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AI合成主播、大數據、算法等智媒技術在媒體行業的廣泛運用,媒體智能化愈發明顯。AI合成主持人實現了從“語音助手”到“自然交互”階段的進步,催化了“技術身體”的具身可能,越來越多數字媒體行業正在探索智媒技術與傳媒行業的交相融合。AI技術的出現改善了播音主持行業的就業環境,AI主播使主持人實現了由真實到虛擬、從單一到多項的轉變,推動了“媒介身體”的多域化可能。除此之外,智能化移動設備的升級倒逼主持人改變工作模式,新媒體時代的主持人不僅背負著技術變革的壓力,還面臨行業生存危機。文章基于文獻分析法以及采訪多位業內從業人士,著重研究主持人在新媒體時代應對危機與挑戰的能力提升策略。從最初的虛擬主持人到如今活躍在熒屏中的AI合成主播,AI合成主播的高效低投、多語言多功能、高精準度和趣味性等特點獲得受眾好評。整體而言,傳統主持人在新媒體時代應提升綜合素養與專業水平,從容應對行業就業危機、資源分配不均、工作模式顛倒等挑戰,伴隨技術創新和人工智能的出現倒逼自我成長與促進職業技能轉型。
關鍵詞:AI合成主播;人工智能;主持人;素養;媒介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7-0170-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浙江傳媒學院第十七批校級教學改革項目“基于PBL理念的新媒體主播實務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gxm202203
(一)行業就業危機出現
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十分深遠,盡管目前機器能否代替真人還有待商榷,但是各行各業正在廣泛引進人工智能開展工作。AI合成主播不僅在外形上與真人相差不大,而且儲備了大量有經驗的主持人的數據,因此AI合成主播的播報準確度和精確度遠遠大于真人主持人[1]。同時在面對大量實時新聞信息、復雜多變的天氣信息、經濟信息時,AI主持人也可以根據內置計算機系統進行調整并及時完成播報,這對于真人主持人來說卻是不小的挑戰。隨著越來越多AI合成主播順利完成內容播報和節目主持,傳統主持人的就業環境不斷惡化,整體態勢嚴峻[2]。
(二)行業資源分配不均
傳統節目主持人主持一檔節目,除了需要出場費,還有妝發、交通、服裝等諸多費用,而AI主播的出現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以上費用。同時,傳統主持人往往具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劣勢領域,因此會依據不同節目類型配備不同節目主持人。然而智媒時代的AI合成主播可以基于輸入數據進行外貌、語音、服飾、語態的變化,錄制不同的節目,轉換不同的姿態。真人主持人因為生理機能限制,需要休息時間和準備時間,但是AI合成主播可以不間斷、持續參加工作,甚至可以通過技術“分身”完成同時段多檔節目錄制[3]。因此無論是從節目風格還是錄制成本考慮,AI合成主播的優勢明顯,極大地挑戰傳統節目主持人的地位。
(三)行業工作模式顛覆
在傳統媒體時代,除了一些大型晚會或者新聞節目需要進行直播,大部分節目都可以通過提前錄制完成。因此節目主持人的準備時間相對充足,工作模式相對固定。
在智媒時代,AI合成主播因具有易操作性、程序化的信息運輸方式,能夠成為“24小時播報員”,從而確保將新聞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受眾[4]。同時,AI合成主播的語言播報、神態手勢、精神面貌是對專業主持人的復制,進行符號程序輸入,因此符合受眾的認知框架,能有效完成內容輸出并達到受眾預期要求。
可以說,AI合成主播的出現顛覆了傳統主持人的工作模式。受眾在觀看節目內容時,往往會受到主持人微表情和微神態的影響。在傳統節目中,主持人更強調通過議程設置進行誘導性的傳播,而AI合成主播的出現弱化了微表情誘導方式和信息內涵,更強調通過AI傳播方式轉移新聞信息注意力,并將傳統節目中“你聽我講”的單方面輸出方式改為雙向互動。這種傳播模式的誕生不僅有效提高了信息的傳播率和轉換率,同時能更快速便捷地處理信息內容,從而優化受眾的視聽體驗,這對于傳統主持人而言也提出了職業能力提升的挑戰[5]。
新媒體時代的人工智能發展對傳統主持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較于傳統主持人,人工智能主持人雖然具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在此環境下,傳統節目主持人需要積極應對變化,順應時代發展,綜合認識并發揚自身優勢與長處,在不斷提升職業素養與個人能力中,與AI智能主播齊頭并進,共同發展。
(一)提升綜合能力素養
新媒體時代對主持人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備基本專業能力,還要求主持人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職業素養、文化素養等。因此,基于現實要求,主持人要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從而展示新媒體時代真人主持人的魅力[6]。
