大學生視為一個不成熟的群體,經常忽略了大學生的合理訴求,面對問題還會相互踢皮球。種種冷漠、消極的管理方法讓學生們對學校產生了抵觸情緒,當輿情危機爆發時,他們便會選擇與學校站在對立面。往往此時,高校管理者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程度。
(3)缺乏科學有效的監管機制
此前,高校中出現了如學生學術不端、校園貸等輿情熱點事件。學校對于學生的監管存在不足,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并解決問題,任由事態發展,最終爆發輿情危機。在網絡輿情初期,高校缺乏收集、分析輿情信息以及預判輿情事件連鎖危害的能力,從而無法對其進行有效遏制。高校應從專業的視角分析高校發生的網絡輿情形勢,明確問題的根源,才能有針對性地實施管理。
(二)危害
當前,由網絡輿情引起的惡性事件在高校中屢見不鮮。一旦出現,這些惡性事件不但對高校的名譽、整體形象造成很大的影響,還給高校帶來了巨大的輿論壓力。這不僅會對高校的教學環境、教育教學工作造成負面影響,還會給社會增加一定的不安定因素,有礙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1.高校
高校爆發網絡輿情危機,事件嚴重時不僅會損害學校形象,還會削弱高校辦學公信力,影響高校教育教學的穩定發展。當高校輿情疏導不力,還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使高校管理失控。
2.學生
絕大部分高校網絡輿情產生初期,是因為大學生的個人利益受到損害,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導致以學生為中心引發網絡輿情,并在學生群體中蔓延開來,從而形成“群體性”抗議活動。這對學生的教育和教學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更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嚴重時甚至危及學生生命。
3.社會
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的主體通常是在校大學生,因為他們缺乏社會閱歷,所以對信息的辨別能力較弱,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誘惑,進而出現極端的言論和行為,進而將輿情事件政治化,導致一些社會群體也介入到了輿情事件當中,這對社會的穩定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一)完善高校網絡管理平臺
1.提升高校網絡輿情危機預警能力
隨著高校網絡輿情問題的日趨多元化,在復雜多變的輿論環境下,如何有效應對各種輿論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已經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工作。高校網絡輿情都不是突然發生的,如果在輿情的傳播過程中摻雜了一些流言,或者是高校的處理方法不得當,都會加快輿情的發展。高校應該收集和整理互聯網上的輿情危機事件,并對其產生的原因以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總結,構建出公共危機預警體系,組建安全網絡監測與預警系統,為大學的校園治安管理工作提供實時支撐,提高危機預警的效果,提升危機預警的水平。
2.增強風險意識,提高監督管理能力
隨著高校不斷出現的網絡輿情事件,學校逐漸認識到加強網絡監督的重要性。但是,因為對網絡輿情缺乏全面、客觀的認識,對輿情事件的風險沒有足夠的意識,對出現的問題也沒有足夠的關注,因此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學校存在的安全隱患,由此無法對輿情的發展趨勢作出準確的判斷[9]。高校應當建立線上線下雙渠道的監管機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構建科學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
導致高校網絡輿情爆發的關鍵點往往是輿情應對不當,這也是網絡輿情演變為輿情危機的主要因素之一。事實上,許多網絡輿情都是從一個微小的爆發點開始的。如果在輿情形成的早期,高校可以對輿情進行正確的引導,并積極地回應和解決相關問題,就有可能改變輿情事件的走向,進而防止高校網絡輿情演變成輿情危機。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學、系統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提高高校的網絡輿情應急水平,是降低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發生率、減輕其消極效應的關鍵[10]。
4.搭建溝通、交流平臺
加強校園內的交流溝通,是控制輿情的最優辦法。構建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讓全體師生對網絡熱點問題保持高度的關注,并積極地參與到討論和監督中,從而實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多方面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師生的內心需求和真實的心理活動。同時,完善平臺的信息反饋功能,及時收集學生和老師的意見,以便能及時有效地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營造高校與教師、學生之間互信互助的氛圍,在校園中建立起強大的凝聚力,將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扼殺于萌芽狀態。
(二)高校管理者技能提升
1.提高政治素養,增強網絡輿情擔當能力
全媒體時代,提高高校管理者對網絡輿情的處置能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首先,處理輿情時,高校管理人員應增強擔當和治理意識,將政治責任融入高校的網絡輿情工作之中,為學校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
在處理高校網絡輿情時,學校管理人員應主動作為,勇于擔當,科學處理,張弛有度,努力做到精細管理、主動參與、積極協調,加強線上線下、校內外、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構建高校網絡輿情處理共同體[11]。從學校的發展和全體師生的角度出發來解決問題。對于比較簡單的網絡輿情問題,要對其進行及時的處理,而對于比較復雜的網絡輿情,要表現出真誠解決問題的態度,第一時間安撫群眾,并逐步、高效地實施解決方案。高校管理者要有與時俱進的積極心態,持續提高能力,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2.提高對網絡輿情的把控力、引導力
