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傳媒技術的發展,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傳媒行業的普遍共識。新聞媒體在加大媒體融合力度的同時,紛紛向移動端、智能化和微傳播方向發展。新聞編輯作為新聞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一員,起著“調度人”“把關者”和“審核者”的重要作用。面對深刻變革中的傳媒環境,新聞編輯應該積極主動順應媒體發展潮流,主動求變,做好融媒環境下新聞信息的“微傳播”。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從微議程設置、傳播內容以及平臺建設三個方面入手,分析了新聞編輯如何做好融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微傳播”的方法,提出了通過加強與傳統媒體議程的互動、強化把關人意識和提高公眾媒介素養來做好微議程設置;從制作時間、人員、團隊和強化導向作用方面入手來做優傳播內容;通過技術、服務來做好媒體平臺建設的具體舉措。文章認為,新聞編輯要主動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堅持做好議程設置,做好新聞信息的輿論引導;做優全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內容,通過優秀的新聞作品來發揮新聞媒體的功能,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新聞編輯也要及時掌握新媒體技術,通過大數據技術、算法技術分析受眾群體和受眾喜好,借助社交媒體等拓寬新聞信息的“微傳播”渠道,做好媒體服務,加強人文關懷,從而實現融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的“微傳播”。
關鍵詞:新聞編輯;微議程設置;內容;平臺建設;微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7-0141-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安順市科技局軟科學項目“融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的創新發展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2435410106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傳媒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新的媒體傳播平臺和傳播方式不斷出現,媒體的傳播環境和傳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以數字化、移動化、多媒體化為特點的新媒體發展越來越快,在推動傳媒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對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聞編輯作為新聞產品的“加工者”,是新聞傳播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對新聞傳播效果起著把控的作用。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新聞編輯通過策劃新聞選題,設置新聞議程,從而引導輿論,實現傳播效果[1]。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社會進入了微傳播時代,在微傳播環境下,新聞編輯借助移動網絡技術、大數據算法、智能影像以及網絡直播技術,使新聞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受眾的互動性更強,新聞信息呈現的形式更加直觀[2]。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微傳播時代,新聞編輯應主動順應時代發展,積極開展媒體融合,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做好全媒體環境下的微議程設置,做優全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內容,做強全媒體環境下的平臺建設,從而實現新聞信息的微傳播。
(一)微議程設置的興起與發展
1972年,美國的兩位研究人員馬爾科姆·麥肯姆斯和唐納德·肖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大眾媒介注意某些問題而忽略另一些問題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響公眾輿論,而人們一般傾向于了解大眾媒介注意的那些問題,并采用大眾媒介為這些問題所確定的優先次序來確定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關注程度[3]。議程設置理論雖然是在當時的媒介環境下提出的,但在如今仍具有現實指導作用。時移世易,隨著互聯網媒體與移動互聯媒體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已經開始影響人們日常的議題與觀點,同時更影響著媒體的關注熱點[4]。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高憲春在其論文《微議程:在公眾議程與媒體議程之間》中提出了“微議程”理論,他將“微議程”定義為,“特定個體和社群通過新媒介技術平臺傳播、擴散形成的對特定事件、人物等較為一致的意見傾向。”
(二)微傳播環境下“微議程”設置的特點
從傳播內容來看,能夠引發微議程的話題多是不被傳統大眾媒介所關注和重視的事件,而且這些內容多以觀點、態度、情感表達等形式為主。這也是微議程對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一種良性補充,一改大眾媒介議程設置公眾議程的傳統形式,體現了普通受眾在議程設置過程中的反向作用[5]。
