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景昌
近年來,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輔助教學手段,深受廣大教師的歡迎。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不但縮短了師生的時空距離,使學生居家上課成為了可能,而且改變了學校原有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也提升了教師的備課效率和課堂教學質量。把信息技術應用于學校的勞動教育,效果也較為明顯。
筆者所在的長春市九臺區飲馬河中心學校是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堅持“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學校把勞動教育作為塑造學生人格的重要手段,逐步培養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提高學校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使他們明白“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道理,學校充分借助信息技術,與時俱進地開設了特色手工勞動課程,開展了社會勞動實踐活動,以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手工剪紙教學
筆者所在學校2018年春季開學時在小學部的6個年級全面開展了手工剪紙特色教學活動,要求學校所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全部參與手工剪紙教學活動,并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手工剪紙教學。每天的午剪時刻,各班班主任利用電子白板給學生們播放剪紙教學教程;校本課上,專職剪紙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帶領學生們學習剪紙的操作步驟。學生們跟著教學視頻學習剪紙,從笨拙地拿著剪刀、刻刀到熟練飛快地動手剪刻,從簡單的圖形到復雜的圖案,從粗糙的鋸齒到圓潤的線條,從學校課堂到家庭書桌,他們慢慢地喜歡上了這門手工勞動,感受到了通過勞動制作出作品的美,享受到了勞動后成功的喜悅。五年的時間里,學生們手動不輟,剪出了精彩,剪出了希望,剪出了自己對美好的向往。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蔓延。特殊時期,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教育部發出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倡議。筆者所在學校積極響應號召,學校雖然停止了線下教學,但師生們并沒有停止動手實踐的腳步。他們用雙手剪刻出勇挑重擔的鐘南山爺爺、沖鋒一線的白衣天使、無私奉獻的志愿者、敢為人先的解放軍、吃苦在前的建筑工人……40幅剪紙作品通過網絡傳播,繪就了美麗的中國必勝畫卷。
2021年1月,在吉林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部門開展的“吉林省首屆青少年云端文化節”主題直播活動中,學校的手工剪紙活動通過網絡直播方式被報道。同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學校三至六年級的150余名學生用三個月的時間動手剪刻出了以“百年輝煌、英雄人物、幸福生活、民俗風情”等為主題的500幅剪紙作品,這些作品也通過網絡被展示報道,作品充分表達了師生們愛黨、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和牢記歷史、不忘初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師生們在手工剪紙活動中寫意文明,在勞動中鍛煉品質,在歷史傳承中培養家國情懷,在各類主題手工剪紙中獲得思想洗禮、藝術熏陶。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手工剪紙教學,寓手工勞動于美育、智育中,一舉多得。
二、體驗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社會勞動實踐
伴隨著吉林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步伐,2020年春季,長春市九臺區龍嘉街道紅光朝鮮族村率先建成了紅光村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基地內有水稻種植、果蔬栽培、鴨蟹養殖等現代信息技術農業示范項目、村史展館和民族美食展區。
學校抓住這一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紅光村建立了學生勞動實踐基地。每學期,學校都會帶領三至九年級的學生去紅光村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參觀學習。學生們參觀了由信息技術支撐的村史展館,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鄉村巨變,懂得了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
學生們還現場觀看了水稻的育種、插秧,瓜果的栽培管理,稻田鴨、蟹的養殖等,感受春種、夏忙的不易;觀看水稻的收割、品嘗成熟的瓜果,感受豐收的喜悅和甜美。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時代發展的巨大動力。通過兩年的參觀學習,學生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觸動,懂得了是信息技術改變了一切,要想獲得美好生活,就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科學技術知識,也明白了只有辛苦的勞動付出,才能收獲甘甜果實的道理。
另外,學校每年都會帶領八、九年級的學生到九臺區域內的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校——九臺區職教中心學校參觀和實踐,學習生活中的一技之長,培養他們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堅定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以信息技術助力家庭勞動教育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每周末,學校各班級都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給學生布置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作業,比如洗碗、洗衣服、疊被子、掃地,幫父母做飯,農忙時幫父母耕種、收割,等等。2022年5月,疫情防控期間,學校結合實際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線上為居家學習的學生制訂了居家勞動計劃,為小學一至四年級學生布置了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家用器具使用的勞動任務,為五至六年級學生布置了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修、作物田園栽種等任務,使學生們在勞動中體會生活的艱辛,感知父母長輩的不易。學生們把自己的經歷寫進日記里,寫到作文中,真情實感在他們的筆尖流淌,通過教育活動,他們也深深地懂得了是勞動創造了美好生活的道理。
多年來,學校始終立足實際,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方式、方法,從簡單的手工剪紙教學到現代農業基地勞動實踐體驗,再到家庭勞動意識培養,學校走出了適合自己的信息技術助力下的勞動教育之路。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入實踐,培養出更多的全面發展的學生。