高效管理者要從“立德樹人”的角度來把握網絡輿情,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堅持黨的執政理念和正確的輿論引導,提高運用和管理新媒體的能力。同時,熟練掌握網絡輿情的資訊來源,與師生進行積極的交流,有效利用媒體的傳播手段,積極化解網絡上各種不安定的因素。在網絡輿情的發展過程中,堅持引導與疏導并重,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對網絡輿情進行有效的引導、疏導和回應,掌握網絡輿情的大方向,為高校建設一個健康的網絡生態環境。
3.加強學校師生思政教育建設
當代大學生是敏感度很高的社會群體,他們在知識積累、思辨能力等方面都擁有獨特的優勢[12]。但是,他們在思想意識等方面還沒有達到成熟的程度,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和群體的影響,更易被負面信息所干擾。高校要充分掌握這一特點,強化大學生思政教育,堅持思政教育理念[13]。高校老師應該打破傳統的、固化的教學方式,保持審慎、敏銳的思想狀態,要實時掌握學生的思想,要利用互聯網技術革新教學方式,把網絡輿情作為一面反映學生思想動態的鏡子,清晰認識學生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要有效解決學生關心、關注的現實問題[14]。
(三)積極培養網絡“意見領袖”
網絡“意見領袖”就是具有一定影響力、號召力和說服力的網絡發言人。在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中,網絡“意見領袖”起著重要作用。他們在發布、傳播、討論信息的過程中,容易形成強大的意見作用,網絡“意見領袖”能對互聯網上的輿論進行有效的引導,從而有效解決相應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說,網絡“意見領袖”利用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對社會輿論產生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輿情事件的發展造成影響[15]。因此,高校要積極培育“意見領袖”,形成影響力,讓他們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利用正向的輿論引導,消除危機事件對大學生造成的消極沖擊,進而實現主動干預的目標。
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更加困難,如何有效處理網絡輿情直接關系到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因此,高校更要提高對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認知水平,充分掌握網絡新特征,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頭羊的作用,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使其自覺抵制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校園,建設更高質量的教育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冰陽.高校網絡輿情發展趨勢及其治理機制構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9):96.
[2] 賀振航.高校公共危機事件的網絡輿情分析[J].新聞戰線,2015(5):191-192.
[3] 孫玲芳,周加波,徐會,等.網絡輿情危機的概念辨析及指標設定[J].現代情報,2014(11):27.
[4] 高珩.網絡輿情視域的高校思政教育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6):99-100.
[5] 楊軍.網絡環境下地方政府危機公關能力提升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7:171-172.
[6] 葛元濤,曲光華.全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引導與治理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2(8):47-49.
[7] 王哲,何飛.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演化及管理機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8):157-162.
[8] 黃一濤,史鴻文.新媒體時代高校領導干部網絡輿情處置能力建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2(7):98-100.
[9] 楊仲迎.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應對決策體系構建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2(5):102-104.
[10] 劉治超.涉腐網絡輿情研判與應對機制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5.
[11] 蔡薇.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研究[J].聲屏世界,2021(17):98-99.
[12] 張睿麗.把握學生的閱讀心理傾向 做好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指導[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8(3):127-128.
[13] 劉永泉,吳顏.網絡輿情危機視域下現代大學治理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2):21-25.
[14] 王楠.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及其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9):75-77,80.
[15] 紀芳.微博意見領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4.
作者簡介 邢思雨,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