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香玉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影響了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認識和形成。但現實是,本該承擔基礎教育職能的家庭教育出現“掉隊”,甚至呈現“缺失”狀態,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出現了學校教育被孤立被弱化,學校教育一直唱“獨角戲”的現象,因此出現了著名的“5+2=0”公式(5天的學校教育很有成效,但周末2天的家庭教育沒跟上,孩子的教育原地不動甚至倒退)。
當下,隨著教育活動的不斷全球化、國際化,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日益凸顯,社會在對教育寄予更多期望的同時,也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效、更嚴格的要求。單靠學校、社會的力量顯然無法完成對孩子的教育,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必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育這一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家長的深度參與,更是家校社共育的核心和關鍵環節。
杜威曾說:“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分離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費。”怎樣打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隔閡,進而實現家庭和學校的有效溝通,讓家校共育作用實現最大化,是我們一直探索和實踐的方向。
一、建立機制,理念認同
探索“規劃先行、平臺鋪路、項目驅動、共育共贏”的合作模式,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目標,從層次性較低、時效性短、單向的活動,轉向探索分工合作、持續性強、多向的合作活動方式,形成三方平等參與、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伙伴關系,構建合作共育的教育格局;加大區域科研與服務支持,打開圍墻辦教育,成立家校育人特色實驗項目,設立區級家校社合作研究項目,宣傳項目探索中的典型經驗,以專業化引領合作科學發展。
探索“雙減”背景下家長“學會成長”的新路徑,促進自發組織的家長學習共同體,幫助家長構建自助式學習生態圈、搭建家長互助式活動實踐平臺、形成家長自薦式互薦式評價體系。啟動家庭教育大講堂活動,針對家長需求,聘請教育、法律等各方面專家,分析家庭教育難點、熱點問題,普及正確的教育觀念,指導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固化形成講座式課程成果。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對教師及家長的培訓,助力他們了解學校辦學理念的內涵。
有了家長的深度參與,學校確立的辦學理念才能更符合實際,踐行辦學理念才能獲得更廣泛的理解與支持,家校共育也才會有共同的思想基礎。
二、創設關系,目標統一
創設豐富的家校合作主題活動,拉近家長與學校間距離,模糊或淡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壁壘與界限,構建學習共同體,形成互動關愛的教育氛圍,讓家長和學校各自承擔各自角色,相互砥礪、相互補益,在孩子成長路途上發揮不同的作用,使學生成長成為家庭與學校的共同目標。同時以項目運作實現分工合作,完成家長從“旁觀者”到“合伙人”,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變;家長走進學校,參與學校管理,由“幕后”走向“臺前”,由被動變為主動,和學校真正成為一家人。
家長對學校教育參與得越多,對教育理解得就會越深,才更易和教師及學校達成共識,從而推動家校共育最大程度地實現協作。
三、創新形式,開展活動
探索構建“家校協同賦能學生成長”的新生態,研發多元課程,加強家長隊伍建設。
通過開展家委會選舉流程、“長時段”學期工作、“短時段”活動的標準化探索,推動家校共育工作常態化。比如可以開展“家長教育大講堂”“家教名師校園行”“家長教育沙龍”等,構建全覆蓋、立體式家庭教育網絡;可以開展“放下手機讓我們在一起”“家長合格證”“媽媽讀書會”“爸爸運動隊”“親子繪本領讀”等一系列親子活動,引導孩子主動參與生活,成為生活問題解決者。
家長深度參與教育,成為多元價值推廣者,或者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引導教師開展好家校協同育人工作,內容涵蓋低年級的行為習慣養成、高年級的青春期教育、畢業年級家長和學生心理調適、學困生轉化、單親家庭的教育指導、隔代養育問題的研究等,專業引領提升家校共育水平。
四、資源開發,隊伍建設
積極開發家長資源,比如開展家長講師團、家長志愿者、家長義工、家長工作室等項目,充分利用家長的專業優勢和社會閱歷,利用家長的職業、興趣、愛好、專業等,參與學校課程融合開發,反哺學校教育以及社區教育;還要堅持挖掘學校特色,培育各類型試點學校,宣傳優秀家長事跡;還可以通過建設校外家庭教育基地,舉辦家長節、設立社區家庭服務站、開通網上家長學校、舉辦家庭教育講堂、親子交流、實踐探究等,不斷豐富家庭教育輔導課程。同時,可以借助線下系統化、規范化的系統課程和線上名家品牌課程資源庫等,推動家校社共育系統,以課程化推動合作系統化。
學校要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應當回到家校關系的原點上思考家校問題,思考誰是教育孩子的核心和關鍵,誰是教育的主體。學校要直面家校合作難題,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思考家校合作,要深化家長參與,深化家校合作深度,積極推進家校共同體建設,從而讓家校關系從“隔閡”“配合”逐步走向“聯合”“融合”。
家校共育,關鍵在“共”,宗旨在“育”。“共”字決定了教師和家長是平等合作關系,家長應該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情感上深度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只有教師與家長彼此信任,深度合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共同實現對孩子“育”的目標。
隨著社會發展變化,家校合作日趨常態化、制度化、契約化。想真正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必須引導家長深度參與,實現家長全員參與、全面參與、持續參與,走專業化建設道路,形成家校合作共同體,如此才能真正實現親子家校共成長的愿景。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家校同心攜手,改變的是家長,溫暖的是孩子,和諧的是家庭,共贏的是社會!對孩子來說,家庭、學校和社會是他們成長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場域。家長歷來是教師不可缺少的教育合作伙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秀的學生,不光靠教師教育,也離不開家庭的培養。只有家校社共育,齊心協力,才能使孩子播種好習慣,收獲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