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李恒
近年來,“雙減”政策全面推開,這不僅對學校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親子溝通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內容,隨著家庭教育的發展和進步,這一環節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然而,受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影響,部分家庭沒有開展真正有效的親子溝通,這不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和諧家庭關系的生成。因此,家長應巧用策略,積極創造溝通條件,豐富親子溝通的話題、方式,和孩子開展有效的溝通,打造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助力。
一、“雙減”對家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021年,我國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等文件和法規,要求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壓力,遵循教育規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這些方針政策對包括家庭教育在內的多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同時,這也意味著要讓教育回歸本真。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長場所,也是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必須順應時代潮流,轉變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以更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的方式助力孩子的成長。
基于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學習成績成了很多家庭開展親子溝通的唯一話題。誠然,學習對少年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成績不是反映一個人學習能力的全部指標。學習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應貫穿孩子的一生,充盈在他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所以,家庭教育應當摒棄以往“唯分數論”“唯升學論”的不良觀念,家長們也要糾正“考試成績至上”的錯誤理念。家長應當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教會孩子處理學習與生活的關系,幫助孩子提升自我,這樣才能將“雙減”政策的理念落到實處,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親子溝通常陷入困境
如今,許多家庭在教育方面存在問題,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親子間的溝通常陷入困境。不同的家庭成員對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著不同的理念和感受,許多父母覺得他們和子女的溝通常陷入困境。首先,很多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不喜歡溝通,多數家長表示,孩子不愿意和自己表達心事,當自己試圖和孩子進行溝通時,孩子經常顧左右而言他。其次,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沒有權威,親子間的溝通起不到實質性作用,從而使得親子溝通陷入困境。尤其是對中小學銜接階段的孩子來說,其父母往往會用“叛逆”“頂嘴”“反抗”“不聽勸”“不理解良苦用心”等詞形容親子間的溝通狀態。最后,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親子間的溝通往往流于表面,父母和孩子雖然開展了溝通,但雙方在大多數時候都沒有就存在的問題作出實質性改變,因此溝通的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溝通也未能落到實處。
不僅許多家長認為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極易陷入困境,很多孩子也有同樣的感受。一方面,許多孩子認為,在和父母溝通時,與學習相關的話題占據了絕大多數時間,而父母對生活其他方面的關注遠不及此,因此許多孩子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進行過多的交流。另一方面,許多父母在溝通藝術的運用方面尚有欠缺,當孩子嘗試與父母溝通時,許多父母無法給予其預期的反饋。這具體表現為當孩子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時,父母往往采用忽略、敷衍的態度;當孩子提出不同的見解時,父母常表現出斥責、反駁的態度;當孩子覺得被誤解時,父母未給予其解釋的機會。
2.親子溝通的話題與方式比較單一
許多家庭在溝通方面存在問題,是因為親子間的溝通話題較少、溝通方式比較單一。許多父母常以“作業”“考試”“培訓班”等為話題和孩子開展溝通,而對生活其他方面的話題則溝通較少。事實上,孩子們往往對課業學習的相關內容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不愿意和父母溝通了。不僅如此,很多家庭的親子溝通方式比較單一,語言交流成為主要溝通方式,缺乏多樣化的親子溝通方式。語言交流很多時候存在弊端,當父母或孩子情緒不佳時,語言交流很可能造成無效溝通,親子雙方的情緒甚至還可能通過不合適的語言傳達導致矛盾升級。
三、“雙減”背景下的親子溝通策略
1.積極創造有利的溝通條件
在“雙減”背景下,家庭應承擔起更重要的教育任務,發揮更佳的教育作用。父母的陪伴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方式,許多父母忙于生計,還有很多父母常年外出務工,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很少。因此,這類家長可以采用電話、視頻等多種靈活的方式給予孩子陪伴,積極創造條件與孩子溝通,關心愛護孩子。同時,要想實現和諧溝通,父母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少在孩子面前傳播負面情緒,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爭取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2.豐富溝通話題及溝通方式
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踐行者,應積極尋找孩子感興趣的、有教育意義的話題,和孩子進行溝通,要放寬視野,教會孩子把握學習的本質意義。父母可以從當下的熱門話題入手,開展“生命”“愛”與“責任”的教育,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引導孩子用愛與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同時,父母也應明白,溝通不僅僅只有語言交流一種方式,親子間相處的每分每秒都是溝通的一部分。邀請孩子一起參與家務活動,為彼此端上一杯水,在有事外出的時候為對方留下一張紙條,用親昵地摸頭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這都是親子間的有效溝通,親子間的溝通就是由這些生活的細節構成的。如果父母能夠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那么這也會成為一種言傳身教的親子溝通。當父母和孩子在溝通方面陷入困境時,可以選擇書信往來、播放音樂、肢體安撫等方法進行交流,這些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溝通效果。
3.打造平等和諧的溝通關系
家長應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的溝通關系,面對親子溝通中彼此不理解的情況,父母應從自身做起,放下傳統家庭關系中長期存在的不合理的家庭觀念,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展開溝通。父母應學會換位思考,不能武斷地將孩子不同的觀念視為“叛逆”,很多時候,孩子獨特的觀點代表著他對自我及外部世界的一種探索。因此,父母更應將孩子擺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嘗試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事情,感受他們在特定年紀的迷茫與不安,用真誠的方式接近孩子的內心。父母應成為孩子最好的傾聽者,以平等和諧的家庭關系助推家庭教育質量的提升。唯有換位思考,理解彼此,才能構建健康和諧的親子溝通關系。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是對科學教育教學規律的有效踐行。要想讓“雙減”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發揮對教育的積極作用,就需要政府、學校、家庭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協作。作為和孩子關系最密切的教育者,父母更應擔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從“創建和諧對話,打造和諧家庭”入手,積極開展有效的親子溝通,為孩子鋪設一條健康成長的道路,培養真正的陽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