從傳播主體來看,發表對某一事件的觀點的主體多為個體或者經過信息篩選、整合而形成統一性意見的社群。這些內容或是網友自發的或是某些組織策劃的,但都是通過社交平臺傳播,傳播主體并非大眾媒介。
從傳播范圍和影響廣度來看,微議程也只在較小的團體或社區里發揮作用。這些團體或社區要么興趣相同,要么利益相近,總之影響范圍有限[6]。但是,這種影響一旦通過圈子與圈子的溢出發酵,便會形成巨大的社會輿論,影響公眾議程。
從議題特點來看,微議程議題具有社會性、開放性、吸附性以及娛樂化傾向。所謂社會性,即并不是任何個人觀點的表達都足夠形成一定規模的討論與關注,只有符合社群中多數人的利益訴求與公眾立場的“事件”才足以成為議題。所謂開放性,即各類新媒體平臺都是向全體用戶開放的,任何人只要經過注冊都可以輕松地獲得這種媒介渠道,而且所有言論也同步面向所有用戶。所謂吸附性,即在議程設置過程中的任何節點,任何用戶都可能提出自己對議題的補充、修正和干預,面對各類社交媒體的裂變式傳播,議題輕而易舉地形成擴散趨勢,甚至與原議題本身并無相關性的其他議題也會被牽涉其中。娛樂化傾向則更容易理解,在工作、生活的高壓力下,用戶對于新媒體的主要訴求就是放松身心、娛樂自己,同時受到一些好奇心理等受眾心理因素的影響,娛樂化成為新媒體議題的主要內容[7]。
(三)“微議程”的有效建構
第一,趨利避害,加強與傳統媒體議程的互動,增強權威性與真實性,杜絕謠言與網絡暴力。微議程的形成具有先天的不足[8]。由于新媒體的使用者多為“草根”,人們傳播的信息很多時候是未經核實的片面信息,甚至是惡意造謠者散布的虛假信息。這就使得微議程在經過了一系列發酵、影響之后,卻發現議題本身根本就是假的,這就意味著整個微議程設置的過程不具有任何意義。當然,新媒體的優勢也有很多:傳播速度快,渠道獲取便捷,互動性強等等。為了構建有效的微議程,新媒體應該加強與傳統媒體的合作與交流,借助傳統媒體的專業優勢與資源做好信息的真偽辨別工作。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強強聯手、優勢互補,才能更加有效地設置公眾議程[9]。
第二,強化把關人意識,建立健全相關信息傳播制度。把關人理論是新聞傳播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更是新聞實務操作過程中必須遵守的一個原則。把關人肩負著“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的重任。這將直接影響到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以及新聞倫理道德[10]。一直以來,傳統媒體都在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新媒體時代,各樣的新媒體平臺仍然肩負著這樣的重擔。當然,新媒體的一些特性意味著“把關人”功能實現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為龐大的互聯網用戶隨時隨地都在發布信息。這就要求運營商建立起相應的監管制度,及時過濾掉信息中的敏感詞匯、網絡暴力信息等[11]。
第三,提高媒介素養,加強自身責任感。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能是新聞的發布者和傳播者,所以,一切對新聞人的要求也是對每一個自媒體用戶的要求。嚴守把關人制度,過濾一切虛假、片面、暴力及敏感信息;不造謠、不傳謠,盡可能客觀敘述事件內容;尊重報道對象的隱私,不制造網絡暴力事件;對個人言論負責,以一名新聞人的職業道德約束自己,加強責任感[12]。
全媒體環境下,傳媒行業獲得了極大發展,新的媒體平臺不斷出現,受眾的可選擇性越來越多,新聞編輯作為新聞內容的“加工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認真制作傳播內容,將新聞事件的細節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使新聞的受眾群體基礎更加牢固[13]。
(一)要有充足的制作時間
全媒體環境下,編輯面對的新聞作品不局限于文字、圖片和版面,編輯在處理版面、文字、圖片之外,還要編輯視頻、圖文等在視頻號、微信公眾平臺等多種新媒體平臺上發布,有時甚至還要進行新聞直播[14]。和傳統媒體相比,工作量巨大。尤其在新媒體時代,可以說幾乎人人都是新媒體“小編”,很多編輯有獨特的排版方式和新奇的創意,所以,要想制作出一期獲得受眾高度認可的新聞作品,新聞編輯就必須要投入充足的制作時間,搜集相應的圖片和視頻素材,盡量豐富新聞作品的層次,提高新聞作品的深度。只有這樣,才能制作出受眾愛看,群眾欣賞,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新聞作品。
(二)要有強大的團隊陣容
和傳統的新聞報刊相比,現在的新聞作品不再是單純的文字和圖片的簡單組合或單獨的視頻新聞形式。近幾年新媒體突飛猛進式地發展,傳統的新聞作品在新媒體技術的賦能下,逐漸呈現數字化和多媒體化的特征,有些新聞作品,甚至還需要主持人、策劃和后勤人員。所以,單獨依靠編輯自己是很難實現的,這就需要有強大的團隊陣容,要有專業的文案策劃人員、導演、攝像師、后期和采編團隊,才能做出受眾喜聞樂見的、生動鮮活的新聞作品,才能在融媒體環境下實現微傳播。
(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重視人文關懷
不同于自媒體,新聞編輯作為新聞媒體的工作人員,承擔著引導社會輿論、弘揚社會正氣、傳遞社會信息的責任。因此,新聞編輯在信息傳播時,不能僅僅著眼于流量,還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媒體職能,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重視人文關懷[15]。在編輯新聞信息時,要做好“把關人”的角色,充分發揮新聞情懷,堅持尊重生命,歌頌美好,鞭笞邪惡,弘揚正氣。要充分挖掘人民群眾中的真善美事件。通過自身的媒體影響力去關心群眾,例如幫扶條件落后的農村地區、直播帶貨等,讓人民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媒體在生活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媒體單位紛紛加大了與其他類別的媒體及媒體單位的融合力度,在鞏固傳統媒體平臺的基礎上,加大了新媒體平臺建設。例如在“兩微一端”平臺建設上面,又建立了自己的頭條號、快手號、抖音號等,有的還開發了自己的APP,其平臺建設逐步向專業化、移動化、矩陣化方向發展,在微傳播環境下實現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一)強化技術賦能,堅持融合發展