1.政治素養
在新媒體環境下,主持人的言行舉止不局限于大屏中。其工作中需要接觸速度快、范圍廣、力度大的小屏傳播,因此主持人提高政治素養十分必要。主持人需要持續學習黨的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提升政治素養。AI智能主持人往往只是根據輸入信息進行機械播報,不能深層次領會政策的深層含義。而作為信息傳播的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融入節目中。通過正確引導彰顯媒體人的引領作用,從而傳遞正能量,獲得受眾的喜歡和認可[7]。
2.知識素養
知識素養也是人文素養,是體現主持人內在文化底蘊、彰顯個人魅力、凸顯個人道德素養的直接路徑。真正的人文素養不僅僅是儲備大量的文化知識,還帶有人文關懷對節目進行二度創作。AI智能主持人可以有效完成節目內容輸出,卻不能做到復刻真實的人文關懷。因此主持人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閱讀,積累領域相關知識,從而拓展節目領域的文化垂直度[8]。而且,主持人應該不僅僅局限于了解自己節目內容范圍,更要多涉足不同領域內容,從而在節目主持過程中將知識進行融會貫通。
人文素養的提升不僅能夠提升節目的內容質量,更能夠有效規避新媒體時代,節目內容輸出帶來的泛娛樂化現象。同時,主持人應把握“真人”優勢,展示自身理解與表達情感,而這種共情能力則是AI智能主持人最為缺乏的。完成有溫度的共情傳播和個性化傳播,才能讓節目更具溫度。
3.媒介素養
新媒體環境下技術飛速發展,人人都是主播,人人都能發聲,但是有關于新媒體、自媒體方面的法律法規還需完善。在信息冗雜的新媒體時代,主持人更應該提高自身媒介素養,增強甄別信息和篩選信息的能力。5G時代,主持人不再需要有齊全的錄制設備才能進行出鏡報道,主持人的公域與私域領域逐漸模糊[9]。主持人作為社會信息傳遞的公眾人物,要注意負面信息和信息濫用造成的影響,平衡“公私”界限,使用合理手段獲取信息。在獲取信息后通過自身媒介素養進行判斷,選擇合適、恰當的信息進行傳播[10]。因此,智媒時代的到來不僅僅是挑戰,更是機遇。主持人可以運用現代技術搜集信息,從而提升節目內容信息量,提高效率的同時也能增強自身分析、二度創作能力,憑借較高的媒介素養向受眾傳遞正確的媒介信息。
(二)加強職業工作能力
綜合能力的提升能有效展示主持人的內在文化底蘊,職業工作能力的提升則可以有效提升主持人的業務能力和行業競爭力。新媒體時代,AI智能主持人的工作效率難以比擬,但是真人主持人可以通過提升創新能力、技術應用能力等實現信息內容傳播,從而彰顯自身優勢,實現有效發展。
1.革新主持敘事方式,提高信息編播效率
智媒時代的技術革新不僅創新了信息生產、運營、傳播模式,并進一步影響了傳統節目內容的敘事模式與傳播方式。例如新聞節目,智能新聞客戶端的出現改變了受眾的信息接收方式與閱讀方式。因此主持人需要在傳播方式、敘事方式以及呈現方式上對節目內容做出調整,從而適應用戶需求。尤其在新媒體播出平臺,要改變原先的單向傳播,加強雙向傳播互動,使節目內容的敘事方式、敘事風格能夠向多樣化、融合化發展[11]。因此,主持人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掌握第一手資料并且迅速傳至客戶端,在提高新聞采編效率的同時,迅速挖掘有信息和有看點的內容。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對信息內容進行高質量采編,通過量產緊跟時事步伐,制作出符合受眾喜好的精品內容。同時,節目主持人也可以利用智能技術對大眾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保證節目內容的新穎性與話題性。在新媒體技術的影響下,主持人在熟悉節目內容的前提下應積極創新節目主持樣式,勇于打破原有模式化、套路化的主持形式,通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受眾有效輸出文本。例如,央視新聞主播朱廣權在主持過程中金句頻出[12],“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等趣味句子引得用戶好評。革新主持方式,積極提高信息采編效率,不僅能給受眾帶來意外之喜,也能使主持人保持自我提升的積極主動性。
2.提升節目從業者能力,拓展節目生產深度
人工智能媒體對于媒體從業者來說是有力的輔助工具,既能夠幫助他們過濾冗雜、無用信息,也能做好初期的內容審查與篩選工作,并以最快速度傳播信息。主持人能免去前期煩瑣冗雜的工作,從而開展更具挑戰性與難度更大的創造性工作,并將更多時間分配給自我提升[13]。
尤其是一些新聞節目、深度評論以及專題報道等細分領域,需要借助主持人處理事物的能力、正確精準分析事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生產出具備人文關懷、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節目內容。主持人要明白,人與智能技術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要將人工智能技術“為我所用”,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節目工作。這也對主持人提升技術應用能力、緊跟時事學習智媒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主持人要正確認識智能主持人的優勢,并要取之所長為己所用。其次,主持人要“人技合一”,與人工智能相互配合,從煩瑣、機械的工作中抽身而出,將更多精力放在提升自我主持能力和創新能力上[14]。
3.擴展智媒應用場地,拓展媒介交互深度
智媒技術在媒體行業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廣泛應用,不僅方便了信息內容傳播,也優化了用戶的觀看體驗。媒體工作從業者應以增強傳受雙方黏性為開拓點,將智媒技術不僅運用于信息內容生產端,也運用于各媒體平臺的信息傳送端,從而確定媒體內容的服務標準和拓寬運營范圍,通過與各個社交平臺的深度融合,擴展智媒應用場地,讓智媒技術更接地氣。如今各媒體平臺在技術流演變過程中發展迅猛,誕生出各式各樣新媒體平臺[15]。以往主持人都是在演播室或者面對鏡頭完成節目主持內容,因此,主持人應緊跟時代發展腳步,適應工作環境的變化,由大屏到小屏,由單向輸出到雙向互動。主持人需要對各個傳播平臺渠道進行深入研究,具備短視頻、視頻號、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的運用能力和運營能力,加強與媒介的深度交流。
智媒技術的發展應用對主持人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不能單純將人工智能技術視為洪水猛獸,只討論“技術能夠代替真人”等爭議話題,而是辯證看待、思辨行事。
智媒技術在某些工作方面取代了主持人,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主持人增強自身創新能力與媒體融合運用能力。主持人在此過程中應更為強調樹立正確價值觀與提升媒介素養能力,加強反思、迎接挑戰,才能將行業危機變為突破口,從而完成自身職業能力升級。
參考文獻:
[1] 肖蕾.新華社AI合成主播新聞播報創新探析[J].傳媒,2022(16):75-76.
[2] 趙億.從媒介進化論視角看AI合成主播的誕生[J].青年記者,2020(32):69-70.
[3] 劉瀠檑,莫梅鋒.從仿真到說服:電視AI主播的迭代創新與具身升級[J].當代電視,2021(2):99-102.
[4] 張藍姍,任雪. AI主播在電視媒介中的應用與發展策略[J].中國電視,2019(11):13-16.
[5] 高貴武,楊航. AI主播與主持傳播中的人格進化[J].青年記者,2019(22):51-52.
[6] 姚紅亮.新時代AI主播應用發展前景初探: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和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為例[J].傳媒,2020(6):45-47.
[7] 崔潔,童清艷.解構與重構:“人格化”虛擬AI新聞主播再思考[J].電視研究,2022(2):62-64.
[8] 姚忠呈.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作樣態發展研究:評《新媒體時代新聞播音主持理論與實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12):130.
[9] 萬強.新媒體時代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領域中的應用:評《媒體用人工智能主播發展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0,15(10):1219.
[10] 馬嘉.媒介變遷與播音主持理論新發展:評《新媒體時代新聞播音主持理論與實踐》[J].傳媒,2017(8):92-93.
[11] 杜洋.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南京傳媒學院”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3):84-86,98.
[12] 戰迪,劉琦.位置的漂移與邊界的消弭:融媒體時代節目主持人的主體性批評[J].中國電視,2019(8):69-73.
[13] 於春.新媒體環境下視頻類節目主持的發展創新:基于一種實證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6):127-130.
[14] 楊潤東.對當代播音主持藝術困境的思考:評《當代播音主持藝術新探》[J].新聞愛好者,2019(4):97.
[15] 尹靖.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轉型[J].青年記者,2020(5):48-49.
作者簡介 吳景美,助教,研究方向:新媒體主播、短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