新媒體是隨著傳媒技術的進步而出現并得到快速發展的,所以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必然離不開技術的賦能加持。目前,我國的新聞單位在搭建自身的新媒體平臺時,充分利用了移動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云算法以及大數據技術,通過新平臺的建設,可以實現報刊、網站、音視頻以及新媒體新聞產品傳播的互聯互通,滿足受眾在不同的媒體平臺對新聞信息的接收、閱讀、轉發和評論,打破接收單一媒體平臺新聞信息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
(二)做好優質服務,及時消缺改進
新聞信息傳播的最終目標是服務受眾,為受眾提供最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新聞單位在進行媒體平臺建設時,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受眾的關注點,針對受眾感興趣的內容開設專門欄目,并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精準推送。另外,新聞單位也可以和政府、社區以及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在自身的媒體平臺上發布重要的政務信息、政府通知、民生服務等。甚至可以與社區進行合作,通過與社區居民建立群組,或者開辟專門板塊進行精細化傳播,既能實現受眾的有序管理,也能打通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將信息傳遞到社會的“毛細血管”,實現信息傳播的全覆蓋。另外,也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設置反饋留言功能,認真傾聽受眾的建議和反饋,及時改進媒體平臺的缺點和不足,使媒體平臺時刻保持“青春活力”。
傳媒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媒體融合。智能化、移動化、多媒體化、多平臺化已經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向。新聞編輯作為新聞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重要角色,承擔著“調度人”“審核者”和“把關人”的角色。在融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要主動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堅持做好議程設置,做好新聞信息的輿論導向;做優全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內容,通過優秀的新聞作品來發揮新聞媒體的功能,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同時,新聞編輯也要及時掌握新媒體技術,通過大數據技術、算法技術分析受眾群體和受眾喜好,借助社交媒體等拓寬新聞信息的“微傳播”渠道,做好媒體服務,加強人文關懷,這樣,才能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新聞信息的“微傳播”。
參考文獻:
[1] 匡文波,周倜. 2018年網絡輿情的特征研究[J].新聞與寫作,2019(2):79-83.
[2] 單文盛,曾美雄.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J].傳媒觀察,2019(1):26-33.
[3] 唐悅,李傲,楊勝藍.網絡新媒體時代的輿情風險特征分析[J].傳媒論壇,2018(22):93-94.
[4] 崔鵬,張巍,何毅,等.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演化及政府應對能力研究[J].現代情報,2018(2):75-83,95.
[5] 劉芳,王磊.借力“微傳播”做強“融媒體”[J].現代視聽,2017(5):77-78.
[6] 王旭,孫瑞英.基于SNA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傳播研究[J].情報科學,2017(3):87-92.
[7] 黃楚新,梁躍民.微傳播中的新聞景觀[J].新聞與寫作,2016(6):5-8.
[8] 周小情.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特點及應對策略[J].新聞知識,2015(11):47-48.
[9] 劉國巍,程國輝,姜金貴.時空分異視角下非常規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演化研究[J].情報雜志,2015(6):126-130,150.
[10] 王宇,童兵.微傳播:當代媒體的新集群:2014年微傳播發展掃描[J].新聞愛好者,2015(1):9-14.
[11] 任立肖,張亮,杜子平,等.復雜網絡上的網絡輿情演化模型研究述評[J].情報科學,2014(8):148-156.
[12] 劉怡君,馬寧,李倩倩.非常規突發事件中社會輿論的超網絡建模與態勢預測[J].中國應急管理,2014(7):14-21.
[13] 強韶華,吳鵬.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演變過程中網民群體行為仿真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4(6):71-78.
[14] 黃衛東,陳凌云,吳美蓉.網絡輿情話題情感演化研究[J].情報雜志,2014(1):102-107.
[15] 朱毅華,郭詩云,張超群.網絡輿情研究中的仿真方法應用綜述[J].情報雜志,2013(10):102-107.
作者簡介 杜芹,編輯,研究方向: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